
中國農歷新年剛過,一款號稱史上最強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迅速火出了圈。似乎一夜之間,所有人都在玩ChatGPT,聊人工智能。
伴隨著ChatGPT的高速發展,很多公司和個人的命運將會完全被改寫。這是不亞于蒸汽機、鐵路、電報、互聯網的時代巨浪,以ChatGPT為代表的AI自生成技術,讓人工智能實現從感知理解世界到生成創造世界的巨大躍遷。微軟CEO納德拉甚至認為對于知識型工作者來說,這就完全等于工業革命。
程序員曾經被認為是最難自動化的知識工作,而現在,一切都變了。一位IT行業的老炮在見識ChatGPT的編程能力后,發出感慨:“本以為不會有太多驚喜,沒成想,還是嚇了一跳。”在評測文章中,他還表示這一切既令人著迷,又令人驚訝,同時還令他恐懼。

毫無疑問,生成式人工智能是自移動和云計算興起以來最引人注目的突破式技術,這種具有顛覆性的變革,將會成為數十億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說互聯網引發空間革命,手機引發時間革命,那么,ChatGPT將引發“思維革命”:它改變人類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并由此重塑世界!
新時代的大幕,已徐徐拉開。
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聊天生成式預訓練轉換器)是人工智能公司OpenAI開發的一種全新聊天機器人模型,它能夠通過學習和理解人類語言進行對話,還能根據聊天的上下文進行互動,并協助人類完成一系列任務,因此有望成為提高辦公、學習效率的工具。
這款AI語言模型讓撰寫郵件、論文、腳本,制定商業提案,創作詩歌、故事,甚至敲代碼、檢查程序錯誤都變得易如反掌。不少和ChatGPT“聊過天”的網友紛紛感嘆,“只有你想不到,沒有ChatGPT辦不成的”。
這種革命性的顛覆,讓一眾叱咤風云的互聯網公司也明顯感受到急迫性。
大家好奇,人工智能也有十幾年了,AI對話更是沒有激起什么水花。無論是微軟的小冰,還是蘋果的siri,還是阿里的天貓精靈,都沒能像ChatGPT一樣讓人震撼。
其實說來也簡單,ChatGPT如此強大,離不開背后豐富的知識儲備。
用于訓練ChatGPT的數據集至少包含4990億個token(token為語言中最小的語義單位,在英文中等于一個單詞,在中文中等于一個詞語),覆蓋海量的博客、書籍、新聞資訊、網站內容等。
首先是AI學習來自網絡的文本數據,得出隨機答案;然后根據人工標注的問答數據微調模型,使AI一定程度上理解人類的意圖,從文字接龍進入引導接龍階段;再接著,人工對AI生成的結果進行排序,就此數據訓練獎懲模型,使AI模仿人類評分標準給不同的回答打分,進入模仿喜好階段;最后,根據打分更新參數,強化AI學習,訓練AI得出高質量回答。說得通俗一點,這類訓練就是讓AI從人類反饋中強化學習,再用數據重新微調從而使AI更像人。
其實整個訓練過程和教小朋友數學差不多。就是先上課給例題,然后給作業,再針對作業打分后挑出一些總是出錯的題目再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最關鍵的是,對于不同的學科和知識點,我們并不需要從頭訓練一個新模型,之前的機器學習都是這樣的,而這一次,人類不再需要含辛茹苦數十載,進行數據訓練,只要拿出之前預訓練好的模型,給一些指導,一個新技能就get了。
眼下,ChatGPT正在通過和全球上億用戶的互動,不斷增強自身能力。如果說以谷歌、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在“尋找問題的答案”,那么ChatGPT就是直接跨越到“自主完成任務”。
程序員用它生成代碼,公務員用它生成報告,設計師用它一鍵生成設計草圖、圖標;營銷人員用它生成競品分析,撰寫經營報告以及其他業務文件;老師用它生成教學資料、測驗和課程內容,學生們用它寫論文……一天24小時在線,幾乎零成本的專業人士在你身邊做助手,不用它,用誰?AI機器人更像一臺靈感噴涌的永動機。
如果說以前的客服機器人只能僵硬地被某些特定的關鍵詞觸發,難以理解用戶個性化問題,那么現在的ChatGPT則更符合人們期待的AI的樣子——它正在朝著人的方向發展,而且是個擁有超強學習能力的人。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看上去ChatGPT功能強大,但它的數據仍然停留在前兩年,無法做到及時更新。在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ChatGPT數據集無疑有些落伍。相信一旦它啟動和WEB的聯動,就會實時根據互聯網的信息進行更精準的回答。

其次,受制于數據集的質量,ChatGPT自己也無法克服用語啰嗦繁復、內容虛假或帶有偏見等問題。比如谷歌剛剛推出聊天機器人巴德(Bard),就遭遇了十分尷尬的錯誤。巴德對著一張演示功能的動圖表示,這是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伯(James Webb)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太陽系外行星的第一張照片。實際上,這張照片是由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拍攝的。谷歌表示,這凸顯了對聊天機器人進行“嚴格測試”的必要性,而谷歌則因為這道史上最貴錯題,一下子市值蒸發7000多億元人民幣。
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因為ChatGPT是對話機器人,所以提問技巧也非常重要。提問詳細到位或者提問方式讓機器人更容易明白,才會不斷得到想要的內容。在很多領域,大家暫時還要忍受一段時間AI的“一本正經胡說八道”。
但這些,都不足以阻擋ChatGPT迅速進入各行各業,并引發各種涉及社會經濟發展、商業模式、道德倫理的大討論。
隨著ChatGPT的火熱,谷歌、微軟、百度等國內外互聯網巨頭在近期掀起了又一次的“AI大戰”。
“谷歌可能只需要一兩年時間,就會被徹底顛覆。”Gmail創建者之一、谷歌三號員工保羅·布赫海特近日公開表示,ChatGPT將徹底摧毀谷歌賴以生存的搜索引擎。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對ChatGPT可能顛覆搜索引擎的擔憂,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2月6日宣布推出名為“巴德(Bard)”的聊天機器人服務以及更多的人工智能項目,以應對競爭對手微軟所引領的新計算浪潮。
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2月6日在其博客中發文介紹,“巴德尋求將世界知識的廣度與谷歌大型語言模型的力量、智慧和創造力相結合。它利用來自網絡的信息提供最新的、高質量的回復。用戶可以直接用自然語言提問,而不是用關鍵詞搜索。”他還強調,他希望谷歌的人工智能服務“大膽而負責”。
2月8日,微軟宣布微軟推出由ChatGPT支持的最新版本人工智能搜索引擎Bing(必應)和Edge瀏覽器,新的Edge瀏覽器增加可以聊天與寫作的必應。打開新界面,用戶會發現,新必應的一種搜索模式,是將傳統搜索結果與AI注釋并排顯示,而另一種模式是讓用戶直接與AI聊天機器人對話,用戶可以在和ChatGPT一樣的聊天界面中向其提問。
新版必應基于OpenAI新款語言模型運行,比ChatGPT更先進,可輕松切換到人工智能聊天模式,并且能幫助微軟利用網絡知識與OpenAI技術進行智能對接。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將這次植入定義為“搜索引擎迎來了新的時代”。據第三方機構data.ai數據顯示,必應應用程序的全球下載量一夜之間激增10倍。
在國內AI行業下重注的百度反應迅速。
2月7日,百度宣布推出類似ChatGPT的對話式AI工具“文心一言”,英文名為ERNIE Bot。
據稱,目前百度正在對“文心一言”進行內部測試,將于3月完成全部測試。
實際上,早在2022年9月,百度CEO李彥宏做出判斷,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在“技術層面和商業應用層面,都有方向性改變”。有媒體據此推測,百度很可能從那時候就開始做文心一言。畢竟,涉及類似ChatGPT的相關技術,在百度的人工智能框架中是現成的。百度在人工智能四層架構中均有全棧布局,包括底層的芯片、深度學習框架、大模型以及最上層的搜索等應用。文心一言則位于模型層。目前百度擁有產業級知識增強文心大模型ERNIE,具備跨模態、跨語言的深度語義理解與生成能力。
百度在國內搜索領域的最大競爭對手之一360也于近期在互動平臺上表示,計劃推出類ChatGPT技術的demo版產品。
除此之外,其他互聯網巨頭的動向也浮出水面。阿里巴巴內部人士證實,ChatGPT類產品已經在研發中,目前處于內測階段。而除搜索類產品的方向,也有傳言稱,阿里巴巴可能將AI大模型技術與釘釘生產力工具深度結合。
在此之前,騰訊和字節跳動已經在搜索的賽道上擁有了叫板百度的資本——今年1月騰訊方面公布的數據顯示,微信搜一搜月活躍用戶已達8億。騰訊方面目前已發布一款智能創作助手文涌(Effidit)。更有很多用戶如今直接在抖音上滿足搜索需求。抖音早已將本地生活、電商、問答等關鍵內容都整合在一起。ChatGPT的出現,讓這些公司在細分領域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比如,個性化商務,推薦連你都不知道的需求與愿望。
誰會被搶“飯碗”?
有人問,人工智能都學會內容創作了,畫家、作家、翻譯、記者這類以內容創作為主的職業,將來是否都會消失?
這看起來并非杞人憂天,去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舉辦一項繪畫比賽,數字藝術類別的一等獎獲獎作品《太空歌劇院》就是一名游戲設計師使用AI工具生成的畫作。但人們也不必過于擔心,AIGC技術目前尚不成熟,在音頻、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的內容創作中存在明顯的機械性問題,常常出錯,還離不開人類的創意和把關。前述獲獎畫作就經過設計師的反復調整、篩選,人類在其中付出約80小時的腦力勞動。
完全可以預期,類似需求文檔起草、簡單文案生成和標題撰寫、做個數據可視化報表、快速做點對比分析拿到比對結果、批量按照某種模板來快速剪輯生成短視頻或140字微博等等類似的工作,ChatGPT的工作效率、準確度都一定遠超人類。CBS之前需要剪輯5個小時的內容,現在5分鐘就可以完成。隨著ChatGPT的技術進一步迭代,它的能力還將進一步提升。
據說國內某個ChatGPT使用心得交流的群中,占比最大的群體是律師;其次是各大公司的人工智能中心的人以及投資人;再次是創業者,偏saas、數據、科技、能源領域的比較多;最后是教育行業從業者,以及各大名牌院校的碩士博士生。
有博主抓取微博和推特上最近一段時期關于ChatGPT的討論,發現微博和推特網友對ChatGPT討論的話題有顯著差異:微博網友主要表達對職業取代的擔憂和對ChatGPT相關企業的股票市值的關注。推特網友主要表現對學生使用ChatGPT完成作業的爭議、造成虛假流言的擔憂以及嘗試使用寫詩作文的熱情。
相同的是,他們都表現出對ChatGPT能力的極大驚嘆,態度明顯趨向于積極。由此可見,對于ChatGPT人們也呈現出一種既愛又恨的復雜心態。一方面,它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把人們從繁瑣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AI或將取代人類”的陰云恐怕將一直籠罩在人類頭頂之上。事實上,新聞、高等教育、圖形和軟件設計等涉及內容輸出的行業,都是可以逐步被ChatGPT取代的。
ChatGPT消滅的是平庸的腦力勞動者,普通人的腦力思考將變得沒有意義。“隨著ChatGPT能力的提升,更高學歷的腦力思考也顯得岌岌可危,行業和社會要把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到培養創新性人才方面。”
有觀點指出,ChatGPT的本質是通過信息篩選幫助我們獲得有用的解決方案,所以當你的認知和篩選能力變得遠遠不如ChatGPT,甚至與最佳方案背道而馳時,你被淘汰就是大概率事件。你是否被ChatGPT取代,不取決于你在哪個行業,而取決于你的認知水平和對信息的甄別能力。
問題就變成了你是能夠很好使用ChatGPT提升生產力的人,還是不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顯然,兩者之間能創造的價值差異將會非常巨大。在AI還是工具的階段,AI本身不會讓你失業,但“會使用AI的人”也許會讓你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