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磊
伴隨新課改的推進,數學教育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其中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十分流行。問題是探究數學的開始,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前提,其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在應試教育影響下,部分數學教師雖會采用問題導學模式進行教學,但卻忽視了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不能充分實現該教學模式的價值。因此,以問題導學模式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是當前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基于此,本文對問題導學模式進行介紹,并以其應用現狀為基礎,對問題導學的具體運用路徑進行說明,以期為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與傳統的育人方式相比,在問題導學的過程中,教師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其以問題為主導,高效的傳導教學內容,課堂上的問題可以成為學生深度學習的抓手。基于此,在課堂上加強問題導學能提高教學質量,并能助力學生發展學科素養。教師根據學生數學課堂上的學習狀態及其發展規律與教學要求設計問題,在教學中將問題合理引入,在此前提下改進育人計劃,凸顯問題的價值,指引學生探討,使之可在剖析與解決問題的進程中發展數學思維。
一、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概述
(一)概述問題導學教學
問題導學主要是指教師依據學情、課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發展的需要設計問題,并利用問題啟智,以問題為端口輸出知識,引領學生思考,助其探究、質疑、創新,培養其勤于思考的習慣和創造性的思維,從而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師應在課前對教學目標與內容進行問題化處理,所設問題既要切合實際,又需創造出高效的教學平臺,師生圍繞問題探究,用問題驅動學生學習,并掌握課堂節奏,在恰當的時機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實現學生知識體系自我建構、價值觀自我建立和能力自我發展的目的。
(二)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現實意義
教師在課上引領學生解題,學生可在解題時實現對課堂知識的鞏固。學生機械化記憶的學習模式,使其思維發展受阻,影響知識的內化與調用。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很難靈活的調用知識。教師為了可以驅動學生深度學習數學并凸顯其學習主體地位,教師應在教學中運用問題導學模式,在預習環節教師布置問題,利用問題指引學生思考與探討,學生在多變、有趣的問題驅動下會積極的思考,全面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并矯正傳統模式下教學的不足之處。
1.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對學生而言,有無問題意識關系到其長遠發展。問題意識的培養影響學生的質疑能力,可以幫助其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度學習。受傳統育人模式的約束,教師尤為關注學生解題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教師帶領學生“刷題”,學生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做題上,輕視了綜合能力的培育。教師應合理地設計數學問題,在緊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給學生設疑設問,激勵其進行思考和探索,能開闊其眼界,使其數學思維更具有多面性,進而促使其善于發現和解決問題,形成較強的問題意識。
2.活化學生思維方式。
問題導學模式更強調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以專注的態度融入學習環境,參與教學活動。教師把生活元素與問題關聯在一起,使生活化的數學問題能帶給學生啟發,學生的注意力不拘于課本中的固有內容,從而發散其思維。在此模式中,還能靈活地調動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而激發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并推動其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解決數學問題。
3.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數學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是寶貴的,教師期許學生能在短期內掌握計算公式,并善于進行思考與實踐,以取得高效率的學習效果。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布置問題,用問題導學,學生能在“做中學”,強調知行合一,發現學習缺陷,調整自學對策,更好地內化數學知識,這有利于提高其學習效率。
二、數學教學中問題導學教學現狀
問題導學在教學的理論方面有著積極影響。但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模式的育人成效差強人意。教師在問題設計不合理的情況下將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給教學效率、質量的提高帶來了一定的反作用。為此,下文針對問題導學實施過程,分析目前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問題設計不合理
問題導學以問題設計為切入點,設計中教師應以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和接受程度為基礎,不能設置過難的提問方式,以免學生因不理解問題而降低學習效率。問題需與教材內容息息相關,同時不能脫離實際,還要可以被學生所接納,使學生能帶著興趣學,在解題的過程中更加的專注、主動。在課堂上,教師所設計的問題不合理,學生無法受問題驅動思考與探究,造成了數學問題無法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后果。教師應意識到以上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優化和完善。
(二)輕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是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與探究問題的主體。此模式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可以推動教學活動,如果教師在“設計與追加問題”、“提高教學效率”之間畫上等號,那么就會出現機械化設置問題的情況,輕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部分學生將脫離課堂,在教學活動中降低參與度,同時教師仍然沒有擺脫傳統教學存在的缺陷,不能切實實現利用問題導學的教育目標。基于此,教師需關注學生對待問題的態度,根據學情調適問題,確保其數量、難度與提問的頻率均契合學情。
(三)問題導學手段僵化
問題導學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利用問題促學、促教,然而有些教師所采用問題導學的方式,很難長時間地引起學生關注。基于此,數學教師需優化育人方式,讓數學問題變得有親和力與吸引力,賦予問題發展性與多變性,在此基礎上建構導學體系,使學生能在問題的引導下持續增強數學思維能力。
三、數學教學中問題導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一)設計問題,滲透新知
有些學生較為排斥數學課堂,對數學教學活動不感興趣,很難在發現、理解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長期的保有興趣,容易溜號,學生可能會因此而錯過重點內容,未能得到教師的啟發。為了避免出現上述情況,教師要高效設計問題,在授課時關注學生,基于學情取舍問題,尤其要在滲透新知時提問,亦需確保學情與問題的難度一致,學生有能力發現并解答問題,還能在解題時學習新的內容。通過指導學生探索和交流數學問題,既能創設輕松的課堂氛圍,又能提升其學習狀態,從而為打造數學高效課堂打下基礎。
例如,在《分數乘法》的教學中,問學生:“拖拉機1小時能耕掉1/10的土地,職工每天勞動6小時,能耕掉多少土地呢?”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不要急于教給學生計算方法,而應引導學生運用已學分數加法進行計算。這樣既能強化學生對于舊知識的理解,又能調動其對于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用分數加法解答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如拖拉機1小時內耕地3成,每天勞動8小時,每天能耕到多少田?”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再次要求學生用分數加法來進行運算,學生會感到困難。這種情況,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分數乘法的教學,并指引學生類比與歸納,探究乘法與百分數的關系,確保學生可以得到啟發,深度思考問題,同時教師要抓住機會,助力學生舉一反三,列出與其相類似的題型,鍛煉其計算思維,以實現循序漸進地指導其學習的目的。同時,教師亦可加大學生遷移認知的力度,使學生能用分數乘法知識來回答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在此過程中內化新知,同時強化應用能力與數學思維。
(二)分層設問,育人為本
學生有個體差異性,其對數學問題的思考深度與角度不盡相同。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把重心集中于教材內容的分析,對學生接受新知的能力持視而不見的態度。為充分發揮問題導學模式在教學中的功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并指引其深度求知,同時教師分層設計多種多樣的問題,發揮分層教育思想的育人優勢,使數學教學活動更有生本性與差異性,達到“對癥下藥”的育人目的。教師要保障問題與學生的能力相契合,還可用問題測試學生的能力,深度了解學情,為教師更好地分層設計問題提供依據,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解題過程,在計算訓練中逐步縮小差距,繼而優化學習效果。
例如,在《分數除法》的教學中,教師則可結合分數乘法有關內容,于上課之初,用5分鐘來測試學生的解題能力,了解學生分數乘法相關知識的內化程度,如考查學生書寫情況、詳細查找其存在的問題等。對分數乘法一節課中存在疑問的學生進行分組,并在解釋中對其進行分層和集中解答。而后在分數除法教學中,教師可讓不存在計算問題的學生直接做習題,這樣其就會通過聽、練來對分數除法這一計算方式有全面、深入的理解,進而增強計算能力,同時教師要在分層設計問題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布置一些有難度的計算題,其目的是滿足解題能力較強學生的個性化訓練需求,亦可挖掘部分學生的計算潛能,為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布置淺顯易懂的問題,助其愛思考、愛解題,亦可增強自信心。教師根據問題與學情進行差異性指導,使學生能激活學習思維,以使教學課堂變得更有彈性,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順利渡過困難期。
(三)形式多變,提高興趣
為了使數學課上的教學活動更為新穎、多變,教師既要在問題設計的層面上下功夫,又要在問題形式的建構上花心思。教師可利用新媒體技術創設有趣的育人情境,利用數字設備顯示各種材料,如視頻和圖片。運用多媒體設備引入問題,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興趣,進而利用網絡元素指引學生動腦思考,在此基礎上借助問題導入新知,鼓勵學生在情境中表達、創想,還可構建富有趣味的場景,寓提問于情景之中,引導學生發揮情景的作用,使其身臨其境地感受情景,引導其對情景中的問題加以分析。
例如,教師在進行《圓》的教學時,可先布置基礎性問題驅動學生預習,再要從深化學習的角度出發布置有難度的問題,為了使問題有吸引力,教師可運用新媒體技術聚攏與展示與“圓”有關的圖像,讓其講一講畫面上的圖形名字。教師引發學生觀察與思考,在圖像的啟發下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追問,驅動學生深入的探究,維系師生穩定、和諧的交互關系,為教師導入新知并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給予支持。教師還要在點評環節啟發學生,助其反思錯誤認知的成因。在學生學習困難的情況下,教師應指導其通過猜測和翻閱課本尋找答案。而后教師可引入與圓有關的概念和理論。教師基于圖像設計問題,用問題導學,使學生能循序漸進的求學,并對圓的學習興趣,幫助其對圓的知識進行深度探究,增強教學效果。
(四)主張質疑,強化能力
教師立足課堂根據學情高效地利用問題導學,使學生能在問題的引領下多角度思考、多維度探究,繼而增強思維能力、數感、抽象能力等學科素養。有些教師育人觀念陳舊,教學模式保守,問題質量較低,雖然能在導學、能力檢測、師生交互環節利用問題,但卻未能關注學生的解題能力,并未給學生留有質疑的空間,精準發現疑問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此使學生明確其在思維中存在的誤區,繼而切實提高其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究各類問題,進一步拓展其解題眼界,優化學習效果,并強化思維品質。
例如,在《位置與方向(二)》的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學生家庭所在地和學校所在地作為案例來進行問題導學教學。如選一位學生問:“以學校為主線,使用坐標相關知識指明家、醫院、商場等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并預測一下實際距離”學生可以在問題的驅動下遷移認知,利用平面坐標圖嘗試解答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動手繪圖,關注建筑物的位置關系。學生解答問題時,老師可給出一個粗略的路程距離,以供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和參考值標出家校之間的路程。具體授課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發現其失誤及失誤原因,站在學生角度對問題進行深度剖析,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自信。學生因此形成了質疑問題的良好習慣,其思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繼而促進其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五)小組合作,實現問題探究
學生明確所要探索的問題后,教師應為其預留充足的時間進行探索和解題,以此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學習數學知識,同時突出其學習主體地位,促進其解題能力的提高。學生受知識儲備和學習經驗的制約,在學習能力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教師若聽之任之地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不但不能調動其探索的積極性,而且還會影響到探究的結果。基于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合作學習,使學生能一同解答問題并共同進步。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數字技術飛速發展助推教育進步,鞭策教師改進育人手段,教師要響應教改的號召,融入數字時代,把更多利于學生求知與發展的資源帶到課堂上,同時要優化教育舉措。基于此,教師要善用問題導學模式,其能有效突破固有模式的束縛,給數學課堂帶來更多的生機,深入到學生全方位、差異性發展的過程中,把問題與數字技術融合起來,使每位學生都能形成與增強數學思維。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合理設計數學問題,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基礎與能力,使問題更有質量,能起到導學的效果,繼而彰顯問題導學的功效,滲透學科素養,提高教學質量。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學會“十四五”科研規劃課題“以發展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有效策略的研究”(項目編號:G2119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