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達
雖然人類可能已經完善了竊聽的技術——即使是在很遠的距離,但人類并不是唯一能偷聽周圍對話的動物。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鳥類學家、行為生態學家羅伯特·馬格拉斯,與其他人共同進行了多項關于鳥類種間交流的研究。他的大部分研究都涉及鳥類的警報聲:鳥類在發現掠食者時向外發出的聲音。鳥類通常會偷聽其他鳥類的警報聲,以避免危險,盡管它們并不完全理解這些“外語”,也沒有看到它們的捕食者。
馬格拉斯說:“我們所研究的每一種本地鳥類都會響應其他物種的警報聲,并且我們懷疑這種行為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也許這并不奇怪,因為幾乎所有的物種會受到食肉動物的威脅,所以應該盡可能地使用能夠發現周圍食肉動物的任何線索。

在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對俄亥俄州的公園和居民區發現的東部灰松鼠進行了研究,他們監測了松鼠對感知到的威脅——紅尾鷹叫聲的反應,然后是對自然的鳥鳴聲或環境的噪音的反應。在對每只松鼠的行為進行了3分鐘的監測后,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它們聽到鳴禽舒緩的聲音,那么它們凝神不動、抬頭看或逃跑的時間要比平時少得多。
除了用于確保安全和防范危險,有時傾聽也可以防止動物挨餓。在巴拿馬的熱帶雨林中,有十幾個物種以杏樹為主要食物來源。然而,森林地面上的動物要等到果實掉下來,或者被猴子扔到樹下,才能吃到這些果實。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學家們在巴拿馬運河的一個島嶼雨林里呆了9個月,觀察長鼻浣熊(類似浣熊的哺乳動物)、刺鼠(巨大但可愛的嚙齒動物)和其他食腐動物的進食情況——它們通常只咬幾口就把食物扔了。研究人員給幾十只動物安裝了GPS項圈,以跟蹤它們;他們還在樹上放置了揚聲器,播放猴子的聲音,在樹上放置了相機,記錄任何經過的長鼻浣熊和刺鼠。
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2021年的《生物熱帶》雜志上,結果表明,這些地面上的動物通過監聽卷尾猴和蜘蛛猴來找出它們在何時何地進食。然而,隨著猴子越來越多地離開當地環境(通常是由于狩獵和森林砍伐),整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可能很快就會處于危險之中。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博士后研究員、這項研究的合著者拉斯穆斯·哈夫穆勒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這些發現證明了動物王國的緊密聯系:“物種之間的竊聽讓我們更加明白,一個物種的消失會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