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帆 羅云智
機動車檢驗制度是指登記后上道路行駛的機動車,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根據車輛用途、載客載貨質量、使用年限等情況,定期進行安全技術檢驗,向公安交管部門定期申請檢驗合格標志的制度。車檢制度的關鍵是通過定期進行安全技術檢驗,確保機動車符合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同時也保障了違法及事故處理、涉車稅費繳納、機動車強制保險等制度實施。初期車檢制度以部門管理為主,檢驗機構多數由行政部門舉辦或參與舉辦,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地方隨意規定檢驗周期的情況;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的頒布實施在法律層面確立了車檢制度,極大推進了車檢工作規范化法治化專業化建設;近年,機動車檢驗制度持續改革創新,又進一步提高了車檢便利化現代化水平,更好地服務了經濟社會發展。
檢驗基礎法規要求
機動車檢驗的法律法規依據主要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其中,《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條規定了新車檢驗制度,第十三條專門系統性地規定了定期檢驗制度,包括定期檢驗適用范圍、法規依據、分類因素、社會化原則,以及檢驗前置條件、后續合格標志發放和收費標準等方面要求。《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秉著“方便一般、管住重點,營運機動車嚴管、自用機動車寬松”的理念,針對不同類型機動車的特點和使用時間,進一步規定了不同的安全技術檢驗周期,并專門制定了營運機動車檢驗周期保障條款,防止有關部門隨意增加營運車輛檢驗次數,盡量減輕車主經濟負擔,減少車輛營運成本。
檢驗便利化歷程
近年來,我國快速進入汽車社會,私家車普及率迅速提高,群眾檢車需求量增加,對車檢便利性期待也越來越高。在“放管服”改革大背景下,公安交管部門立足行業現狀,創新服務措施,推出了一系列車檢便民利民政策,特別是擴大新車上牌免檢范圍、放寬在用車(上線)檢驗周期、推行車輛異地檢驗、簡化檢驗標志申領使用等措施,極大推進了車檢便利化,惠及了億萬車主。

1擴大新車上牌免檢范圍
隨著我國汽車工業體系快速發展,生產質量保證體系逐步完善,各類汽車尤其是小型客車、摩托車產品質量明顯提升,為免于新車上牌前安全技術檢驗創造了必要條件。
轎車以及部分乘用車、兩輪摩托車免檢。2010年9月,公安部、工信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一致性監督管理和注冊登記工作的通知》,推出了對所有轎車產品以及部分乘用車、兩輪摩托車等產品的新車上牌免檢政策。所有轎車產品以及經工信部批準、具備生產一致性保證能力的企業生產的其他乘用車、兩輪摩托車等車輛產品,在辦理機動車注冊登記前,不再要求進行安全技術檢驗。但出廠后兩年內未申請注冊登記,或者注冊登記前發生交通事故的,仍應當進行檢驗。
轎車、其他小微型載客汽車免檢。2014年5月,公安部、國家質檢總局聯合公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機動車檢驗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擴大了新車上牌的免檢范圍,對所有新出廠轎車和其他小型微型載客汽車,辦理登記前全部免予安全技術檢驗。所有新出廠轎車和其他小型、微型載客汽車,以及經工信部認定免予檢驗的其他新出廠機動車,在辦理機動車注冊登記前,不再進行檢驗。但出廠后兩年內未申請注冊登記,或者注冊登記前發生交通事故的,仍應進行檢驗。
摩托車免檢。2014年10月,公安部、工信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小微型面包車、摩托車生產和登記管理工作的通知》,將原摩托車新車上牌免檢范圍從兩輪摩托車擴大到所有摩托車。對所有新出廠摩托車在辦理機動車注冊登記前,不再進行安全技術檢驗。
2放寬在用車檢驗周期
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根據車輛大小、類型、用途、使用年限等不同情況,設定了不同的檢驗周期,其中小型私家車6年內每2年檢驗1次,6年至15年每年檢驗1次,15年以后每半年檢驗1次。但考慮到經過多年發展,小型客車、摩托車產品質量提高,尤其是許多私家車出行頻率不高、檢驗周期內行駛里程少、定期保養較好等實際情況,公安交管部門聯合市場監管等部門,在法律規定檢驗周期未作修改的情況下,圍繞“免上線檢驗”,小步快走、穩妥推進,通過一系列過渡性“放管服”改革措施,逐步放寬了非營運小微型載客汽車(面包車除外)、摩托車的檢驗周期。
首推6年免上線檢驗政策。2014年5月,公安部、國家質檢總局《意見》推出試行6年以內的非營運轎車和其他小型、微型載客汽車(面包車、7座及7座以上車輛除外)免檢制度。對注冊登記6年以內的非營運轎車和其他小型、微型載客汽車(面包車、7座及7座以上車輛除外),每2年需要定期檢驗時,車主只需提供交通事故強制責任保險憑證、車船稅納稅或者免征證明后,將交通事故和交通違法處理完畢后,便可直接領取檢驗標志,無需到檢驗機構進行上線檢驗。但車輛如果發生過造成人員傷亡的交通事故的,或者超過4年未辦理注冊登記手續的,仍應按原規定的周期進行檢驗。
擴大6年內免檢車型范圍、放寬6~10年檢驗周期。2019年4月,公安部推出10項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便民利民服務措施,其中包含實行新登記摩托車6年內檢驗。對新注冊登記6年以內的摩托車,車主僅需在第2年、第4年、第5年分別按期領取一次檢驗標志,免予到檢驗機構上線檢驗。但車輛如自出廠之日起,超過5年未辦理注冊登記手續或者發生過造成人員傷亡交通事故的,6年內仍按原規定檢驗。
2020年11月,公安部推出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12項措施,進一步擴大機動車免檢范圍,將6年以內的7至9座非營運小微型等載客汽車(面包車除外)也納入免檢范圍。每兩年需要定期檢驗時,車主提供交通事故強制責任保險憑證、車船稅納稅或者免稅證明后,可以直接申請領取檢驗標志,無需上線檢驗。對非營運小微型載客汽車(面包車除外)超過6年不滿10年的,由每年檢驗1次調整為每兩年檢驗1次。但對于發生造成人員傷亡的交通事故或者非法改裝被依法處罰的車輛,仍按原規定周期檢驗。
進一步放寬6~10年以及10年以上檢驗周期。2022年9月,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機動車檢驗制度改革優化車檢服務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深化改革意見》),進一步優化非營運小客車、摩托車檢驗制度。其中,對非營運小微型載客汽車(面包車除外),將原10年內上線檢驗3次(第6年、第8年、第10年),調整為檢驗2次(第6年、第10年),并將原15年以后每半年檢驗1次調整為每年檢驗1次;對摩托車,將原10年內上線檢驗5次(第6年至第10年每年檢驗1次),調整為10年內檢驗2次(第6年、第10年),10年以后每年檢驗1次。但對于發生造成人員傷亡的交通事故或者非法改裝被依法處罰的車輛,同樣仍按原規定周期檢驗。
自2014年車檢改革以來,公安交管部門不斷優化私家車(非營運小微型載客汽車)、摩托車檢驗周期,截至目前各類車輛檢驗周期要求如表2所示。

3推行車輛異地檢驗
為解決檢驗機構分布和機動車數量不均衡、部分地方檢車積壓排隊等問題,適應機動車流動性強的形勢,公安交管部門通過搭建應用檢驗監管系統,打通異地檢驗信息共享和繳納交通違法罰款渠道,并配套組建檢驗監管中心,針對不同車型安全性能、使用特點,逐步推進車輛異地檢驗,便利群眾就近檢車。
省內異地檢驗。2014年《意見》中,首次推出機動車異地檢驗政策。車主可在地市范圍內自主選擇檢驗機構檢驗車輛,在已應用全省統一檢驗監管平臺的省(區、市),可在全省范圍內異地檢驗車輛(除大型客車、校車外),領取檢驗合格標志。自此,車主可在登記地也可在省內其他地市檢車,有效減少了群眾因年檢的兩地奔波。
全國通檢。2018年7月,在統一版檢驗監管系統的全面推廣應用,各省已基本實現“省內通檢”的基礎上,公安部20項交管“放管服”改革措施推行了“全國通檢”,進一步方便群眾出行,促進物流降本增效。車主可以在機動車登記地以外省份直接檢驗車輛(適用車型包括小微型和中型載客汽車、大型轎車、載貨汽車、掛車、專項作業車,但不包括大型客車、校車和危險貨物運輸車),申領檢驗合格標志,無須辦理委托檢驗手續。此外,對危險貨物運輸車按規定辦理委托手續后,也可在車輛登記地以外的省(區、市)檢驗。
此外,2019年4月,公安部10項“放管服”措施繼續將摩托車也納入跨省異地檢驗適用車型。自此,摩托車車主也可在使用地直接檢驗,申領檢驗合格標志,無須辦理委托檢驗手續。
4簡化檢驗標志申領使用
近年來,公安交管部門在加快推進“機動車檢驗監管系統”等內部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同時,也在不斷打磨完善全國統一“互聯網交通安全綜合服務平臺”“交管12123”手機APP等對外政務服務平臺,努力提升“互聯網+”服務水平,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在機動車檢驗方面,相繼推出了“網上預約檢驗”“網上申領免檢標志”“先發標后審核”“檢驗標志電子化”等便利化措施。
網上預約檢驗。2014年《意見》中,首次提出推行“機動車預約檢驗”,要求有2條(含)以上檢測線的檢驗機構推行預約檢驗服務,在核定檢驗機構檢測能力的基礎上,允許車主通過互聯網、電話等方式預約檢車,方便車主自主選擇檢車時間,減少排隊等候。2022年《深化改革意見》再次提出推進網上預約車檢,積極推行互聯網、手機APP等“點對點”車檢預約服務、臨近檢車日期信息提醒服務,方便群眾在“交管12123”APP網上預約車檢地點和時間,做到“隨到隨檢”。
網上申領免檢標志。2018年20項交管“放管服”改革措施推出了“網上申領免檢標志”,規定對6年內免檢車輛辦理注冊、變更、轉移登記,核發檢驗標志、補換領行駛證業務時,行駛證副頁上不再簽注檢驗有效期,車主通過互聯網服務平臺申領免檢車輛檢驗標志的,可不再提交行駛證,經核驗交強險(車船稅)信息或憑證照片后,直接等待檢驗標志郵寄到家。此前享受6年內免檢政策的車主每2年仍需去車管業務辦理窗口,排隊提交身份證、行駛證、交強險等材料,申請領檢驗標志;此后車主足不出戶,就可拿到檢驗標志。
先發標后審核。2018年20項交管“放管服”改革還推出了“先發標后審核”,規定非營運小微型載客汽車(面包車除外)經檢驗機構檢驗合格后,車輛管理所先發放檢驗合格標志,在24小時內通過機動車檢驗監管系統進行審核、歸檔。對于審核通過的,系統中會確認車輛已年檢;對于審核不通過的,系統再通知車主復檢。此措施將以往檢車后“先遠程審核、后領取標志”的流程,優化為“先領取標志、后遠程審核”,從而把檢車后需等待半小時左右變為“立等可取”。
檢驗標志電子化。2020年1月,6項交管“改革便民利企新措施”提出在16個城市試點推行“機動車檢驗標志電子化”,并于6月份在全國落地應用。此后車主可登錄互聯網交通安全綜合服務平臺或者“交管12123”手機APP,使用在線實時生成的檢驗標志電子憑證,也可提前將檢驗標志電子憑證下載并存儲于手機中出示,免去了粘貼(去除)紙質檢驗標志的麻煩。
總結展望
近年來,得益于我國“放管服”理念深入人心、汽車產品質量穩步提升、信息化技術手段深度應用,為車檢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簡政放權基礎和監管服務保障,使得一系列便利化措施研究出臺、落地生根、惠民利企。未來機動車檢驗便利化改革會在免檢車型及周期、檢驗方法流程、檢驗供給服務方面繼續探索推進:
1車輛生產使用合規性提高 免檢車型范圍和車輛檢驗周期進一步放寬
隨著我國汽車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企業及產品生產一致性提高,消費者用車養車理念升級,出廠新車標準符合性和在用車安全性將進一步提升,將有更多車型可不必再要求新車出廠后、注冊登記前進行安全技術檢驗,也將可進一步放寬在用車檢驗周期。其中,尤其是對于不斷向乘用車技術水平看齊的非營運多用途貨車(俗稱“皮卡車”),從便民利民角度看,檢驗周期有望進一步放寬。
2檢驗與監管技術升級 檢驗項目和方法手段優化
隨著汽車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不斷發展,車載多源傳感器數據可深度反映車輛安全狀態,并且可與云平臺互聯互通,推進為線上便捷檢驗、線上遠程檢驗,進而提高檢驗效率和針對性;此外,目前已有采用計算機深度學習算法提取圖片和視頻特征信息,進行機動車檢驗智能審核的信息系統,未來隨著智能識別算法優化和智能芯片算力提升,檢驗智能監管技術將進一步完善普及,為深化車檢“放管服”提供技術保障。
3用車服務供給一體化 檢驗更加便捷化
2022年最新《深化改革意見》推出了“試行汽車品牌銷售維修企業提供檢驗服務”措施,旨在探索試點汽車4S店開展檢驗,提供維修、保養、車檢一體化服務。利用和激發社會各類檢驗服務機構活力,提高檢驗覆蓋面、便利度,降低社會檢驗成本,是契合“放管服”理念、回應群眾呼聲的長遠舉措。未來隨著檢驗機構種類增多、數量增加,機動車檢驗將成為一項真正觸手可及的便捷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江平,李曉東.車輛和駕駛人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
[2]國務院法制辦政法司.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釋義[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