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在政府的強力支持下,為科技下鄉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有統計顯示,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突破61%。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課題中,我們關注到“科技特派員”這一特殊制度。這是一項1999年發端于福建南平、經試點而全面推行了20多年的制度。在相關部委辦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推行下,該項制度在各地開花結果,促進了科技成果在農業領域的轉化、優勢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園區與產業化基地的建設,并解決了相關的醫療衛生服務、人才教育等一系列“三農”難題。
科技下鄉從來都是一個難題,時代快速變遷帶來的新鮮作物、新式耕種、新工具等不斷挑戰傳統種植模式,老一輩農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跟不上;有知識的農村青年奔向大城市,壯勞力外出打工,人才愈加缺乏,留守土地的農民年齡偏大,對新知識接受程度偏低;對于“科技下鄉”形式主義的詬病也很多,類似“常常是選擇農村的集日,發發資料、搞搞咨詢”這樣的抱怨屢見不鮮。
1999年2月,福建南平市決定選派農業科技人員下鄉,225名首批科技特派員到鄉村開展科技服務,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科特派”行動。2002年,科技部總結福建南平實踐經驗,在寧夏等西北五省區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2009年6月,科技部等八部門全面啟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科技特派員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調查了各地近期的“科特派”行動,看到了新的變化。“科特派”們傳播水果種植技術、生豬養殖技術、火腿制造技術、菌菇種植技術,引入農產品加工、金融體系,當然還有數字鄉村建設,用互聯網手段、短視頻方式,加快農產品上網、上云,實現農村與農產品的現代化與數字化。“科特派”在政府的強力支持下,為科技下鄉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有統計顯示,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突破61%。
對農民的知識特別是科技知識的普及,電視的傳播是第一波,相對于書本而言,電視顯然是更好的傳播手段。隨著互聯網和手機的普及,科技知識有了第二次大規模傳播的可能,短視頻在手機上的便利可視化、碎片化的形式,更有利于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對知識的吸收。“科特派”體系,則是政府推動、體系化、面對面的交流,從而帶來更為有效的科技知識傳遞,帶來毛細血管般的滲透力。
新時代,新機遇。在制度化推進、政策性保障下,“科特派”們有了更多的底氣,用科學知識和技術服務于鄉村振興;有了手機應用與短視頻的新型傳播方式,農業發展有了新機遇,吸引了更多青年回鄉;地方特色農業引入二三產業和金融支持,農業發展成果能夠得到快速體現,也能給予從業者更多的信心。
正如2021年時任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司長蘭玉杰所表示的:“科技特派員制度已經成為一種國家制度性安排,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我們要更加完善這個制度,制定更多激勵政策,促使千千萬萬科技人員到農業發展的第一線,把科技帶下鄉。”
胡曉生
《小康》雜志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