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勇 王昌鑫
傾一庫清水,潤千里京津。
自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丹江口水庫已累計為北方調水超54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24座大中城市、190多個縣市區,直接受益人口達8500萬人,是名副其實的首都和華北人民的“大水井”。
2021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座談會召開前,習近平總書記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庫,聽取有關情況匯報,并察看現場取水水樣。他強調,要把水源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劃出硬杠杠,堅定不移做好各項工作,守好這一庫碧水。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丹江口水庫大壩、主要庫區所在地,一直以來,十堰市堅持把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水質安全、供水安全視作“天大的事”。
天大的事就要盡天大的責!
“我們著力打造黨建示范區,就是堅持以黨建引領綠色發展,推進黨建示范區涉及的10個縣市區、65個鄉鎮、187個村,示范帶頭落實好大保護、生態優先要求,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彰顯黨建工作質效。”十堰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十堰市委組織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黨建為引領,持續推進黨建示范區高質量創建、高質量發展。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
深化開展黨建示范區建設,十堰市從最基層最基礎的地方抓起,突出“五個基本”建設,圍繞健全基本組織、建強基本隊伍、規范基本活動、落實基本制度、抓好基本保障,進一步筑牢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夯實綠色低碳發展根基。從每一名黨員抓起,以鄉鎮為單位,組建“黨員護水隊”,常態化開展黨員護水行動,分段分片劃定黨員責任區,進行設崗承諾。同時,在“雙十星”承諾中專門設置“護水星”,將“生態環保星”作為農村“十星級黨員”的“共性星”,充分發揮黨員在綠色低碳發展中的示范帶頭作用,推動黨員成為生態修復先鋒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
深化開展黨建示范區建設,十堰市以辦好全域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域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全域開展農村污水治理、全域提升安幼養老服務能力、全域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域加強生態治理修復等鄉村建設“六件事”為抓手,把共同締造理念和方法貫穿黨建示范區建設全過程。通過搭建“決策共謀”平臺、凝聚“發展共建”力量、完善“建設共管”機制、運用“效果共評”成果、形成“成果共享”局面,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讓“共抓大保護、當好守井人”逐漸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作為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深化開展黨建示范區建設,十堰市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通過著力拓展創新“兩山”實踐轉化路徑,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深化“黨建+農業產業鏈”建設。圍繞食用菌、茶葉、中藥材、水果、木本油料、黃酒等六大優勢產業,印發《“黨建+農業產業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以產業鏈為基礎,通過黨建搭臺、產業唱戲,打造區域統籌、產業融合、多方聯動的區域黨建共同體,持續做大做強富民產業。提出以縣(市、區)為單位,統籌謀劃黨建示范區農業產業鏈建設,圍繞主導產業培育2個以上縣級產業鏈黨委,每村至少有1項綠色生態產業、1名主導產業技術員、1-2個經濟合作組織或市場主體,實現“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
——創新“兩山”實踐路徑。將挖掘紅色資源和營造黨建氛圍結合起來,通過實行跨村的重點集群創建、整合跨縣鄉村自然資源、打造集群發展樣板、積極培育農旅融合新業態,打開了一條“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新通道。
——寫好“水文章”,發展“水經濟”。立足“中國好水”品牌,做活“水經濟”,“水經濟”產業集群快速壯大。僅綠色食品飲料一項,2022年十堰市相關產業綜合產值即達到670億元。“力爭到2025年,全市綠色食品飲料綜合產值突破1100億元。”十堰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通過深化開展黨建示范區建設,十堰市的綠色發展底色更亮、紅色引領氛圍更濃、“兩山”轉化路徑更明、轉型發展后勁更足。截至目前,通過綠色引領,黨建示范區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379個,發展提升特色產業基地24.18萬畝,村平集體經濟收入達18.3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