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園
“科技特派員”制度發源于福建南平,在全國得以推廣。歷經20多年的探索實踐,如今形成了蓬勃發展態勢,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有問題就問特派員!”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越來越多的南平老百姓把這句話當成了口頭禪,而這種深深刻在骨子里的信任也讓科技特派員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福建省南平市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大市,70%以上人口在農村。上世紀90年代后,原有以糧林為主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南平的傳統農業面臨重大挑戰。
拉開振興鄉村的序幕
通過分析調研,當地發現“三農”發展面臨的最突出矛盾,就是農村經濟發展對科技具有強烈需求與農民文化素質偏低、農村科技服務“缺位”之間的矛盾。一邊是農村人才匱乏,一邊是大量的科技人員閑置在機關,大批農業科技成果遠離農民,無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同期,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農村長期實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也必須盡快適應市場經濟的體制轉變。
在此背景下,南平市將破解“三農”難題的突破口,選在創新農業和農村科技服務上,科技特派員制度應運而生。
南平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源地。1999年2月,正是在這里,首批225名科技人員深入215個村開展科技服務,拉開了科技進村、振興鄉村的序幕。
2002年10月,科技部總結南平科技特派員實踐經驗,在西北五省區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
2012年,“科技特派員”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標志著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地方實踐上升為國家層面的制度安排。2018年11月,“南平市連續19年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助力精準扶貧”經驗做法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并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福建影響力”優秀案例。2019年,全國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議上,南平市的科技特派員工作又獲通報表揚。
如今,這項發源于閩北的農村工作機制已上升為國家制度性安排,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歷經20多年的探索實踐,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全國得以推廣,形成了蓬勃發展態勢。
齊心奮進煥發新活力
2021年10月12日,以發源地的擔當,南平市提出“打造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樣板”的目標任務,制定出臺《深入推進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
《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重點任務:總結經驗做法,加強示范引領。要建立政策研究機構,豐富展示教育載體,籌備系列活動,合力推動宣傳報道。完善創新成果,提升服務支撐。要創建科技特派員服務標準,提升科技特派員學院品牌,搭建一體化運作云平臺,豐富科技特派員金融產品。鞏固優勢地位,夯實工作基礎。要強化管理機構建設,扎實推進考核管理,建強科技特派員隊伍,促進服務能力提升,保障激勵措施落實,保障財政資金投入。堅持人民立場,筑牢科特派靈魂。要堅持重心下移,實現一體運作;要堅持利益共享,推動長效服務;要堅持聚焦產業,助推轉型升級。
兩年來,南平市實現了首個全國骨干科技特派員培訓基地落地南平,線上舉辦培訓班3期培訓700余人。持續完善選派方式和服務內容,實現科特派和技術服務鄉村全覆蓋、產業全覆蓋;成功發布了全省首個科特派服務標準,并完成首個全國標準編制工作。
當前,南平正與院士團隊合作,發揮科特派制度發源地的優勢,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支撐,搭建“綠色產業創新平臺”,推動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資金鏈“四鏈”融合,破解“企業找不到專家、成果找不到轉化”的難題,打造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升級版。
南平市廣大科技特派員帶著任務和責任扎根基層一線,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和綠色發展奉獻才智,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截至2022年8月,南平市共有在崗科技特派員1589人、團隊715個、法人26個。科技特派員服務范圍涵蓋了全市所有的行政村,涵蓋了“3+4+5”重點產業和“五個一”特色產業,涵蓋了“武夷品牌”“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等重點領域,全市所有鄉鎮實現了科技特派員駐點全覆蓋和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全覆蓋,90%的行政村設立科特派服務點。在服務發展的實踐中,形成了“科特派+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科特派+下派村書記”“科特派+流通助理”等多種服務模式,使科技特派員制度始終充滿生機活力,得到廣大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歡迎。
如今,福建已累計選認科技特派員7萬多人次,茶、果、花和菌等涉農產業都有科技特派員的身影,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技術服務實現鄉鎮和重點建制村全覆蓋、一二三產業全覆蓋。同時,創新探索不停步,首設“行業領域”省科技特派員、首創科特派利益共同體備案登記和收入報告制度、開發具有福建特色的“科特貸”“科特e貸”“科特派救助及研發費用損失保險”等金融產品,為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提供福建經驗。
“茶”一直是福建省聞名在外的標簽之一。兩年來,南平市充分發揮“三茶”統籌發展理念策源地優勢,以感恩之心、奮進之力、實干之行,以茶科技讓這片葉更茁壯,以茶產業讓這片葉飛更遠,以茶文化讓這片葉韻更足,全力建設全國“三茶”統籌發展先行區。
南平市以科技賦能茶葉全產業鏈,新建了14個茶樹種質資源圃,有4個烏龍茶茶樹新品種獲得國家品種登記;研究發布全國首個綠色生態茶園建設標準,并建成綠色生態茶園48.42萬畝。還開發出全國首個數字化烏龍茶智能做青系統,制定了茶產業標準19項;組織院士團隊研究發布《南平市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水資源》和《武夷巖茶的品質化學與健康養生功能》兩個白皮書;建成運營政和中國白茶城……
20多年來,南平市廣大科技特派員以推動產業升級為己任,積極發展設施農業、生態綠色農業和休閑養生農業,推動打通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機銜接的關節點。他們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傳播者的作用,積極“授人以漁”,培養當地人才,截至2022年8月,共舉辦培訓班15萬多期,培訓620多萬人次。培育和造就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力產業升級,涌現出“榛仙”詹夷生、“葡萄仙”謝福鑫、“茶仙”劉國英、“米仙”江文清、“竹仙”林振清等一批優秀代表,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發展家庭農場2650戶、專業合作社3635家、龍頭企業153家,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8%,增幅多年居全國全省前列。
不得不說,科技特派員制度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許多青年農業科技工作者因此主動下到田間地頭。福建農林大學教授、福建省科技特派員鐘鳳林表示,他們秉持因地制宜理念,運用科學技術促進當地農業發展的工作狀態和精神品質,積極投身“青山變金山”的探索創新,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和協調并進的綠色發展之路上不斷奮進。
對于農業科研工作者來說,“科技特派員”是一個光榮的稱號;對于青年人來說,這個身份更是莫大的鼓勵。鐘鳳林表示,科技特派員走進農村不是去“走走過場”“拍拍照片”,而是實實在在扎根泥土,為一方農業生產建言獻策,接續努力,久久為功。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科技特派員正接過前輩的接力棒,在鄉村大地與農民朋友一同耕耘、齊心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