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貴州創新科技特派員管理模式,從“組團式”選派、“組團式”服務兩個方面深化“組團式”幫扶內涵。

“6月19日,科技特派員羅夢陽到樂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指導跑山雞養殖技術……”“6月21日,科技特派員王安娜到黔西市金碧鎮開展技術服務……”在貴州省科技廳的科特派服務平臺,類似的工作日志隨處可見。
從2020年起,科技特派員工作連續3年作為貴州省政府“十件民生實事”之一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貴州對科技特派員的重視,可見一斑。貴州省科技廳農業農村科技處副處長石永宏表示,貴州創新科技特派員管理模式,從“組團式”選派、“組團式”服務兩個方面深化“組團式”幫扶內涵,讓科技人員“下得去”,讓走向農村的實用技術“用得著”,讓派下去的科技人員“留得住”,讓科技在田間地頭“推得開”。
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作用,為鄉村振興凝聚科技力量?
從去年開始,貴州以縣為單位采取“一縣一團”方式,統籌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組建科技特派團,對縣域特色產業、1516個鄉鎮、18091個村、1200家涉農重點企業實現了四個全覆蓋。自此,在貴州,科技特派員從以往的“單兵作戰”向“團隊作戰”轉變。
如今,貴州科技特派員組團走進田間地頭,為鄉村振興“把脈問診”。82個科技特派團覆蓋貴州全省,成了服務鄉村振興的一支科技鐵軍。多年來,這種“組團式”的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在貴州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接力賽”。
科技特派員扎根田間地頭
沿河縣地處武陵山腹地,每到盛夏時節,漫山遍野的空心李子就會掛滿枝頭。因果肉厚實細膩、酸甜適度,空心李子深受吃貨們追捧,被譽為“人間仙果、李中茅臺”,2013年獲得“中國優質李金獎”。種植面積10萬多畝,分布在10多個鄉鎮和街道,產業覆蓋189個村、19.6萬人,空心李子已經成為帶動當地村民持續增收致富的特色農業支柱產業之一,品牌價值超過6億元。
鮮為人知的是,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的興起,都離不開科技特派員的接力幫扶。
“張博士就是我們發展空心李產業的‘定海神針!”村民們說的“張博士”,就是來自銅仁學院果樹學專業的張紹陽。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張紹陽長期駐扎在沿河縣,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從病蟲害防治、修枝疏果、人工施肥等方面,實時為村民們提供最新最優的技術指導。為了督促村民們管護空心李,張紹陽還建立了五六個微信群,每個群里都有100多戶空心李果農。實時的指導和交流,讓村民們每時每刻都收獲滿滿。
這些年,空心李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們卻也迎來了“幸福的煩惱”??招睦钤诿磕甑?、8月份集中上市,由于銷售時間較短、難以長時間儲存,每年都有幾千噸鮮果和次果白白爛掉。每到銷售季節,果農們只能“望果興嘆”。來自貴州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賀紅早研究員努力破解這一難題。在沿河縣掛任科技副縣長并擔任省級科特派期間,賀紅早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利用混合發酵工藝,讓李子產酒發酵作用和浸提作用同時進行,有效地提取出李子的功能成分,最大程度地獲取李子中的營養物質。在此基礎上,賀紅早成功研發出12度空心李果酒,并為其取名“遇見李”。讓賀紅早特別高興的是,“遇見李”的面世,提高了空心李的附加價值,延伸了產業鏈,更好地帶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
2022年,在國家穩抓糧食生產的政策導向下,七星關區的各鄉鎮積極發展糧食生產,水稻就是其中生產主抓的糧食作物之一。作為畢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省級科技特派員,田孟祥主要服務地為畢節市七星關區。談起2022年的科特派服務,他收獲了滿滿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近一年里通過腳踏實地開展科特派服務,受到了服務群眾的稱贊和好評。3月下旬,水稻播種即將開始,田孟祥到處走走看看,不斷尋找服務幫扶點,同時,對找上門來需要幫助的群眾熱情服務。有些農民想換種水稻新品種,有些地方實施“土改田”,需要水稻種子和技術等,這些關乎水稻生產的問題,只要他知道,就盡心竭力搞好服務。
緊密結合自己的專業,田孟祥在七星關區的一些鄉鎮或辦事處開展了水稻種植技術培訓。比如在長春堡鎮三道水村楊家沖開展水稻移栽技術現場培訓,在鴨池鎮干龍灘社區開展優質水稻栽培技術和水稻葉面肥施用技術培訓。為進一步做好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田孟祥還開展了水稻新品種展示和新技術試驗,建立示范基地。在鴨池鎮干龍灘社區聯合社區“兩委”開展了水稻新品種展示,展示品種5個,面積30畝。
2022年,田孟祥在層臺、海子街、碧海、觀音橋、鴨池、陰底、八寨平、田壩等鄉鎮或街道開展科特派服務,積極為所需群眾解決農業生產相關問題,開展線上服務60次,深入現場服務68次,組織開展培訓場數3次,組織開展技術培訓158人次,解決具體技術問題10個,開展技術咨詢37次,組織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1項,組織農業新品種示范推廣15個,建成新品種(新技術)集成示范基地1個,幫扶合作社1個,幫扶農戶10戶,培養技術能手5名。
來自安順市農業科學院的陳紅艷,2009年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名農業科研人員。她從業13年,與無數農民打交道,看到很多有志農民舉全家之力投身農業,但往往因缺乏技術而辛辛苦苦投入幾載,最終顆粒無收,深知農民的辛苦與不易。針對蜂糖李在安順市中高海拔區域生長管理難度極大的特點,她決定從頭開始,手把手教她們。冬季施肥、修剪、拉枝、清園,春季抹芽、葉面噴肥、防治蚜蟲,夏季抹芽、扭稍、疏枝、追肥、防治橘小食蠅、食心蟲、紅點病、褐腐病、裂果、采果、分級,秋季追肥……作為一名農技人員,無論是上班還是在周末,陳紅艷都活躍在農民的大田里,走基地服務農企就是她的詩和遠方。
“組團式”服務凝聚科技力量
玉屏侗族自治縣是“中國油茶之鄉”。截至目前,全縣油茶種植面積達23.45萬畝,年產茶油1374噸,綜合產值5.35億元,是當地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過去,由于大部分油茶樹木老化、掛果率低下,因此經濟效益不高,一度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提升油茶產業的“科技含量”勢在必行。
近年來,玉屏侗族自治縣“組團式”下派科技特派員,讓越來越多的“科特派會診室”進駐田間地頭,為科技創新動能加碼,科技特派員告別了“單兵作戰”的模式。目前,圍繞油茶、黃桃、蔬菜、食用菌等重點產業,科技特派員們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從良種培育、新型肥藥施用、加工貯存、綠色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為村民們答疑解惑,送技術下鄉,送服務上門。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雙龍鎮西涼山是一個海拔2000多米的高寒山區。過去,這里缺水嚴重,如果說要在這里建一個蔬菜基地,肯定沒有人會相信。大名鼎鼎的“張蔬菜”張萬萍卻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2019年4月,身為貴州大學農學院教授的張萬萍,被派駐威寧擔任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團長。從解決缺水問題開始,張萬萍整合資源和團隊,發起攻堅“集結號”,并和當地老百姓一起整地施肥、覆膜植苗、澆水定根……很快完成了1.1萬畝蔬菜的春播工作,覆蓋周邊高坡、涼山、高山三個村莊。由于傳統種植觀念根深蒂固,涼山村村民馬敏萬沒有按照張萬萍的要求種植蔬菜。張萬萍對他說:“你按你的方法種一小塊來比較,看看我們哪個的質量好、產量高。”
幾個月過去,在張萬萍的種植指導下,滿山都是綠油油的蔬菜,成為了當地一道別致的風景。這個被譽為貴州離天最近的蔬菜基地,也成為百姓增收致富的沃土。馬敏萬終于服氣了,他當面向張萬萍豎起了大拇指:“張老師,厲害!”而后,原本給人打工的馬敏萬,承包土地搞起了蔬菜種植,成為300畝蔬菜基地的主人。
引進蔬菜新品種、開展綠色防控示范、探索尾菜資源化利用……如今的張萬萍,作為一名省級科技特派員,繼續選擇威寧作為科技服務“主戰場”。在張萬萍和團隊的指點下,威寧大手筆發展起40萬畝高山冷涼蔬菜,造就了越來越多的“馬敏萬”,讓高寒山區煥發了無限生機。現在的威寧自治縣,產業發展到哪,科技特派員的服務就跟到哪。馬敏萬說,因為有了科技特派員的技術指導,現在種啥都心里有譜。
“‘組團式的服務模式,更有利于集中人力、智力做大事?!辟F州省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省級科技特派員威寧服務團團長范士杰表示。
根據《科技特派員派駐協議書》,每位科技特派員都有固定的服務鄉鎮。但如果照這樣安排,必然會出現科技需求與專家專業不匹配的情況,為了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專業特長,經省級科技特派員威寧服務團研究,范士杰決定打破科技特派員服務村鎮的局限,根據威寧產業發展實際,分別成立馬鈴薯、大宗蔬菜、精品水果、特色生態養殖等7個產業小組,按專業劃分團內科技特派員,開展精準服務。同時,威寧服務團創新思路,將零散經費組合在一起,重點幫扶本地特色產業,打造科技特派員服務典型示范點,集中人力、智力和財力做實事。“在服務過程中,遇到‘疑難雜癥,大家還可以群策群力,集中‘把脈問診,更容易推動問題的快速解決?!?/p>
一些市區還出政策、出實招,為“組團式”服務保駕護航。貴陽市白云區探索揭榜制,吸引科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員,為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破解技術難題。畢節市建設“科技特派員之家”,努力以“安居”保障科技特派員“樂業”。
事實證明,“組團式”服務模式,確實起到了“1+1>2”的作用。關嶺縣科技特派團團長、省農科院副研究員陳佳琴從省內外引進30個大豆新品種,建立面積達600畝的示范基地,其中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300多畝,綜合畝產值約1600元,效果顯著。納雍縣科技特派團團長、畢節市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宋德榮組建的絨毛用羊產業組,選育出的“貴乾半細毛羊”新品種,成功入選國家畜禽新品種名錄,實現了貴州畜禽品種國家審定“零”的突破。
“一縣一團”科特派助力鄉村振興
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革東鎮的光條村,一直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由于過去缺少技術,管理粗放,產業遲遲不見起色。2020年,貴州中醫藥大學博士袁青松成為科技特派員,憑借自身專業優勢,助力當地產業發展。
“拿土質來說,沙性強一點,泥土細膩些,效果會更好;種之前,多翻幾道土,減少板結;起壟時,寬度別超過70厘米……”袁青松頓了頓,從村民手里接過鋤頭,用指甲來回劃幾下,舉了起來,“看,你們可以做個標記,直接用鋤頭控制寬度。”
“基本的種植、管理村民已經掌握,慢慢摸清了門路。現在他們還有意識地把控質量,走高品質路線,嘗試分級銷售,附加值明顯提高。”袁青松表示,“我們為什么不遺余力搞培訓?科技特派員的力量終歸有限,我們更希望通過培訓教出一些明白人、土專家,讓他們再帶出一批技術能人、致富能手,再繼續傳幫帶,激發內生動力,這樣科技特派員制度才會見效?!?/p>
“‘安順山藥已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目前,我們培育的新品種雙胞山藥一舉解決了當地傳統山藥種植技術難題,已成為平壩區主要的山藥種植品種?!编嚨撥妬碜再F州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是貴州安順市平壩區科技特派團技術團團長。從指導種薯換代,進行分段栽培,到改良種源、培育新品種,再到分垛儲藏,鄧祿軍和團隊培育出高產優質的雙胞山藥,推動當地山藥種植技術升級。
楊永華是平壩區天龍鎮蘆車壩村山藥種植戶,在鄧祿軍等專家的技術指導下,他的“山藥經”越念越精,從幾畝種到了32畝,畝產從4000多斤提增到6000多斤,一畝增收5000元?!安艓啄陼r間,我們村的山藥就從30多畝擴大到1000多畝。鄧老師手把手教我們如何采集種子、育種、種植、搭架、管護,讓我們掌握了實實在在的山藥種植技術。”
在擔任科技特派團技術團團長之前,鄧祿軍其實已經有多年的科技特派員生涯,對于科技服務輕車熟路。不過,團長的身份還是讓他有不同的感覺,“過去做科技特派員只要干好分給自己的活就行了,現在帶隊作戰,必須把每一個人的作用都發揮好,才能發揮團隊力量?!?/p>
去年,貴州省選派了2000多名科技特派員,其中省級科技特派員1200名,市州級不少于800名。目前,這些科技特派員已經扎根于鄉村振興第一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往年經驗的基礎上,貴州省以縣為單位,采取“一縣一團”的方式組建了82個科技特派團?!翱萍继嘏蓡T選派堅持問題導向,按照行政村全覆蓋原則,由基層一線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和服務短板提出選派需求,省級統籌組織方式選派。”石永宏說,“每個縣區組建一個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一般技術問題團員自行解決,重難點技術問題團隊協同解決,這樣,既充分發揮了團隊技術、資源等優勢,又極大地調動了科技特派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全心全意撲在基層第一線?!?/p>
據了解,截至目前,貴州省科技特派員服務實現四個全覆蓋,即“專家技術指導覆蓋縣域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工作隊駐點服務覆蓋全省1516個鄉鎮、科技服務覆蓋全省18091個村、一對一幫扶覆蓋全省1200家涉農重點企業(合作社)?!?/p>
據貴州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安守海介紹,貴州各級科技管理部門、組織部門從省內外110余家單位中,選派專業領域覆蓋糧食作物、蔬菜水果、中藥材、畜禽養殖、水產養殖、林業、草業產業科技特派員2035名,并結合貴州“一縣一業”發展實際,量身打造了集新品種選育、機械化耕種收、病蟲害綠色防控、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技術服務團隊。目前,貴州省選派到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科技特派員每個縣平均超過3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已超過50%,2022年所選派的科技特派員都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和3年以上相應領域從業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