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2023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調查顯示,關于“住得好”,人們最不滿意的是“與工作單位的距離”和“物業服務”。

最美人間四月天,不過,家住河北省邢臺市的張佳最近的心情卻不太美麗。4月是她所住小區收取物業費的時間,交物業費一貫比較痛快的她,這次卻非常糾結,“這段時間,小區有棟樓的外墻墻體脫落,正在維修。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們搬進來才不到三年時間,大樓的外墻已經多次出現脫落,并導致屋內滲水,建筑質量真是讓人擔心。”張佳對《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表示,“如果能在大開發商開發的樓盤找到合適的房子,我們就準備賣掉這套房了。”
安居樂業是絕大多數人最樸素的愿望,住房無疑是承載這個愿望的主要載體,擁有一套真正屬于自己的房子,改善居住環境,幸福感油然而生。然而,層出不窮的建筑質量問題卻嚴重破壞了人們的幸福感受。房屋滲漏、墻皮脫落、外墻保溫層脫落等問題屢見不鮮。與張佳一樣,對自己所住房屋的建筑質量感到擔憂的人不在少數。“2023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單就住宅建筑質量,感到滿意的受訪者占比僅為30.4%,其中11.5%的受訪者感到“非常滿意”,18.9%的受訪者感到“比較滿意”;直言不滿意的受訪者占比29.3%,其中26.6%的受訪者表示“不太滿意”,2.7%的受訪者感到“非常不滿意”;評價“一般”的受訪者占比40.3%。
房屋質量成新憂
自2005年起,《小康》雜志社每年都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中國居住小康指數”的調查測評。在此基礎上,2021年,緊隨時代發展客觀情況和發展趨勢,《小康》雜志社對“中國居住小康指數”進行更新完善,推出了“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
2023年4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2023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進行了調查,經對調查結果和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監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23年度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為71.8分,比上一年度的71.1分提高了0.7分。
“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分別從居住面積、住宅建筑質量、住宅配套及環境、社區關系、物業服務等五個方面進行衡量。本年度,構成“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五個不同方面的指數水平,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居住面積指數得分最高,為86.4分,比上年提高了0.4分;住宅配套及環境指數次之,為73.9分,比上年提高了0.7分;社區關系指數為62.5分,比上年提高了0.9分;物業服務指數分數最低,為60.7分,比上年提高了0.6分;住宅建筑質量指數進步最大,得分為63.6分,比上年提高了1.1分。
“要大力提高住房品質,為人民群眾建設好房子。”1月17日,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在北京以視頻形式召開,會議總結回顧了202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與新時代1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發展成就,分析了新征程上面臨的形勢與任務,并對2023年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會議多次強調,要提升品質,健全工程質量保障體系。
緊接著,全國多地積極創新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方式方法,探索建立建筑工程質量社會監督機制。北京市不斷完善質量終身責任銘牌制度,強化競地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質量終身責任落實,推進建設主體土地招拍掛高品質建設承諾和質量終身責制的無縫銜接,旨在有效解決房地產開發企業因成立項目公司導致質量承諾成為“空頭支票”的突出問題。安徽省合肥市城鄉建設局近日印發《2023年合肥市房建市政工程質量安全管理工作要點》,明確今年在城鄉建設領域將實施工程質量提升行動,積極落實“工地開放日”制度,推動所有住宅竣工驗收前向業主開放,壓實建設單位工程質量首要責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則在推廣遠程視頻直播“云監工”模式,把工地現場搬到直播間,讓業主親自監督房屋建造過程,共同提升建筑品質。
四成受訪者不滿通勤時長
三成受訪者不滿物業
中國人對于房子的需求,歸根結底是對于“住得好”的期待。“2023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調查顯示,關于“住得好”,人們最不滿意的其實還不是建筑質量,而是“與工作單位的距離”和“物業服務”。
“總的說來,您對您的居住狀況是否感到滿意?”面對這一問題,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受訪者對目前的居住狀況感到“滿意”,其中11.8%的受訪者感到“非常滿意”,35.1%的受訪者感到“比較滿意”;15.5%的受訪者“不滿意”目前的居住狀況,其中7.8%的人表示“不太滿意”,7.7%的人表示“非常不滿意”;還有37.6%的受訪者感覺目前的居住狀況“一般”。
和去年相比,20.8%的人覺得今年的居住狀況“越來越好了”;16.9%的人覺得今年的居住狀況“越來越差了”;其余62.3%的人在居住方面“沒有變化”。
選擇住所時,人們往往會列出很多標準,本年度“公眾選擇住房的十項標準”榜單,排在第一位的是價格,其次是地段,接著是交通。排在第四至第七位的依次是,周邊生活服務,如超市、菜市場等;性價比;離工作單位遠近;周邊公共服務設施,如學校、醫院等。位列第八至第十位的依次是物業管理、小區環境、房屋質量。
關于居住,公眾又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呢?面對房屋的工程質量、戶型與布局設計、小區環境、周邊生活配套等選項,參加“2023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調查的大部分受訪者把讓他們感到“最不滿意”的一票投給了“與工作地點的距離”(45.7%);此外還有較多的受訪者把票投給了“物業服務”(37.3%);“戶型與布局設計”(26.8%)、周邊生活配套(24.5%)和附近交通便利程度(22.8%)的得票率則分列第三至五位。
“住所離工作單位太遠!”這不是一個新問題,縱覽近三年“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和近五年“中國居住小康指數”調查結果,“與工作地點的距離”已連續八年位列“國人最不滿意的十大居住現狀”排行榜前三。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主要城市中76%的通勤者45分鐘以內可達,22個城市同比下降。超過1400萬人單程通勤時長超過60分鐘,承受極端通勤。七成主要城市極端通勤增加,其中,北京同比增加3個百分點,是全國極端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時,該報告還指出,軌道站外時間占全程出行時間的比重高,交通接駁正成為整體公交服務能力提升的瓶頸。
另外,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城市環境的整體改善,居民對小區居住環境和物業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物業服務引發的社會糾紛日益凸顯。“2023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對于物業服務,近六成的受訪者直言“不滿意”,其中42.5%的受訪者“不太滿意”,17.2%的受訪者“非常不滿意”;23.9%的受訪者評價“一般”;給出滿意評價的受訪者占比僅16.4%。物業最讓人們不滿意的三大問題依次是“服務不到位”“該管的不管”和“服務態度差”。
“物業收費的時候最積極,并且態度也最好,物業群里消息反饋也比較快。但是一旦過了這段時間,那就是另一副面孔了,群里消息半天不回,衛生打掃馬馬虎虎,窗子維修經常等上半個月也來不了人。”對所在小區的物業服務種種不滿,也是張佳目前考慮換房的重要原因之一,據她反映,去年小區業主也曾多次向縣市主管部門反映物業問題,但最后因為多種原因不了了之,“與物業管理公司相比,一盤散沙的業主們還是處于弱勢地位。”
于是,房價是漲還是跌?要不要買房?這些問題再次擺在張佳的面前。
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城市分別有64個和57個,比上月分別增加9個和17個。房價上漲城市的數量是市場行情的直接反映,3月房價上漲城市數量是近4年來的高峰。
“當前新房價指數呈現‘環比保持正增長、同比跌幅持續收窄的良好態勢。房價指數的表現,和市場交易活躍有較好的關系。”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今年3月份各地房屋銷售繼續保持強勁拉升,進一步帶動房價指數回暖。房價企穩,和去年四季度“金融16條”以來的政策推進有關,同時也說明市場信心持續恢復。一季度房價走勢好于預期,對于二季度房企和購房者等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