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凱
在碳中和背景下,綠電具有良好前景,如今,我國綠電交易走了多遠?

2021年9月,全國綠電交易市場正式啟動,阿里巴巴、騰訊、秦淮數據等互聯網科技巨頭采購了大量綠電,此后國內企業綠電消費開始提速。去年全國多地陸續實現跨省綠電交易零的突破,綠電交易規模在不斷擴大。今年4月,京津唐區域綠電交易全面鋪開,《南方區域綠電綠證市場建設工作方案》出臺,進一步完善了綠電綠證相關交易和激勵機制,擴大主體參與范圍。
電力交易機構多措并舉,科學制定綠電交易方案與細則,快速搭建綠電交易平臺,打通交易平臺與綠證核發機構信息渠道,積極培育綠電交易市場主體……雖然綠電交易規模在不斷擴大,但諸如綠電交易價格波動明顯、跨省交易難等情況仍普遍存在。與此同時,市場擴容下,更多元化的交易機制也亟待完善。在碳中和背景下,綠電具有良好前景,如今,我國綠電交易走了多遠?
何為綠電交易
根據發電能源的來源不同,電力可分為火電、水電、風電、太陽能、核電、生物質電、地熱電、垃圾電等。綠電是相對火電而言的,顧名思義,綠電就是綠色電力,使用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核能、水能、生物質等資源發的電,均是綠色電力。綠電交易圍繞綠電展開。2021年8月底,我國推動開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工作。我們所說的綠電交易,是用電企業直接對接光伏、風電等發電企業,購買綠色電能,并獲得相應的綠色電力消費證明。它是在電力中長期市場體系框架內設立的一個全新交易品種。
在實際操作中,綠電和綠證均可用來抵消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企業減排目標。綠電是從源頭出發通過消耗綠色電力,在碳核算中直接減少了范圍二(外購電力、熱力)的碳排放。而綠證可以用作企業最終抵消碳排放量的一種憑證。此外,綠證可以進行再次交易,通俗地講,企業用了火電,可以通過購買綠證申明自身的減排。“原因是企業相當于花錢補貼了新能源發電項目,然后把對應的環境權益買了過來,從而抵消了自身碳排放。”專業人士表示,“但購買的綠證不能轉手,不論對企業還是個人,已購綠證由交易平臺自動注銷,已注銷綠證不得再次進行交易。”
“由于新能源發電出力不穩定等技術特點,電力系統消納和運行成本將明顯上升。要同時實現電力低碳轉型、安全可靠、經濟可承受等多重目標,必須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曾介紹,綠色電力在電力市場交易和電網調度運行中,優先組織、優先安排、優先執行、優先結算。通過開展綠色電力交易,將有意愿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一部分用戶區分出來,與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直接交易,以市場化方式引導綠色電力消費,體現出綠色電力的環境價值,產生的綠電收益將用于支持綠色電力發展和消納,更好促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參與交易的主體中,賣家大部分是風電和光伏發電企業,以及售電公司、電網企業。買家自然是電力消費用戶。而因為能源市場的特殊性,綠電用戶中,企業占了絕大多數。開展綠色電力交易后,電力系統由綠色發電企業,包括光伏或風場,發電后匯入通過國有電網公司進行輸送,售電公司進行配電售電,將電力通過電力合同簽訂形式賣給電力用戶。
“綠電交易有效滿足了企業綠色轉型的‘剛需,拓寬終端用戶減排路徑,引導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電力交易的有關單位負責人介紹,開展綠電交易,電力用戶通過雙邊交易方式從新能源企業直接購買綠電,既滿足了生產清潔用能的需求,又能獲得權威的綠色環境價值認證,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高度統一。
綠電交易價格“忽高忽低”
放眼全國,各地綠電交易電量正在不斷攀升。廣西電力交易中心官方數據顯示,今年3月,廣西綠電交易成交電量2.67億千瓦時,環比增長近26倍。作為綠電交易大省,2022年,廣東綠電成交電量超15億千瓦時,增長50余倍。浙江2022全年累計交易電量則達到了25.76億千瓦時。
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主任工程師王彩霞表示,2022年以來,國家發布多項政策,促進綠色電力消費。自2021年9月綠電交易試點啟動以來,電力交易機構多措并舉,科學制定綠電交易方案與細則,快速搭建綠電交易平臺,打通交易平臺與綠證核發機構信息渠道,積極培育綠電交易市場主體,為綠電交易的穩妥有序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盡管如此,綠電交易還面臨著許多挑戰。電價波動便是其中之一。
隨著技術進步和發展前景向好,新能源發電的度電成本正在逐年下降,已逐漸進入平價時代。公開資料顯示,2009~2018年,受關鍵設備價格下降的影響,我國新能源發電的度電成本持續下降,其中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速度最快,十年間下降了90%左右。根據有關研究結果,未來光伏發電和海上風電的建設成本仍有一定的下降空間,
盡管如此,綠電交易價格仍然“忽高忽低”。這一方面是因為風電、光電等綠色電力具有波動性強、不確定性大等特點,另一方面也由于當前綠電交易以電量交易為主,結算周期以年、月為主要單位,而綠電市場化交易定價,還受到綠電供需關系的影響。
王彩霞介紹,根據交易組織方式的不同,綠電價格除包括電能量價格外,還包括環境權益價格。
北京綠色交易所方面也表示,綠電電價由電能量價格和環境溢價組成,電能量價格執行燃煤基準價(發改委根據我國市場煤電的行情制定的價格),因此燃煤基準價是綠電定價的參考標準,由于各地資源稟賦不同,綠電電價也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國家電網的平均綠電價格,要比燃煤基準價每度電溢價8分錢左右,南方電網則溢價5~6分錢。”
實際情況如何呢?根據各地電力交易中心公布的數據,實際的綠電價格因時間的差異在燃煤基準價上下波動。據廣東電力交易中心數據,去年12月綠電交易,電能量成交均價為508.6厘/千瓦時,環境溢價均價25.6厘/千瓦時,而煤電成交均價為554厘/千瓦時,相比之下綠電價格更低。而去年7月廣東綠電交易均價為518.03厘/千瓦時,煤電成交均價為492.71厘/千瓦時,綠電價格反而高于煤電價格。
對此,某民營售電公司負責人表示,綠電價格偏高是影響當前綠電交易的不利因素。他認為,綠電因其屬性原因,價格一直高于火電。雖然去年煤炭緊缺,火電價格飆升,但長期來看,降低綠電成本、提供更多的政府補貼以降低綠電價格,仍是提升企業參與綠電交易積極性的關鍵。
跨省跨區交易需求亟待滿足
一方面是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另一方面是富余的風光水電只能白白浪費,“碳中和”背景下可再生能源跨省消納亟需提速。綠電需求企業多分布在經濟較發達的中東部地區,而綠電供給仍以三北地區居多——這一供需錯配的局面,使得企業對跨省、跨區交易需求旺盛。以西北、東北地區為例,其風電資源豐富,但經濟產業相對孱弱,對于綠電的需求并不大,而工商業發達的東部地區,本身風電資源又不足。
“僅就北京來說,很多企業想要購買綠電十分困難,原因就在于本地沒有太多閑置資源,風電、光伏等天然資源也不足,發展新能源產業就比較困難,大多依靠外省輸送綠電。”?北京綠色交易所方面表示。但由于交易時機不確定,交易流程復雜、合同手續繁復、送方省份受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考核影響缺乏電力外送意愿等因素,省間綠電交易仍然面臨著挑戰。
除了輸送能力與交易程序方面的問題,跨省電力交易還面臨一定的壁壘掣肘。以云南和四川為例,因水電過多必須有省外市場才能發展。但一些綠電不足的地方可能更傾向于選擇自己的煤電,因為如果用其他省的電,一方面電力緊張時可能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對當地稅收、經濟發展都會有影響。所以目前,盡管四川、云南水電資源豐富,擁有風光互補,清潔能源優勢非常強,但都處于清潔電力發展程度不高的狀態。四川涼山州的水電加風光除了夠自己用還夠整個上海用,但現在往外輸出的電力僅僅是九牛一毛。
當然,如今的省間綠電交易也并非毫無起色。去年9月,華東電網內首次跨省綠電交易順利完成,多家上海企業,向安徽、江蘇多家光伏發電企業購得四季度2300萬千瓦時綠電,相比用燃煤機組供電,可節約標煤6900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8萬噸。去年8月,國網上海電力公司也助力三家電力用戶開展了首筆甘肅—上海的跨省綠色電力交易,成交電量超1800萬千瓦時。去年6月,北京首都交易中心宣布將常態化組織向臨近省區購買綠電,為有需求的企業開辟跨省交易通道,而后不久,北京與山西之間達成了2100萬千瓦時的跨省跨區綠電交易。
有熟悉情況的業內人士指出,通過跨省跨區通道輸送新能源電力,將是未來新能源消納的重要途徑,降低省間綠電交易門檻是關鍵的機制保障。當前跨省、跨區綠電“點對點”交易的渠道還未打通,交易品種、合同周期等不夠靈活,不能及時滿足購電企業的需要。不少企業表示希望能盡快突破試點交易,擴大跨省跨區交易規模。
綠色電力市場與碳市場待銜接
推動電-碳市場協同聯動對于發展綠電,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電力市場、碳市場并行的市場體系,但電力市場和碳市場仍處于獨立運行狀態,尚未形成節能降碳合力。電力市場包含綠電、綠證等交易品種,企業在電力市場購買綠電后可獲得北京(或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出具的綠電消費憑證。碳市場是將碳排放權益以配額形式分配給經營主體,并允許將碳排放權益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的市場機制。
隨著現階段經營主體對綠電的消費需求增長,綠電交易已成為電-碳市場銜接的關鍵紐帶,但當前電-碳市場尚未有實質性聯動。“一方面是因為電-碳市場互認體系未建立,電力市場和碳市場分屬能源、環境部門管理,兩個市場在運行機制、考核標準等方面缺乏協同;綠色消費認證方式也存在多類并存、多頭管理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因為電碳價格傳導鏈條不暢通,目前相關政策支持綠電產業發展,利好新能源發電企業,但未充分調動用戶側消費低碳能源的積極性。”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李生權提出,推動電-碳市場協同聯動,常態化開展綠電交易是一大重點。
無獨有偶,在今年3月舉辦的電力市場聯合學術年會上,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副總經理龐博同樣認為,綠色電力市場與碳市場有待更緊密地銜接。他建議,做好綠電與碳市場在數據信息、信用信息及監管監控信息方面的信息聯通。在碳市場中,需重點處理好電力間接排放的計算問題;在CCER市場中,需重點處理好綠證與CCER的轉化關系。同時,建立我國綠色電力消費認證標準,加快推動綠色電力國際標準體系建設和綠證國際互認。
在推進綠電交易市場化運行的進程中,相信新的挑戰與解決路徑都會持續浮現,和每個市場一樣,綠電交易市場最終也會趨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