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昆明探索出一條以社區為平臺、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志愿者為輔助、社會慈善資源為補充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市域社會治理,做得怎樣,關系到人民安居樂業、關系到社會安定有序,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
自2020年5月昆明市被列為第一期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以來,全市各級各部門開拓創新、務實苦干,把握時代特征、遵循治理規律,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近年來,昆明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總指揮部以推進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創建為抓手,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設計、高站位推進,通過構建“七大體系”有力保障創建工作開展,形成了邊疆民族地區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立體化的社會治理格局,創新探索具有昆明特點、邊疆特色、時代特征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昆明路徑。
社區之變見證治理水平提升
“我建議把竹園改建成一個小公園,讓村民有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我建議在龍潭河搞一個健身步道,方便游客游玩,也增加農戶收入。”……在2022年12月13日至16日舉行的“昆明發展我參與·社區發言人”主題活動上,來自全市13個社區的65名“社區發言人”共同為全市社會治理成果點贊發聲。
從“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從“我提出、你辦理、我收益”到“我主張、我參與、我推動解決”,2022年以來,昆明市委社會工委重點推進“民生小實事”和“我家昆明·美麗家園”系列工作,努力把一條條建議形成一個個小實事,讓一個個小實事串聯起服務群眾的大民生,通過“發言人”的講述,看到昆明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見證昆明的社區之變、人心之美。
此次活動中,65名“社區發言人”由縣(市)區委社會建設工作專班負責人、社區負責人、駐社區單位負責人、物業管理企業負責人、“樓棟長”“十戶長”、居民代表等人員組成。
在東川區碧谷街道新街社區園丁小區,作為樓棟長的社區發言人楊東說:“我在園丁小區居住了20年,沒見過這么大的改變。過去沒有物管、沒有綠化、沒有路燈,到處亂糟糟。今年社區爭取資金實施‘民生小實事項目,小區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
東川區碧谷街道新街社區園丁小區基礎設施老化、車輛亂停亂放、環境臟亂差情況嚴重,為多年“三無”小區。今年以來,東川區社建辦、碧谷街道、新街社區先后在園丁小區召開3輪居民協商會議,最終確定改造措施。經街道、社區多方協調,昆明市生態環境局東川分局、碧谷中心學校等轄區愛心單位,為項目共籌集資金15.28萬元,彌補“民生小實事”項目資金缺口,推動小區改造項目40天完工。東川區委社會建設工作專班負責人說,在小區環境提升改造中,許多過去“只抱著手看”的居民都動起來,才有了今天園丁小區的美麗轉變。
如果說東川區園丁小區是靠居民拿主意實現多方支持提升小區環境的,尋甸縣月秀社區江山閱小區則是靠發揮非公黨組織、物業、群眾、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作用,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礎,整體推進“百佳小區”示范創建工作,并得到群眾支持的。
石林縣五棵樹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所忠明說,五棵樹村在打造民族特色小鎮前,村民年均收入也就幾千元,隨著這幾年村容村貌整治以及村民素質提升,前來游玩的游客多了,民宿發展起來了,餐飲帶動起來了,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兩萬多元。
在宜良縣九鄉鄉甸尾村天生橋村小組,一條順龍潭河新建的健康步道,將游客輕松引至河流景區。正是靠著“民生小實事”項目的實施,更多的人知道了這個藏在山中的小山村。市民周末攜家帶口來天生橋村玩耍、采摘,還購買村民家中的土雞、雞蛋、臘肉。村民們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增加了一份環保責任感。鄉村振興不是口號,而是村民實實在在的生活寫照。
在陽宗海風景名勝區湯池街道溫泉花園小區業主王曉靜眼里,小區里各家各戶的陽臺幾乎一夜之間就漂亮起來了。在社區帶領下,大家紛紛行動起來,一起美化小區家園。
作為全國社會治理的明星社區,西山區永昌街道永興路社區“幫幫團”幾乎家喻戶曉。劉啟云是永興路社區居民,也是“幫幫團”里面的骨干成員。她表示,永興路社區雖然是一個老舊小區,但居住在這里的居民幸福感最強,不信你在街上隨便找個居民問問。這番話的自信源于多年來永興路社區一直朝著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受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方向努力。
明通巷社區是盤龍區的老舊居民片區,居民適老化建設需求強烈。為解決許多院壩樓道老年人上下樓困難問題,社區在樓道加裝了暖心椅。但哪些樓道需要安裝?怎么裝更方便居民?社區挨家挨戶征求意見,群眾很快把意見反饋出來。最終16個院壩105個單元安裝了210把暖心椅,受益群眾達2000余人。
截至目前,明通巷社區已完成12個“民生小實事”居民小區工程類改造項目,項目總投資58萬元,其中政府補貼51萬元、撬動居民出資4萬余元。雖然居民出資不多,但以這種方式激發和推動群眾參與形成的活力不容小覷。在12個“民生小實事”項目中,居民參與率達82%,還挖掘出社區能人18人、孵化居民自組織2個,帶動解決33個項目難題。
昆明市委社會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昆明發展我參與·社區發言人”既是代言人,又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他們從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實際體會出發,將昆明近年來的社會治理成果用“發言”的方式展現出來。讓身在社區的“發言人”自己說、自己講,不僅拓寬社區居民的表達途徑,更是拓展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方式的一大突破。
“五社聯動”賦能善治之城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中特別提出,“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激勵政策,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2021年以來,昆明市在過去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社聯動”機制基礎上,將社區志愿者和社會慈善資源納入其中,吸納多方力量參加基層治理,有效激發基層社會治理內生動能,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格局,形成基層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
從“三社聯動”到“五社聯動”,昆明探索出一條以社區為平臺、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志愿者為輔助、社會慈善資源為補充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呈貢區烏龍街道彩云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段超介紹,彩云社區是呈貢區首批城市社區,以云提案項目大賽為突破口,找到了破解社區治理組織小、人手少、矛盾多、困難大等老大難問題的辦法,激活了社區治理的一池春水,讓大量的群眾訴求在“家門口”得到解決,推動社區治理從“獨角戲”走向“大合唱”。
西山區建立健全“五社聯動”社區治理項目運行機制以來,馬街街道馬街北路社區黨委書記、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汪麗娟明顯感受到轄區居民的態度變了。
“以前,社區開展社會治理相關項目,大家都很被動,態度都是‘要我做。現在,他們的態度轉變成了‘我要做,大家真正覺得社區就是自己的家,要想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就必須積極投身社區治理工作。”汪麗娟說。
據悉,西山區已經建立“五社聯動”聯席會議制度,加強“五社”組織聯建、信息聯通、服務聯辦、問題聯治,促進“社區工作者+社工+志愿者+居民”多元主體積極互動,有效解決社區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2022年,西山區累計投入資金450余萬元,立項實施“五社聯動”社區治理項目28個,項目服務內容涉及社區文化營造、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出租房規范整治、為老服務圈打造、兒童友好社區建設、老舊院壩治理、廣場治理等。
昆明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處處長彭偉介紹,為加快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全市民政系統“攥指成拳”、多點發力,通過“五社聯動”提高社區多元行動主體之間的協同性,實現服務力量和服務資源的整合與高效配置,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并實現從“最后一公里”到“最好一公里”的轉變。
在西山區永昌街道盛高大城社區,這個先后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全國防震減災示范社區”等稱號的樣板社區,“五社聯動”成為居民幸福加碼的秘笈。盛高大城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蘇群介紹,2017年以來,在西山區民政局大力支持下,該社區以社區黨支部為核心,社區居委會為主體,社區警務室、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公司為依托構建“五位一體”社區為民服務站,在完善“盛高大城社區民主議事協商委員會”聯席會議制度的同時,引入西山區漢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創新實施“三社聯動”“五社聯動”社區治理項目,充分調動社區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歷時5年,社區逐步搭建起多元主體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為了給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造血,在社區議事協商的基礎上,漢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通過專業方法培育和發展18家社區社會組織,服務涵蓋文化娛樂、志愿服務、城鄉互助等方面,并推動組建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每月定期召開會議,社工定期提供指導,協助解決問題,規范團隊管理,同時積極動員社區社會組織開展社區對外的扶貧濟困幫扶活動。例如,推動3個文化娛樂類社區社會組織關注社區環境,形成社區環境美化志愿服務團隊;引導熱心骨干關注城鄉需求,組建盛高城鄉互助市集志愿者團隊,將志愿服務帶到鄉村,推動城鄉互融、實現城鄉互助。
如今,在春城這片熱土上,社工站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五社聯動”煥發勃勃生機。依托分布在各個社區的社工站,昆明鼓勵社會各界具有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能、愿意為服務社區貢獻時間和精力的志愿者,以及廣泛的社會慈善資源參與社會治理,形成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大合力。
“七大體系”走出昆明路徑
近年來,昆明市把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總指揮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指揮長,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的相關領導擔任副總指揮長。

根據重點工作任務設立17個分指揮部,分別由市級領導任指揮長。從成員來看,囊括了各縣(市)區、開發(度假)區、中國(云南)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黨政主要負責人,以及66個市級部門的主要負責人。
目前,昆明市已構建具有云南元素、昆明特點的“1+7+N”政策框架。
其中,“1”指加快編制昆明市社會建設“十四五”規劃,制定《關于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規劃綱要(2018—2035年)》;“7”指圍繞“七大體系”建設,系統梳理市級政策文件,制定涵蓋57個方面的全市社會治理政策制度體系,目前已制定出臺38個文件,另有19個文件也列入了近期政策制度編制計劃;“N”指緊盯基層社會治理問題短板,與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聯合啟動社會治理領域立法調研,暢通社會治理立法工作渠道,推進《街道辦事處條例》《社區治理促進條例》等前期立法調研,加快《物業管理條例》《養老服務促進條例》等立法進度。
昆明市成立了市委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市委社會工委具體履行社會建設“頂層設計、統籌協調、重點突破”職能,成為全國為數不多設立常設部門統籌推進社會建設工作的省會城市。同時,在縣(區)成立工作專班,在街道成立社會建設辦公室,在社區(村)推行“樓棟長”和“十戶長”,形成全面統籌、協調各方、上下聯動、左右聯通的“五級”治理組織鏈條。
此外,昆明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全市77個街道建立黨建聯盟,在493個社區建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推行“黨建引領、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關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進社區雙報到雙報告”等機制,向民族聚居村派出少數民族黨員組成的工作隊。編制全市社會建設五年規劃,構建“1+7+N”政策制度體系。推行“一網四中心”政務服務模式,推行“民生小實事”,政民互動共同解決“小區停車秩序整治”“廁所革命”“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洗手設施全配套”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目前,全市實名注冊志愿者120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6.7%,志愿服務組織達4600個,“市民河長”“滇池衛士”等紛紛涌現。全市打造100個城鄉治理創新示范社區和“社會治理百佳小區”,成功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石林、祿勸、尋甸創建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各級示范點達2154個。
前不久,昆明市在北京舉行昆明社會治理指數新聞發布暨專家研討會,正式發布《昆明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數報告》,提出了“社會治理綜合指數”和“縣域社會治理指標體系”,全方位展現昆明近年來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指數表明,昆明“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等11個正向指標高于全國平均值,“城鎮登記失業率”1個逆向指標優于全國平均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高于全國省會城市平均值。
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教授李瑋表示,昆明的社會治理評價體系構建合理、數據客觀精準,并且進行公開發布,在展示成績的同時,不回避短板弱項,是一次勇敢的、有價值的嘗試。北京國際城市研究院院長、北京市社科聯副主席連玉明表示,《指數報告》具有前瞻性、系統性、創新性、權威性,對其他城市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具有借鑒意義。
社會治理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實踐的過程。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新形勢新變化,昆明社會治理還有許多新考題要作答、許多新問題要解決。下一步,昆明市將堅持黨建引領、民主協商、多元參與、重心下移,大力實施社會建設體系完善、社會服務體系覆蓋、基層社會治理固本、社會力量協同創新、社會文明水平提升、平安昆明示范創建“六大工程”,加快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步伐,著力打造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昆明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