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仙姑



說起故鄉的秋天,有沒有激起大家濃厚的思鄉之情呢?腦海中是否出現了一幅幅壯美的“秋景圖”呢?在郁達夫的文章《故都的秋》中,我們看到了“秋天的景物”和“我”之間的完美融合統一。作者通過“北國秋景”的特點描繪出幾幅不同的畫面,每一幅畫都充滿了淡淡的喜悅和憂傷,每一幅畫都有“我”和畫深深的融合之情。
一、《故都的秋》做到“物”“我”統一
首先,“故都”兩字就指明了文章描寫的地點,“秋”字定義了描寫的內容,兩個詞的結合,便確定了文章的內容,同時也暗示了人景交融的深意。作者善于抓住秋天的特點來進行描寫,描繪出不同的五幅秋景圖,每一幅圖都和作者緊緊相連,富有韻味。雖然作者寫秋景是對于秋景的懷念和向往,但是每一幅秋景圖都盡顯涼涼的意境。所以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憂郁的、悲涼的、孤寂的。
作者曾經受邀在北京大學教學,所以在北平待了一段時間,恰恰是這秋景勾起作者的回憶,隨后便將自己腦海中的秋景講述一番。作者從多個角度、不同的視角對秋景進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整篇文章意蘊幽深,耐人尋味。文章開篇,作者便交代了北平的秋天是最好的。無論什么地方的秋天都不及北平的秋天,雖然其他地方的秋天也很美,但是,只有北國的秋天才能讓人不遠萬里趕回來觀賞,由此可見作者對北平秋天的熱愛之情。緊接著,作者便寫出他對北國之秋的渴望之情,從南趕到北,就是為了要“飽嘗”這個秋景秋味。從“飽嘗”兩字就可以看出,作者不滿足于只看這些秋景,更多的是要深沉地領略其中之美。隨后,便以優美的語言抒發自己在南方秋天來臨之時,不逢北國之秋的遐想情思。
作者從不同角度勾勒出五幅畫面,每一幅畫面都有一種或多種代表性景物,比如槐樹、秋蟬、秋雨、秋果,作者將這些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細致的描繪,使我們進一步領略北平秋天特有的境界。
二、人景合一,相互融合
全文可以分為五個小部分,一幅圖便是一個部分,每幅圖畫之間又緊密相連。五幅圖畫可以簡稱為庭院深秋圖、清晨踏秋圖、秋蟬啼鳴圖、閑人秋探圖、柿棗映秋圖。接下來我們逐一瀏覽這五幅圖。
第一幅圖:庭院深秋圖。“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泡一壺茶,坐在院子里,看著這樣的秋景多么悠閑自得,作者與這些景物完美融為一體,細細地享受著這一番美景,同時,將自己也融入其中。可以看出“我”和這些景物是和諧統一的,是融為一體的,景物供“我”觀賞以解“我”相思之苦,而“我”也不負重托安靜地坐在院子里細細觀賞。
第二幅畫:清晨踏秋圖。“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作者通過對槐樹落葉的細致描寫,凸顯出當地秋天清晨的美景。作者看到落葉鋪滿地面,踩上去柔軟的觸感十分細微。通過自己的所見、所感細致入微地描寫出這一景色。但可惜的是,看到這些落葉經過掃帚清掃之后,還是留下了一條又一條的痕跡,這些痕跡和美景似乎不太融合,但多了幾分落寞之感,恰如秋意涼涼,與作者的心境契合。
第三幅圖:秋蟬啼鳴圖。“秋蟬的衰弱的殘聲……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嘶叫的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在文章的所有描寫中,對“秋蟬聲”的描寫尤其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孤獨冷落之感,“殘”字表達了不活潑、衰敗的意思,這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作者借用衰弱的秋蟬聲表現了當時的一種狀態——秋天來了,氣溫也降下來了。蟬原本就是在夏天才會比較有活力,這也暗示著秋意涼涼。在這幅畫中作者巧妙地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繪,將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到北平的秋天中,這樣的寫作手法也十分委婉地為整個畫面蒙上一層薄薄的秋意。
第四幅圖:閑人秋探圖。“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唉,天可真涼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在這幅畫面中,作者通過先寫景物再抒情的方法,寓情于景,讓我們體會到故都的秋是什么樣子的,是什么樣的意境。似乎雨中的秋景,意味更為深長,通過“一層秋雨一層涼”便可以體會出溫度的變化。灰色的天空,細微的小雨,路上行走的路人,一切都是那樣和諧,那樣平常,那樣安詳。整幅畫面沒有過多的修飾,卻將北平雨后的景色描寫得淋漓盡致。
第五幅圖:柿棗映秋圖。“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秋天一到,就意味著豐收。看著那些成熟的果實經歷了風吹日曬,雨打風吹,此時的作者也有一絲欣慰在其中。作者通過對北方的果樹還有其他相關景物的細致描寫,真實地表達出他對故都的一種熱愛之情。
通過這五幅圖,可見作者對景色描寫多細致,襯托出他對故都秋天多么熱愛。這樣的人景交融,不僅和諧美好,而且體現出作者非常卓越的藝術才華,也可以讓讀者通過閱讀的方式體會到北平的秋天是多么美。文章不僅僅是在對北平秋天景色進行描述,更是作者心情的一種真實表達,每一幅圖都表達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心境。
通讀全文我們也可以發現,沒有一個“愁”字,卻是將“愁”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五幅美畫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但恰恰是因為這些常見的景色才能觸景生情。在文章中,作者無論是對深院賞景的描寫、對落葉的描寫、對秋雨的描寫,還是對果樹的描寫,每一幅景色描寫都細致入微,可見作者觀察得仔細。本文中的人景交融,不是為了突出畫面描述多么具有美感,而是作者心情、心境的一種映射,表達作者對北平秋天的喜愛、思念之情才是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