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生活研究所
干發噴霧的再次崛起,立刻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我們火速扒拉了 N 款網紅產品,找到專業配方師品鑒,看看它們實際效果如何,有沒有健康隱患——
1干法噴霧有吸油效果,但替代不了洗頭
先上效果!我們在辦公室征集了3 個油頭,分別試用不同的網紅產品。

從上到下分別是一天沒洗的頭,兩天沒洗的頭,和三天沒洗的頭。真不是智商稅,確實有效果,越油的頭效果越明顯。頭頂被油脂聚集成縷的頭發,確實會分散開來。至于蓬松的效果,和發質有很大關系。
細心的讀者應該也發現了,這類產品里本身就不會有什么專門的蓬松成分。至于宣傳里常提到的“蓬松”,其實就是吸油后,由于壓迫頭發上的油脂變少了,頭發就更能支棱起來。
粗硬的發質,在油脂壓力減少后會更容易恢復原狀,而細軟發質就可能還是軟塌塌的。這就是為啥同一款產品,有的人會覺得特別好用、蓬松度 upup,而有的人卻覺得用了和沒用一樣。
總的來說,去油效果有的,能避免發絲一縷一縷的社死效果。蓬松則是去油的附屬產物,效果會因發質而異。
所以,為啥這東西能一鍵去油呢?
其實沒有什么神奇的黑科技,這類產品的核心成分很簡單——就是淀粉、硅粉,它們具有雙重的吸油效果。
首先是物理吸附。這類產品選用的淀粉、硅粉都具有多孔結構,就像下面這樣——孔里會有細長的通道,通過毛細作用把油脂吸到里面去。由于這種顆粒的外面積、再加孔內的面積,比一般的實心顆粒加起來大很多,所以能吸附進去的油脂也就更多。少數產品還會加入一些粘土、高嶺土等,進一步加強這種吸附效果。

另一個是化學吸附。硅粉、淀粉本身也有一定的親油特性,會和油脂進行結合。

它們的工作流程很簡單——這些粉末上頭后,會把頭發上的油脂吸附到自己身上,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沒錯,它們并不會貼心到帶著油脂離去,而是會在你的頭發里深藏功與名。
雖然產品的使用方法上都會說,用后要充分揉搓、用梳子梳開,很多人以為這就是把它們抖落下來的步驟。
但真相是,這些步驟主要是為了讓吸油粉末更均勻地分布在頭發上,吸附更多油脂罷了。粉末是非常小的,梳子和手都太大、梳不下來多少,大部分還是會停留在頭發上。
但在視覺上,由于油脂離開了發絲、被吸附到了粉末上,確實會看起來沒那么油。
2不同產品,使用體驗有區別
原理說清楚了,我們說說使用上的問題。
市面上的產品五花八門,其實主要就分為兩種,一種是干發噴霧、一種是蓬蓬粉。
它們的成分會有一些不同。干發噴霧的主體成分一般為氣體推進劑 + 吸油成分 + 粉體分散劑。
而蓬蓬粉的主體成分會更簡單,就只有吸油成分。
噴霧中的氣體推進劑通常是丙烷、丁烷等氣體,是為了幫助把吸油的粉末噴出來。粉體分散劑則是為了防止吸油顆粒的沉降和凝聚。除了主體成分外,這類產品都還可能少量添加香精、功效成分等。
兩類產品真正起到作用的都是吸油成分,功效一致,劑型不同決定的只是使用方法不同。
干發噴霧噴出的面積比較大,全頭大范圍使用也很方便快速。而蓬蓬粉可以精準針對出油區域,更適合局部涂抹。
不過,我們在實際使用時,也遇到了很多小姐姐一樣的問題——有的產品用完后會有白色顆粒留在頭上,以及香氣很刺鼻。
白色顆粒明顯,主要是因為粉體沒有分散好。理論上來說,粉體顆粒的粒徑是很小的,分散得足夠均勻的話是看不見的。
分散粉體使用的原料和推進氣體的選擇等,都會直接影響出粉是否均勻、細膩。這就導致了產品表現的參差不齊。
怎么判別呢?有條件的話,可以在試用時對著紙巾噴一下,看紙巾上的顆粒分布。如果均勻、細膩、不結團,就是相對好的;而有結塊、且顆粒特別集中的,上頭就更容易有顆粒感。
網購沒有條件試用的,可以搜搜看有沒有噴在紙巾上的博主測評。
使用前大力搖勻,每次噴前都多搖幾下,少量多次地噴,也能減輕這個問題。
還有干粉噴霧普遍的香氣刺鼻問題,除了它確實加了一些香精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氣體推進器推出來時,氣體沖擊力強、速度快,比自然揮發出來的味道要刺激和沖很多。
如果特別在意這點,選擇蓬蓬粉類產品會好很多。要買噴霧的話,也可以盡量避免成分里有薄荷、香精等成分的。
3可以作為應急,但記得當天洗頭
除了使用效果以外,最多人擔心的問題就是——這個東西會堵塞頭皮毛孔嗎?
別慌朋友們,先說讓人安心的結論:正常使用,是不會堵塞毛孔的。
前面咱也說了,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和硅粉,這些成分也常用在化妝的散粉、甚至是嬰兒的爽身粉里,本身是很安全的。短時間使用并且當天清洗的話,并不會造成毛孔堵塞。
你想得沒錯!用爽身粉和散粉是可以替代蓬蓬粉的,它們的核心成分都是多孔顆粒。不過面粉不行,人家是實心的,沒有多孔結構。
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用后長時間不洗,淀粉和硅粉長期覆蓋在頭發根部和頭皮上,會形成一層粉層,就有可能會傷害頭皮了。
因此,這類產品在使用完的當天都需要洗掉。再強調一遍,要當天洗!正常的洗發水就可以洗掉了。
還要注意控制使用頻率,一周 1~2次,作為頭油的時候應急使用,不要太頻繁地依賴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