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勇 李旭 趙強華 錢娟
編者按:大冶特殊鋼有限公司是中國近代的“鋼鐵搖籃”,1922年3月12日,“中共大冶鋼鐵廠組”成立,它是湖北省,乃至全國產業工人中最早建立的黨組織之一。為充分汲取歷史智慧和寶貴經驗,日前,本刊記者組成采訪組,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彰顯國企擔當、科技自立自強,展現紅色特鋼的百年黨建成果和企業發展的輝煌成就。
時光,總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特殊的印記。
特鋼,是衡量一個國家能否成為鋼鐵強國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現代化鋼鐵強國的重要支撐。
1913年,漢冶萍籌建大冶鋼鐵廠(今大冶特鋼),燃起了中國近代冶金工業的熊熊爐火,掀開了民族鋼鐵工業發展的序幕。
一百年來,大冶特鋼在一個又一個國之重器上刻下了自己的烙印。
星火傳承
——革命之火照征程
從中國近代第一個、也是亞洲最早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孕育而來,大冶特鋼自出生之日起就肩負著民族與國家的使命。
大冶特鋼歷史悠久,有著極其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1920年前后,這里就產生了一大批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產業大軍。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就把這里作為活動的一個重要舞臺。
早在1921年秋,黨的早期革命家、工人運動領袖林育英到大冶傳播馬克思主義,組織開展工人運動。
1922年3月12日,“中共大冶鋼鐵廠組”成立,它是黃石地區建立的第一個黨組織,也是湖北省,乃至全國產業工人中最早建立的黨組織之一,是中國鋼鐵企業最早的黨組織。
第一批黨員的發展,第一個黨組織的建立,標志著大冶特鋼紅色基因的萌芽,由此在中國“鋼鐵搖籃”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奠定中國特鋼強大的紅色基因。
上級黨組織以大冶鋼鐵廠為基地,進一步把黨員的發展工作,推向周邊的工礦,這些廠礦先后發展黨員,成立黨組織,紅色力量得到快速發展,鄂東南地區的革命烈火呈現燎原之勢。
科技創新
——彰顯國之重器的特鋼力量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新中國成立后的“一五”時期,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大冶鋼廠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開始了新中國第一個特殊鋼廠的建設。1953年、1958年,毛主席兩次視察大冶鋼廠 ,留下“辦大辦好”的囑托。
新中國的大冶鋼廠 ,不負“特鋼長子”盛譽,牢記重托,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和新興產業。
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大冶鋼廠開始生產特殊鋼,開發出國家急需的“超低碳不銹鋼”,首次運用軋制的辦法生產出不對稱飛機大梁毛坯;在自制設備上成功生產高溫合金旋壓管,為“東方紅一號”提供發動機關鍵部件用材料,填補國內空白……
上世紀70年代,冶鋼生產的耐高溫大口徑超薄壁無縫鋼管,為中國衛星的發射立下了汗馬功勞;還以獨特的工藝生產出汽車用“單面雙槽彈簧扁鋼”。
上世紀80年代,冶鋼率先在國內建成第一條完整的軸承鋼生產線,年產量達到15萬噸,成為中國最大的軸承鋼生產基地。
進入新世紀以來,大冶特鋼始終堅持“特鋼是科技煉成的”,瞄準國家高端制造和“卡脖子”材料,積極開展大尺寸大功率風電、高鐵、航空軸承,海工、油氣用管,“兩高一特”等高端產品的研發及攻關工作,推動特鋼產品全面升級。同時,大冶特鋼以“高精尖”產品,助力打造港珠澳大橋、復興號動車組、國產大飛機等中國名片、國之重器,立下汗馬功勞。
一組數據客觀印證了大冶特鋼科技創新的成效。2022年,129項專利授權通過,其中發明專利37項,同比增長兩倍;先后承擔國家多項冶金課題的項目攻關,主持或參與起草修訂了多項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榮獲“全國質量獎”“全國質量標桿”“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中國航天突出貢獻供應商”“中國工模具行業最具影響力鋼廠品牌”等獎項。產品榮獲國家冶金產品實物質量“金杯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大冶特鋼黨委書記、總經理蔣喬表示,隨著國家高端制造的產業升級、國防裝備以及航空、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下一步大冶特鋼將緊抓機遇,把握風電能源、新能源車、高端制造等行業發展。
改革逐夢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奮楫揚帆
20世紀末,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最大的鋼鐵生產國、消費國,但由于特殊鋼生產起步晚,水平不高,與國際一流企業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這種背景下,我國加速特殊鋼行業結構優化、兼并重組,鼓勵支持鋼鐵企業朝著集團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2004年11月9日,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收購原冶鋼集團鋼鐵主業資產,組建湖北新冶鋼有限公司。2008年5月,成立中信泰富特鋼集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以來,大冶特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重要論述,加強黨的建設,發揮了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動力、向改革要效益,為推動企業和諧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保證。
既要做強國內市場,也要堅定“走出去”。近年來,大冶特鋼生產的鋼管產品得到國際市場高度認可,成為國際四大油服公司哈里伯頓、貝克休斯、斯倫貝謝、威德福的材料供應商;在汽車用鋼、軸承鋼等領域,大冶特鋼與國際知名的鋼鐵制造商同臺競技;在全球與鋼材相關聯的前100強企業中,大冶特鋼與其中80%以上都已建立合作關系。
面對改革的新要求,中信泰富特鋼黨委作出了“由高速度、高效益向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判斷,明確“價值創造力、科技創新力、品牌影響力、理念導向力、社會責任力、文化引領力”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內涵,確立“黨建、創新、品牌、綠色、數智、人才”六大引領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想,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扎實推進治理變革、產業變革、機制變革,闖出了一條全面深化改革,實現轉型發展之路。
目前,大冶特鋼以裝備技術行業一流、經營業績行業先進、品牌價值名列前茅、技術人才保持領先的綜合實力,進入中國特鋼第一陣列,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兩個維護”。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面向未來,大冶特鋼始終踐行“為國擔當”的初心,以“特鋼強國”為己任,繼續為服務大國重器、超級工程提供關鍵用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