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娟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長三角地區互聯互通更加順暢,創新協作更加緊密,資源要素流動更加便捷,人文交流更加頻繁。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江蘇提出“做深做實蘇錫常、寧鎮揚一體化發展和錫常泰、蘇通跨江融合,加快推進省內全域一體化,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和國內大循環”。江蘇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要“支持蘇中地區跨江融合,加快實現中部崛起”。相對而言,沿江中部錫常泰組團發展相對滯緩。隨著過江通道進一步加密,產業協作進一步加強,有必要圍繞優化全省區域發展布局,推動高水平跨江融合發展,充分放大蘇南地區的引領優勢,以錫常泰跨江融合發展加速全省中部地區加快隆起。
錫常泰跨江融合發展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頂層設計不足。總體來看,相比“1+3”主體功能區戰略中的沿海經濟帶、江淮生態經濟區和淮海經濟區的戰略謀劃,跨江融合的規劃仍限于局部探索,缺失面上對跨江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缺少總體規劃、總體方案等系統化指導跨江融合發展的政策文件。錫常泰跨江融合在專項規劃研究、產業集群發展等方面缺乏頂層設計和深入謀劃。
體制機制不健全。目前融合發展的意愿不斷增強,但融合發展仍處于探索期,尚未進入大規模實質性的跨江融合發展階段。由于行政區劃限制,形成治理體系不健全、產業發展不協同、要素市場不統一、利益訴求不一致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矛盾。除此之外,江蘇省內跨江合作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推動,依靠政府“輸血”、缺少自身“造血”功能是當前跨江融合發展最大的難點,市場在跨江融合發展中還未能發揮出絕對的主導作用。利益共享機制不夠健全,各城市之間區域競爭激烈,缺乏跨江融合發展雙向互動,在產業培育、科技創新、園區共建、人才交流等方面缺乏強大動力源,難以形成系統有序、互融互補的科學分工協作機制。
產業層次鏈接不暢。沿江產業分工協作體系不健全,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傳統發展方式慣性大,服務業占比偏低,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層次提升面臨短時期內難以突破的障礙。部分項目安排趨同現象依然存在,產業結構互補性不足,產業層次銜接不暢,特別是縣域經濟更是有不少產業雷同,同質化競爭十分明顯。另外,協同創新上,點狀合作依然主導,還未形成創新鏈、產業鏈協同的整體布局。兩岸科技創新政策還未完全對接、合作對接機制和日常運行方面的匹配性有待提高。
公共服務質量仍有落差。與無錫、常州相比,泰州客觀上存在城市發展水平不同、產業層次不同、工資水平不同、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不同的情況,對人才、資本等要素的吸引力相對較弱,在教育、醫療、社保及社會治理等方面發展水平存在差距,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化產業鏈合作,共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探索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交通阻斷依然存在。江蘇近年來不斷加大過江通道建設,推動兩岸城市聯系愈加緊密,但是長江“天塹”障礙依然存在,過江通道密度遠遠不夠,跨江通道運力有限,交通擁堵現象嚴重,過江交通壓力仍然較大,不利于兩岸城市的要素流動和城市聯系。另外,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指標日益趨緊,用地問題將成為制約交通項目建設的關鍵難題,特別是部省嚴格用地管控對項目推進瓶頸較大。
高水平推進錫常泰跨江融合發展的路徑
以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先行為前提,使交通對接融合成為錫常泰跨江融合的“先手棋”。經濟發展、交通先行。重點加大泰州與常州、無錫等城市的合作,構建高效便捷的互聯互通交通體系,在構建便捷通暢的跨江交通基礎上打造跨江融合的示范樣板。一是加密過江通道。全面加快江陰第三過江通道、張(靖)皋過江通道實施進度,促進及早開工建設。積極開展靖澄過江通道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張靖過江通道、潤泰過江通道(G523)、泰興至揚中過江通道前期研究,更好支撐跨江融合長遠發展。二是加快推進高速鐵路建設。建設北沿江、鹽泰錫常宜“一縱一橫”高速鐵路,加快實現從“高速時代”邁向“高鐵時代”。緊密對接常泰長江大橋建設進度,實施常州至泰州城際鐵路,力爭同步建成通車,切實推進錫常泰跨江融合。三是積極推動港口聯動一體發展。全面整合泰州港口資源,主動對接太倉、江陰、常州等重要港口,推動港口之間在“資本、通關、航線、信息、操作、人才”等方面的融合,打造區域間港口發展聯盟,全面提升泰州港發展層次和地位作用。
以沿江地區融入先行先試為突破口,使先期創新實踐成為錫常泰跨江融合的“試金石”。加快錫常泰跨江融合是項系統工程,需選擇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先行開展跨江融合同城化試點,在先期創新探索實踐上為全省跨江融合打造示范樣板。一是建設江陰—靖江跨江融合發展實驗區。系統總結江陰—靖江園區經驗與不足,積極探索江陰、靖江全域融合發展,研究編制《江陰—靖江高質量跨江融合發展實驗區規劃》。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找準新站位,推動江陰、靖江兩市一體化空間布局,產業一體化發展,主動接受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輻射帶動,構建兩地之間從研發實驗到成果轉化的完整創新鏈。二是推進泰興與常州新北區開展跨江聯動。深化泰興—常州新北“1+4”協議,編制《跨江融合區域一體化發展專項規劃》,深化泰興市與常州新北區協同聯運機制,推動虹橋園區爭創常泰合作區建設。三是推進醫藥高新區全面對標蘇州工業園區。以醫藥高新區與高港區兩區融合為契機,堅持泰州特區定位,全面對標蘇州工業園區,全力優化營商環境。建好用好平臺載體,整合現有研發、公共服務等平臺,完善管理機制,推動各類平臺更有針對性、更加契合產業發展,成為集聚高端資源要素、助推企業發展的“加速器”。
以加速推進區域協同創新為關鍵點,使產業創新聯合成為錫常泰跨江融合的“動力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無論創新資源、創新平臺還是創新要素,泰州與無錫、常州存在較大差距,必須主動參與區域協同創新,在跨江產業創新聯合體建設方面形成示范。一是以組團式創新模式構建融入區域的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創新空間新格局。圍繞泰州和無錫、常州共同發展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依托已有產業應用技術創新基礎,以集群協作創新為重點,主動聯合建立行業技術創新聯盟,共同攻克技術難題,共建集原始創新、集成應用、成果產業化、產品商業化于一體的創新產業鏈。二是進一步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研發、技術成果轉化應用中的主體地位。支持泰州本土企業與無錫、常州等地區城市內龍頭企業開展創新合作,引導更多的創新資源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共同承擔重大科技專項,發起產業技術開發計劃,牽頭建設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著力建設區域協作創新型企業集群。三是加快建設一批效能一流的創新平臺。以融入無錫、常州等地重要產業鏈關鍵環節為牽引,整合區域之間產業創新資源,探索采取企業主導、政府合作、股權合作、成果分享的市場化運作新機制和新模式,力爭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數字信息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依托城市功能園區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創新中心、雙創空間等創新平臺,提升泰州在都市圈中的產業創新能力。四是加快構建形成錫常泰地區良好的產業創新生態。積極搭建錫常泰三市之間的人才、成果、資本對接平臺和信息服務平臺,努力打造一體發展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人才鏈融合互動的創新生態系統。
以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為核心,使產業分工協作成為錫常泰跨江組團的“壓艙石”。推動錫常泰跨江融合,核心在產業、關鍵在產業鏈,只有產業的區域協作分工、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共建,才有沿江城市群中部一體化跨江組團的崛起和發展。一是大力引入關鍵細分領域產業。圍繞生物醫藥和新型醫藥器械、高端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產業集群,依托泰興、靖江、醫藥高新區等先進制造業發展主陣地,考慮和自身產業鏈發展匹配度,深入研究錫常泰三地工業企業資源績效利用評價結果,按照“盯緊C類、爭取B類”的原則,在生物醫藥、智能裝備、新材料等領域積極承接相關產業轉移升級,助力產業鏈做粗做強。二是深入推進區域產業分工協作。推動常州—泰州化工及新材料產業互補合作,加快形成化工產業跨江一體化綠色轉型發展;深化“泰連錫”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合作,并加快擴大“朋友圈”,力爭形成“泰連錫寧蘇”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聯盟。三是全面建設提升產業園區發展層次。圍繞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精細化工、高技術船舶、汽車及零部件、石油化工、新能源等優勢產業和重點行業鏈條式發展,全面提升醫藥高新區(高港區)、靖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泰興經濟開發區等開發園區產業鏈發展承載能力和要素支撐能力,打造與蘇錫常都市圈開發園區相匹配的產業功能空間。四是加快建設完善區域產業合作平臺。復制推廣江陰高新區黃橋工業園區共建成功經驗,積極爭創省南北共建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推動泰興虹橋園區與常州共建,謀劃與無錫、常州等城市建立蘇泰生物醫藥園、智能終端園和物流園、錫泰物聯網園和集成電路園、常泰智能制造產業園和新材料產業園等產業合作園區,構建“總部在蘇南,加工智造在泰州”的協作體系。
以加快對接蘇錫常城市功能為依托,使城市協同發展成為錫常泰跨江融合的“主動仗”。加速推進泰州城市功能與無錫、常州之間的分工融合,有助于泰州在跨江城市聯動發展方面形成典型經驗。一是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加快做大做強泰州城市發展能級,提升泰州城市首位度,縮小錫常泰三市城區發展等級之間的差距,促使泰州成為無錫、常州“江蘇中軸崛起”戰略的重要樞紐城市、承南起北中部節點城市。謀劃泰州城區快速道路與泰興、靖江等沿江城市之間聯通,推動與蘇州、無錫、常州等城市深度對接融合。二是加強三市協同發展。在“江蘇中軸崛起”戰略引領下,加快實施空間規劃一體化融合策略,重點加強泰州與常州、無錫等城市協同制定一體化的產業規劃、交通規劃、土地規劃和城市規劃等,加快三市設施對接、功能融合、產業集聚、服務共享。三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質。進一步深化品質泰州建設,提升城市的區域影響力和競爭力,吸引更多的蘇南人到泰州來生活、工作、休閑,把泰州打造成為錫常泰都市圈中的重要文化旅游休閑特色城市。四是強化公共服務城市間對接。在泰州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圍繞產業創新發展,聚焦產教融合和產才融合,全面提升區域間教育培訓合作水平。重點對接無錫、常州等職教資源,與泰州合作建設職業教育培訓基地,打造一支滿足產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充分發揮泰州大健康產業基礎和生態優勢,加快建立跨區域醫療養老合作中心,打造錫常泰重要的醫療康養基地。
以推動文化環境規則對接為主抓手,使一流營商環境成為錫常泰跨江融合的“軟實力”。錫常泰跨江融合關鍵在于三地一體化的產業生態、發展規則和營商環境,這是融入跨江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關鍵基石。一是加快接軌蘇南政務環境。主動充分融入蘇錫常乃至上海等地的文化,實現泰州與蘇錫常地區從地理距離向心理距離轉變(認同),打造出與蘇錫常三市在文化、制度、環境等方面全方位對接的發展環境,讓蘇錫常城市包容泰州,認同泰州。二是加強與蘇南文化融合互動。加強城市之間、區域之間文化演藝、藝術創作等合作,爭取一同承辦國際、國家級等高規格體育賽事、文化會展。主動對接學習蘇南地區創新創業文化精神,學習蘇南敢闖敢試的拼搏精神,鍛打出具有泰州特色、與蘇南融為一體的城市文化精神。三是推動產業生態同構。推動政務、商務、市場等方面全面接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加快在企業登記、土地管理、環境保護、投融資、財稅分享、公共服務等領域建立政策協同機制。加強三地在知識產權認定、環境聯防聯治、信用體系等領域標準互認與采信。
(作者單位:江蘇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