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日益發展進步的形勢下,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開始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越來越高的追求。所以,要在對傳統文化進行積極傳承和創新的同時,做到與時俱進,進而推動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能夠在國際舞臺熠熠生輝,散發獨特的魅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的同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長久地傳承和弘揚下去。
一、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的關系
(一)在群眾文化中融入民間民俗文化有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社會生活中,通過在群眾文化中滲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能夠使讓人們對該地區文化有大致的了解,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地方特色,從而給人們留下更加直觀的印象。在某種程度上,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經濟效益的提升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人們在生活中直接或是間接地與群眾文化發生接觸,不僅可以使群眾彼此之間增進交流互動,還可以使民間民俗文化得到一定的傳承和發展,以推動經濟和文化實現協同發展,共同進步。由此可以看出,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具有一致性,主要目的在于讓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是促使人們對文化形成認同感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民間民俗文化是群眾文化發展的基礎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民間民俗文化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凝聚了群眾的智慧,是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廣大群眾的參與,而將民間民俗文化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中的不足之處
(一)重視力度不夠
當前,在我國一些偏遠地區存在著經濟發展較為滯后且交通不便、不能及時獲取外界信息等情況,這也就使一些人在思想上對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缺少正確的認識,對文化不夠重視。個別地方政府沒有對文化發展給予大力的支持,也未能加以正確的引導,對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的認識片面地停留在獲取經濟效益上,導致文化發展的群眾基礎非常薄弱。只有將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予以準確地定位和明確其作用,并對其足夠重視,才會使群眾文化建設得到較好的發展。
(二)缺少品牌創建意識
我國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中包含著豐富多樣的文化形態,而其中有許多文化資源都有著不容忽視的獨特之處,有著極大的開發利用價值。但是從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應用較為單一,特別是對文化品牌的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等方面都未能給予充分的重視,沒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這也就難以獲得當下年輕群體的認同和喜愛。
(三)文化專業人才不足
我國具有許多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并且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著獨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歷史文化。而要想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將各地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下去,就必須有充足的專業文化人才作為有力的支撐,只有這樣各項工作才能夠順利推進,而這正是當前很多地方所欠缺的。
首先,基層文化館(站)的文化工作人員數量不足,崗位沒有過高的門檻,使得人員文化素養參差不齊,還有些工作人員并沒有編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工作的積極性。其次,在推進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綜合能力強的管理人才或是技術人才較為缺乏,特別是能夠在策劃、組織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著卓越表現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再次,對人才缺少有效的保障機制,當前我國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處于消失邊緣,這主要是由于傳承人的嚴重缺失,大部分年輕人因為薪資低、學藝辛苦以及發展前景不明朗等因素的影響,不愿意加入手工藝品傳承這項事業中。另外,針對文化領域的特殊人才,尤其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缺少有效的保護,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這也就使得群眾文化工作者缺少熱情,而文化單位缺少創造動力。最后,對人才未能進行全面培養。當前我國的高校沒有針對文化傳承和發展設置專門的專業,所以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完全適應發展需求,并且人才流失情況嚴重,多流向大城市就業,那些相對偏遠的地方則在人才引進上處于明顯的劣勢。
(四)資金支持力度不夠
文化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與資金的保障是分不開的,但是從當前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情況來看,投入的資金遠遠滿足不了發展所需,不論是規模還是數量都差強人意。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提出了加大資金方面支持力度的措施,并對扶持工作的具體實施要求做出了明確。但各地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些許問題,制約著文化傳承和發展。尤其是我國在開展民俗文化活動的過程中,由于創新性不足,對于年輕群體來說毫無吸引力,再加上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在發展上難以長期維持多元化,這樣也就難以獲得群眾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發展進程,而資金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制約因素。
三、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的策略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全面推進各項扶持政策的過程中,應針對當前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中存在的突出性問題,制定相應的政策予以完善,以此能夠做到各項工作的開展有據可依。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將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列入各級政府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之中,并將考核結果作為依據,予以針對性地改進。另一方面,對于重大工程或是項目,應劃分清楚權責,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并對規劃的具體開展情況予以動態化監測,跟蹤分析其各項數據信息,確保規劃中的各項工作目標能夠落實到位。另外,在條件允許的地區,可以大力扶持優秀的文化企業,以此讓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能夠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從而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二)積極打造文化創意品牌
作為文化單位、文化創意企業應具有品牌意識,這樣我國的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才能夠發展得更長久,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維護自身的知識產權,以此為依托打造文化創意品牌,并不斷增加其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就是說,在相關單位的積極扶持下,培育出優秀的文化品牌,并對品牌授權機制進行不斷的完善,以此使品牌產品進一步擴大生產銷售。與此同時,在保護文化創意品牌的過程中,應將我國歷史古跡的獨特魅力充分展現出來,并在復原和擴建現有歷史文化古跡的過程中,喚起人們對歷史文化塵封已久的記憶,打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文景觀或是自然景觀,從而為文化品牌的創建和保護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國群眾文化發展依托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資源,并通過將資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對我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予以進一步明確,將發展優勢產業作為重點來抓,以此帶動相關產業。例如,以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為核心,采取相應的發展措施,各地區創建起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積極開拓特色文化示范區,以此將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的獨特魅力帶給更多人。
(三)創建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
在發展文化的過程中,人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當前必須對文化人才進行充分的挖掘和積極的培養,以此確保民俗文化的傳承能夠有效開展。那么,在培育鄉土文化人才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合理的人才隊伍培養計劃,同時,積極引導基層干部等加入鄉村文化建設隊伍中獻計獻策,共謀發展。例如,各地應積極鼓勵優秀大學生回鄉發展,通過優越的薪資待遇、更為完善的晉升模式以及良好的發展環境等條件引進大批的優質人才。另外,還可以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采取人才聘用機制,積極鼓勵相關專業的優秀教師、專家學者進行實地考察,發現文化產業發展的不足之處,有針對性地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以此將周邊的文化產業帶動起來,實現協同發展。除此之外,還要與文化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借助大批具有創造力的優秀人才,為文化產業的興盛發展貢獻力量。對于文化產業經營來說,較強的創意能力、專業素養以及對文化市場運營和管理極為熟悉的人才是當前亟須的。因此,應借助高校的師資、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并鼓勵高校與社會團隊、民間資本等進行合作,創建起文化產業研究機構,以此為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打下良好的發展基礎。
(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只有基礎性、配套化的設施較為完善,才能使到本地觀光旅游的游客獲得良好的體驗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道路、水電設施以及網絡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才能為群眾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集群化建設提供必要條件。而要想有較為完善的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就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作為支持,所以上級部門應針對農村的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予以大力的資金扶持。
同時,基層文化組織應積極發揮群眾文化的獨特魅力,加強宣傳強度,以此吸引社會力量、相關企業等投資,以便于推動民族文化和群眾文化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例如,某地文化古城以歷史文化作為宣傳點,推動了鄉村一二三產業協同進步和融合發展,并且推出旅游產業和群眾文化相結合的新模式,從而實現城鄉文化產業的共同發展,可以有效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群眾文化的發展。
(五)積極拓展新的文化傳播渠道
群眾文化可以在廣大群眾中實現廣泛地傳播,這是由于其群眾基礎非常牢固,而由于群眾在職業、喜好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也使得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需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在內容、形式上的多樣化,則正好可以使不同個體對文化的需求得到有效滿足,人們通過短視頻這種形式接觸文化的過程中,更加容易引發情感上的共鳴。所以,借助短視頻來宣傳推廣群眾文化,有著顯著的普及性和流行性特點,這也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這樣不僅群眾文化擴大了傳播范圍,也得到了形式上創新的機會。當然,無論是何種形式和內容,都必須建立在豐富的文化內涵基礎之上。這不僅是當前群眾文化發展所需的,也是符合群眾要求的。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有更多的短視頻平臺涌現出來,為民間民俗文化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提供了便利。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通過短視頻來傳播群眾文化的過程中,相應作品創作者應對自身有精準的定位,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充分承擔起自身的引導職責,并在傳播過程中對形式和內容予以不斷地優化調整,從而將民間民俗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并通過平臺與群眾之間建立起實時的互動交流,收集群眾的反饋信息,以此使民俗文化藝術和群眾文化能夠實現更好地傳播。
四、結語
我國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將其融入群眾文化中能夠使群眾文化的發展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因此,新時期應加大力度推進民間民俗文化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的步伐,以此為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謝鋒標.群眾文化建設中對傳統民俗文化的滲透分析[J].文化產業,2022(35):151-153.
[2]陳小隱.民俗文化在鄉村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探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2(21):59-61.
[3]鄭雪峰.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探析[J].理論觀察,2022(05):137-139.
[4]萬小艷.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基層群眾文化融合發展[J].長江叢刊,2021(02):162-163.
[5]田玉輝.民間民俗美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傳承與發展[J].流行色,2020(07):142-143.
[6]鄭梅林.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J].中國民族博覽,2019(12):61-62.
[7]黃健發.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發展的幾點啟示[J].北方文學,2019(18):182.
[8]李麗莎.和諧社會背景下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中國民族博覽,2017(07):13-14.
(作者簡介:李慶英,女,本科,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