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智雄



戲曲現代化是時代賦予的使命,也是戲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守正創新”已成為戲曲行業發展的重要理念,中國戲曲已進入新的時代。川劇是我國戲曲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之一,是通過四川本土的歷史文化孕育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得“振興川劇三十年座談會”上,大家還在討論如何“搶救”川劇,為什么現在基本不說了?因為我們守住了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川劇在近十年來確實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就是“守正創新”的成果。
作為一名川劇演員,筆者認為“守正創新”應是在“推陳出新”基礎上的發展和深化。首先,要認識到什么是“守正”,才能分清什么是“創新”。川劇的傳承目前還不像京劇有各種派別的要求和規則,有一種觀點認為“正”就是一句唱腔一個身段都必須保證“原汁原味”,其實不然,我們在傳承這些優秀劇目時可以模仿得像,但不可能達到一模一樣。因此,“守正”的“正”是以藝術精神的傳承為內核,保證藝術的形式沒有走樣,精華仍然被保留,但絕不是一成不變、頑固不化的。
其次,“創新”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創作,是要建立在“守正”的基礎上,有理有據的“新”,這也是必然的原則。演員的劇目需要“創新”,劇團的發展也需要“創新”,川劇的“新”是面對市場,走出一條現代化的道路。戲曲藝術的創新必須要遵守教育性大于娛樂性的原則。為此,前輩藝術家們一直在不斷嘗試,一直在為川劇的現代化而探索,力將川劇年輕化。青年川劇演員比賽已成功舉辦六屆,涌現了一大批優秀青年演員,通過戲曲名家工作室“師帶徒”的形式,為更多川劇演員搭建了展示平臺,90后、00后演員結合當代流行文化通過媒體讓川劇也成為了潮流文化,《草鞋縣令》《還我河山》等劇目就是遵循著戲曲創作的基本要求進行創編,符合時代精神氣質的文藝精品,既有傳統戲曲的內核,也能滿足當代社會觀眾的觀看需求。這就是振興川劇四十年來繼承、改革和創新的成果。
川劇的發展靠的是劇目生產,而劇目生產主要是靠人,一個劇目要想呈現出絕佳的舞臺效果,必然離不開音、舞、美、畫、服、導等工作人員的齊心協力,發揚“一棵菜”精神。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為傳承發展四川戲曲藝術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