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遠



有幸,我是跟恩師智林先生在一起時間最長的學生。凡有演出,我就在旁邊拭汗奉茶,用梨園行的話說就是跟包。因為搞理論研究,無法將先生的表演藝術繼承,只能將平時所見所想,付諸文字。
提到恩師智林先生,只要對川劇有所了解的,第一句話絕對是“陳智林有條好嗓子”。既然如此,那么我們就從先生的“好嗓子”說起。先生的嗓音寬度、高度、厚度都有。高音通透而不飄,我曾經仔細觀察過他的發聲,發現他的發聲是“兩緊一松”,“兩緊”是丹田緊和口型緊,丹田緊是每次發聲最先用力的地方就是小腹,腹式呼吸是伴隨著他的整個演唱過程的,所以先生一天一出戲連唱了兩遍,唱完之后他嗓子不累,但小腹酸痛,就是因為丹田一直在收縮擴展中發力。動物世界里獅子老虎吼嘯的時候,它們的小腹也是一收一縮,很輕松就發出很大的聲音。口型緊主要針對的就是吐字歸韻,每一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只有把上下嘴唇繃住了,字從嘴里出來才是規范的,他的聲母和韻母才能準確,才能夠保證字正腔圓。再來說說“一松”,松指的是嗓子松,聲音的發出是氣流穿過聲帶,聲帶通過振動發出聲音。聲帶是由肌肉和韌帶組成,都是比較薄的薄片,如果每次過于緊繃,很快就會充血嘶啞,就像我們平時扯著嗓子喊,最多四五句嗓子就啞了,那唱一出戲短則幾十分鐘,長則一兩個小時,怎么保證嗓子不啞呢?那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發聲習慣,喉頭和嗓子都放松。做到“兩緊一松”,還有一點就是共鳴,先生的共鳴方法也是非常獨特,具有他自己的思考,可以說是中西合璧。他在學校學習時曾遇到過一位教歌劇的聲樂教師,通過歌劇的氣息通道將共鳴點上移至面頰和額頭,高音演唱時通過mask(面罩)增加高音的寬度和質感,同時采用傳統戲曲的“腦后摘筋”讓“膛音”和“立音”同時存在,這就是先生高音質感非常好的方法。
藝者,術與道也。術求技藝,道發精誠。竊以為術易達而道難至也。先生取得今天的成就,良好的自身條件與善于學習思考固然重要,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先生的發心。中國傳統文化有個很神奇的地方,就是技藝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要想更上一層樓,那么看的就不僅僅是技藝了,還要看德。如果有德,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德藝共進,反之則寸步難進。
在跟隨先生為四川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而辛苦奔走時,我經常能想到《大醫精誠》中的一段話“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先生就是這樣一位人,始終以四川文化事業為中心,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放在第一位,他說:“要為四川文化事業增添磅礴力量。”先生幾十年如一日,不避寒暑,功倍于人。毯氈磨透,功靴踩穿。每每思之,如利鋒過頂,寒泉淋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