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煜軒



一九九二年,孫波自山東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當時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他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不僅剛參加工作就碰到了棗莊建新遺址的考古發掘,而且還得到了張學海先生的指導。
那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還坐落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東北角古色古香的廣智院里,在楊子范、張學海等老一代考古人的帶領下,齊魯故城、城子崖、大汶口、野店、后李等遺址考古工作的推進,讓山東考古經歷了高光時刻。
三十年時光,轉瞬即逝。今天,昔日的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經升格為研究院,孫波從青澀的新人成長為研究院的院長。他們也早已搬出了廣智院的古舊院落,在濟南唐冶,一座現代化的考古院大樓已經拔地而起。在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共同努力下,山東考古繼續走在全國前列,開創新的輝煌。
古院落里的考古人
廣智院,距離濟南市中心的泉城廣場僅一步之遙,但即便是地道的濟南人也可能不知道這座隱藏在高樓大廈中的古舊院落。
1981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辦公場所就被安置在了這里。看起來,這座清代古建筑的氣質與考古這一專業似乎頗為契合。研究所的成立,標志著山東考古邁上了專業、正規的道路。初創時的考古所僅有20多人,業務人員不到10人,不過當時間線被拉長,我們看到的全是耀眼的光芒。
在老一代人的回憶里,20世紀80年代的考古所老所長楊子范先生西裝革履,風度翩翩,金絲眼鏡里透著聰慧睿智的光芒;主持業務的張學海副所長則總是步履匆匆,風風火火,談起考古就滔滔不絕……
很快,考古所迎來了一批批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王永波、張雪蓮、冀介良、何德亮、李曰訓、邱玉鼎、佟佩華、鄭同修、王守功、劉延常、李振光等人為山東考古帶來了新的活力。
1992年,大學畢業的孫波也走進了廣智院。他清楚地記得,那時考古所沒有自己的員工宿舍,他只能借住在博物館的宿舍里,辦公條件也很差。但這絲毫不能削弱他對考古的熱情。很快他便跟隨何德亮老師投入到棗莊建新遺址的考古發掘中。“20世紀80年代,山東史前考古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序列。”在孫波看來,也是從那時開始,山東考古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1995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搬出了廣智院,搬入了濟南上新街51號,后來成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萬字會舊址。院落更大了,建筑更高了,古樸莊嚴的氣質似乎也更足了。
田野中的考古拼圖
從棗莊建新遺址到薛國故城,再到后來的景陽岡,孫波一路走,一路學習,對考古的認知愈加深入,對張學海等老一輩考古人也愈發敬佩。
在孫波看來,奠定山東考古基礎的是以科研為目的的主動性工作。從城子崖到大汶口,再到野店、尹家城、東岳石、北辛、后李等遺址的發掘,“山東地區建立起了最為完善的新石器-早期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體系”。大汶口、焦家、崗上、城子崖、兩城鎮等遺址的考古成果,逐漸拼合出了中國東部地區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的路徑,對于研究中華文明起源以及以山東為代表的海岱地區的獨特貢獻,意義非凡。城子崖遺址的發掘則是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展鋪墊了重要基石。
在今天回首山東省考古研究院四十年的考古實踐,孫波發現,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聚落考古的概念還未推廣,但在一系列遺址的考古過程中,張學海先生已經在進行聚落考古的自覺性實踐。在此基礎上,“張學海提出了一系列聚落考古的理論方法和概念,達到了中國考古學對國家和文明起源研究的新高度”。
而早在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齊故城考古工作的推進,張學海先生已在大遺址和超大遺址的考古和保護工作上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魯故城的考古工作中進行了實踐,“提出了一整套大遺址探掘方法論,豐富了中國田野考古學的基本方法,從現在來看這次工作也具有聚落考古早期實踐的意義”。而齊魯故城遺址的大規模考古工作則讓齊魯文化考古學研究邁上新臺階。
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曾沉睡在田野之中、厚土之下的一塊塊山東考古拼圖,被發現被拼接,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完整。
越來越“大”的考古
2023年3月1日,2022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對外公布,孫波作為發布人之一,要在臺上面對40多家媒體的集體采訪。一同出席發布會的考古研究院的年輕領隊們,在面對媒體的鏡頭時依然有一絲緊張和不適,但考古,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公眾極為關注的社會話題之一。
兩年前,在濟南東部唐冶片區,新的辦公場所竣工,孫波和他的同事們搬出了上新街51號院。與新的辦公樓一起建設的,是預計將于2025年對外開放的考古博物館。隨著考古學科的發展,服務社會日益成為考古人新的要求。在全省范圍內,以曲阜魯國故城、臨淄齊國故城、泰安大汶口、汶上南旺分水樞紐為代表的考古遺址公園已經對公眾開放。
“考古學的發展決定了它要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孫波表示,在考古博物館旁,還有一處西周時期的環壕聚落遺址,文物考古研究院將在精細化發掘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原址保護,并有限度地對社會開放,使公眾可以沉浸式了解考古、體驗考古。
從科研和學術角度考量,現代考古“在軟、硬件方面,在多學科合作、人才培養、實驗室建設、科技考古、考古裝備等方面都面臨全面提升”。孫波將其稱為“大”考古概念。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已經成為研究院最大的科室,吸納了田野考古之外“動物、植物、體質人類學、影像分析、材料測繪等專業的人才”。
發布會上,為媒體詳細介紹考古成果的兩名研究院考古領隊張恒和孫倩倩,都是“90后”,“已經有優秀的‘95后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下一步就是培養‘00后的人才了”。考古院也已經從40年前的20余人發展到今天的百余人,有他們的共同努力,讓山東從文物資源大省變成考古強省,孫波信心滿滿。
(未署名圖片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