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進入欒豐實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各種大部頭的書籍,書架上、桌子上、角落里,到處都是。其中有四本是二〇一六年六十五歲的他準備退休之時整理出版的個人考古文集,厚厚的四本書記錄了他的考古生涯。
從一九七八年進入山東大學考古專業開始,他就一直為考古事業而忙碌。他有兩個身份:考古人和山東大學考古專業教授。雖已退休,但現在的他依然為考古事業奔波。采訪的前一天,他才剛剛從仰韶文化的發現地三門峽回到濟南。他背后的百年學府山東大學,已經為全國考古事業培養了無數人才,并成為山東考古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活躍在一線。
考古學的魅力;
“前面永遠是未知的”
欒豐實報考山東大學考古專業之時,對考古并沒有過多的了解,他只是覺得“考古,考的應該是很古老的實物,和現實關系不大。無論將來發生什么變化,考古依然會有它的用處”。
他用“先結婚后戀愛”來形容自己和考古的關系。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他喜歡上了考古,并把它當成了終身的事業。他常常告訴學生:“考古最大的魅力就是,前面永遠是未知的。”每一個人都有探索未知的欲望和沖動,“可能你一鏟子挖下去,就能改變歷史”。
改變歷史的機會并不常有,但每當有新發現時,欒豐實都會滿心歡喜。大學實習時,他在泗水尹家城考古工地上,用鏟子挖出了一只龍山文化時期的圓雕石豬。時至今日,提起這只石豬他依然很開心。如今石豬就陳列在山東大學博物館內,作為史前文明的器物代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那些讓欒豐實欣喜的發現,都如同這只石豬一樣,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里?!?991年的夏天,麥子收了,玉米還沒有長起來的時節”,作為丁公遺址發掘領隊的他,受城子崖遺址發現龍山城址的啟發,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丁公遺址外圍是否也存在大型設施?“在第三次發掘還沒有開始的時候(此前丁公遺址已經進行了兩次發掘),我們從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借了一批從事勘探的技工?!焙芸?,技工們就發現了丁公遺址外圍存在的一條淤土溝?!爱斈昵锾鞂W生發掘實習時,我們請考古所的技工幫助解剖了淤土溝一個很小的局部,但跟我們設想的環壕聚落不一樣,里面的堆積比較高?!币虼?,又有了第二次貫通整個淤土溝的解剖。通過對土的細致研究,最終確定了這個“淤土溝”實際上是一道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墻。隨后,發掘范圍繼續向外延展,發現了城墻外側的壕溝,也就是護城河遺跡。
“這些發現讓我們很興奮,對我們的觀點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此前,我們一直認為龍山文化時期是平等的原始社會,但城的出現讓我們認識到此時可能已經產生了階級?!边@一發現,成功入選1991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也是山東大學考古隊首個入選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項目。
考古學的轉型;
“以年代學為中心的文化史研究轉向以人為中心的社會考古研究”
一步一步探索未知的世界,一點一點揭開歷史的面紗?!斑^去研究的尖端問題,現在已經變成了常識?!睓柝S實說:“以前挖出來的器物,需要比較一下,才能確定其具體時期和文化屬性,現在就連本科生都熟知每個時期的特點,一下子就能辨別出器物的文化屬性和所處的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考古已經走向了更深更廣的領域。
就欒豐實個人來說,考古觀念最初的轉變,得益于山東大學與美國耶魯大學合作的魯東南地區考古調查?!?998年至2001年,在日照兩城鎮遺址,我們和國外的工作人員一起工作、一起討論,在交流與碰撞中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币郧翱脊诺闹行娜蝿帐前巡煌瑓^域、不同時間段的文化面貌特征和縱向的變化過程進行梳理與闡釋,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年代學為中心的文化史研究開始轉向以人為中心的社會考古研究,我稱其為中國考古學研究的轉型時期”。
“就像我們說龍山文化時期農業發達,如何能證明它的農業發達呢?是完整的聚落、石器工具,還是稻子、黍子呢?”當考古有了更深層次的需求,就需要想辦法去獲取更多的資料?!拔覀冇盟赐?,把漂浮起來的東西晾干后進行分揀,然后找農學專家進行鑒定,就可以知道作物是野生的還是培育的?!狈治鎏嫉凰乜芍湃松笆且源竺诪橹魇尺€是以小米為主食,分析鍶同位素可知古人是否出生時就居住于此,檢測DNA可以判斷親族關系……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被運用到考古學中。
山東大學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了考古學的轉型發展。2002年,山東大學成立了東方考古研究中心,并建立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石器考古、陶器考古四個實驗室。2012年,在東方考古研究中心的基礎上,山東大學又成立了文化遺產研究院,后又增加環境考古、人骨考古、陶器考古等多個實驗室。
考古學的發展;
“考古專業的研究生供不應求”
縱觀山東大學考古學科的發展史,從1928年齊魯大學吳金鼎在城子崖發現龍山文化遺址開始,到1972年山東大學正式成立考古專業,再到2002年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成立,經歷前期的準備、初創期的探索、轉型期的發展,山東大學考古學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
2022年,恰逢山東大學考古專業成立50周年。作為山東大學考古學發展的親歷者與見證者,欒豐實應邀寫了一篇回望山東大學考古專業50年的文章。文章中他提到:1978年是山東大學考古專業發展的關鍵一年。這一年,考古專業的師資隊伍得到了壯大;這一年,招生從四年一屆改為兩年一屆。
“1982年,山大考古專業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但整個20世紀80年代,招收的碩士研究生不足十人。”考古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大學里的冷門專業。但在欒豐實看來,“無論什么專業,做好了都好,做不好都不好”。
“最近幾年,考古學熱了起來。我們現在有時一年就能招收六十多名研究生。”欒豐實笑著說,“我們考古專業的研究生供不應求呢?!备鞯仃懤m開始設立考古研究機構,原有的機構也在不斷擴充編制,考古人才炙手可熱?!?005年成立的青島市考古研究所,從成立之初的五六個人,增加到了現在的三十人。濟南市考古研究所,也從最初的十幾人增加到了五十余人。”不只山東大學的考古隊伍,各地市的考古隊伍都在迅速壯大。
此外,與考古學相關的各種實驗室紛紛建立起來,“現在即使是師范學院成立文博考古專業,都會先把實驗室建起來”。在山東大學,考古專業的師生們不僅可以申請到國家社會科學類基金項目,還可以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類基金項目。
曾經“灰頭土臉”的考古學,如今滿身榮光,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努力。欒豐實在那篇回望山東大學考古50年的文章中鄭重地寫下很多名字:吳金鼎、劉咸、劉敦愿、蔡鳳書、李發林……他們是山東大學考古事業的開拓者,是他們的前赴后繼讓考古學在山東大學生根發芽。欒豐實、許宏、方輝……50年,櫛風沐雨,在百年學府考古專業的發展道路上,還會有更多的名字承載起這份榮光。關于未來,欒豐實堅信,一定會更好!
(未署名圖片由欒豐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