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二〇二三年三月一日,坐標山東威海,『靖遠』艦遺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確定了沉艦鍋爐艙、艏彈藥艙、艉彈藥艙的位置,基本摸清了沉艦殘骸的整體情況。也是在同一天,威海﹃靖遠﹄艦遺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調查入選二〇二二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兩箱完整的三十七毫米哈乞開司炮彈為國內首次發現,一枚二百一十毫米克虜伯主炮炮彈,是迄今為止水下考古發現口徑最大的炮彈,這都與﹃靖遠﹄艦有關。
作為山東考古領域的﹃新軍﹄,山東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不過七年多的時間,但組建有全國第一支獨立水下考古物探隊伍的它,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獨立建制的省級水下考古研究機構。它的成立,極大地拓展了山東考古邊界,讓﹃深潛﹄的歷史離我們更近一步。
鉤沉致遠,探索未知
“迄今為止”“國內首次”,加上甲午海戰自身的熱度,一度讓威海灣甲午沉艦“靖遠”艦的水下考古新發現成了網絡頂流,而開啟流量密碼的便是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2022年,通過前期物探數據和打撈記錄等資料分析,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鎖定“靖遠”艦沉沒區域位于威海灣海軍碼頭南約1.1公里處的海域。沉艦殘骸已完全埋于海底淤泥之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確認水下疑點性質后,分發掘階段在船身不同部位布設探溝并進行抽沙揭露工作。
歷時數月打撈,如今,210毫米克虜伯炮彈和一箱37毫米哈乞開司炮彈正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進行“脫鹽”處理,雖銹跡斑斑但依然有不怒自威的能量。另一箱37毫米哈乞開司炮彈則在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文物庫房里“脫鹽”,待“脫鹽”結束做好防氧化處理后,它們便可以面世了。
此次打撈上來的文物,從出水到最終至博物館展示,中間要經歷若干個環節。“這些文物在海底浸泡數百年,吸收海水中的鹽分,必須在出水后第一時間洗凈表面鹽分,然后經過多道‘脫鹽工序,直至內部鹽分全部析出,否則會對文物本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害。而且,每件文物都擁有‘身份證,包括出水方位、出水時間、尺寸及器物描述等信息,以便后續研究開展。”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孟杰娓娓道來。
不久之后,我們就有機會在博物館看到這枚210毫米克虜伯炮彈,那時,歷史煙云會以怎樣的形式浮現在你的眼前?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但撫今追昔、銘記歷史就是對先烈們最好的悼念。
錨定海洋藍,探尋滄海遺珠
“靖遠”艦遺址的發掘,是山東水下考古發展的縮影。山東歷史悠久的海洋文明遺留下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價值巨大的文化遺產。
放眼山東廣袤海域,甲午遺存是山東水下文化遺存的“冰山一角”。三面環山,瀕臨黃海,與旅順口遙相對峙共扼渤海門戶的威海,其周邊海域水下文化遺存埋藏尤為豐富,是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開展水下考古工作較多、時間較長的海域。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2017—2020年,山東持續開展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在劉公島東南海域搜尋和發掘“定遠”艦的殘骸遺存。除鐵甲外,水下考古隊還發現了大量彈藥類文物。2022年8月,“靖遠”艦遺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開啟,截至2023年3月,先后有兩千多件文物出水。散落的文物,就像被打開的盲盒,揭開了北洋海軍的種種謎題。
比如炮彈裝沙。“現場并不像之前傳說的,有很多炮彈里面摻雜沙子或者其他東西,反而大量的彈藥其實是比較先進的,很多都是從英國直接訂購的。”“另外現場發現大量彈殼,說明戰爭的過程中存在著大量反擊行為。”這些考古研究成果,也讓我們對當時戰況有了新的認識。
涉水鉤沉,近年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完成威海灣甲午沉艦‘定遠艦、‘靖遠艦等山東涉水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項目20余個”,不斷延伸著近代齊魯歷史軸線。膠州灣外圍海域、東平湖及其淹沒區水下考古調查,山東明清海防遺址調查研究,日照市嵐山區明代墓葬搶救性考古發掘,黃河三角洲鹽業與沿海古環境研究……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劉延常的回顧中,我們看到了山東水下考古噴薄而出的力量。
錨定海洋藍,落子關鍵處。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還積極參加全國水下考古項目,遼寧“經遠”艦調查發掘、海南水下調查、寧波水下考古等項目,在“全國水下考古一盤棋”的總體布局中,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落子有聲。
科技賦能,水下考古走向深藍
法國考古學家雷納克曾說,古代世界最豐富的博物館坐落在海底。海洋文化遺產猶如珍珠散落在深海“史書”中。就像田野考古一樣,許多遺址的發現均始于盜撈,這也給水下考古留下警示。為不讓遺存成為遺憾,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動下好保護先行棋。
主動保護從保護隊員開始。科學探測與商業探測不同,第一要務是保證人身安全。“除了具備專業的考古常識,良好的潛水技能外,水下考古發掘得‘靠天吃飯,根據天氣、洋流、水溫、水壓、海底能見度等實際情況來決定能否下水。”自2015年開始,有將近9年水下考古作業經驗的孟杰說。
如果說田野考古隊員上山如鳥投林,那么水下考古隊員則如鯨向海。每次“下海”,孟杰都會佩戴潛水電腦表,這塊水下考古隊員身上的“黑匣子”能實時記錄潛水時長、潛水深度并提醒潛水員是否該做減壓停留。憑借“黑匣子”,考古隊員的水下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更近一步,可探索300米深度水域的觀察級水下機器人也已經投入使用,現代高科技力量的加持,讓水下考古走得更深。
不只走深,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也在用更快的速度走向公眾,他們結合項目實施組織開展了10余次公眾考古體驗活動,還設計文創產品和宣傳手冊,舉辦山東水下考古成果巡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讓水下考古走出“象牙塔”,走進群眾生活。當劉延常說到“聯合青島電影學院拍攝‘靖遠艦水下考古紀錄片正在進行中”時,水下考古讓我們有了新的期待,文化遺產不再只留存在史料中、課本上。
不管是田野考古還是水下考古,考古的作用都是尋求歷史的實證。“我們中心今年的徐福東渡戰略合作對于當今講好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講好中外交流互鑒的故事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整裝待發再次“下海”,用“考古寫史”實證“無字少字時代”頻繁而成果豐碩的中外文化交流。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