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迪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中央要求要把開展主題教育同大興調查研究結合起來,把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貫通起來,有機融合、一體推進。作為黨的傳家寶,調查研究連著黨心與民心、串著求知與求實、系著科學決策與有效施策。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是摸清情況、找準根源、提實對策、解好難題的重要方法;是持之以恒加強黨員干部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的重要路徑;是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環節。適逢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正逢其時、不負今時、永不過時。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關于“調查研究是一門致力于求真的學問,一種見諸實踐的科學,也是一項講求方法的藝術”的重要論述,深刻教育我們,能調研、會調研、善調研必須首先把握好正確的方法論,堅持系統思維、強化統籌協調,切實提高調查研究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縱向統籌程序維度,避免倒插筆畫、預設結論的“腳本式”調研
調查研究是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手段,不是結果和目的。帶著框架找案例、帶著論點找論據,是邏輯的顛倒、因果的錯位,調研就只剩“演”的成分、失去“研”的意義。
按照時間線,統籌程序維度,關鍵是調研前要“心中有數”,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文件提出的12個方面,從黨政關注的重點、社會關切的熱點、群眾關心的焦點、工作關聯的堵點中,分辨輕重緩急、捋清先后順序,由問題來定主題、從難題中選課題,對存在的問題知其深淺、曉其寬窄、究其難度,真正找準“從哪兒出發”。
調研中要“腳下有方”,堅持目標導向,錨定行動方向,奔著矛盾最突出、問題最集中、案例最典型的地方,采取“四不兩直”的方式,用“蹲下去看螞蟻”、“倍鏡下剖麻雀”的態度,聽真話、取真經、摸真情、求真知,談深說透事情的“表與里”、找深剖透問題的“根與源”,做到帶著真實情況回。
調研后要“手上有策”,堅持結果導向,既做數據統計師、問題收集員,更做原因分析師、對策研究員,把準脈、開對方、治好病;注意把握全局局部、當前長遠、宏觀微觀、主次矛盾、特殊一般之間的關系,條分縷析、去粗取精、點面結合,形成富有針對性、把握規律性、體現實效性的真知灼見,邁好從“謀事之基”到“成事之道”的最關鍵一步。
橫向統籌要素維度,避免管中窺豹、盲人摸象的“盆景式”調研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充分掌握決策信息,是科學決策、有效施策的前置環節、必要條件。完整、準確、全面地開展調查研究,核心在于全面統籌要素維度。
要統籌調研對象,既要聽順耳話,又要聽逆耳言;既要聽黨員干部說,又要聽普通群眾講;既要看臺賬,又要看現場;既要看機關怎么謀劃,又要看基層怎么落實;既要掌握典型的“盆景”,又要掌握整體的“風景”。歸根到底,要從文山會海、機關大院中走出來,多去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廠礦車間等“規定路線”以外的地方,多聽“七嘴八舌”的討論和“沒有準備”的匯報,繪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條塊結合的“全息影像”。
要統籌路徑方法,調查研究是科學嚴謹的系統工程,應不拘于形式、不囿于路徑,避免成為“為了調研而調研”“以一種形式主義代替另一種形式主義”的“擺拍工程”。要堅持取長補短、因事制宜,靈活運用蹲點調查、座談交流、查閱文獻、網絡問卷、個別訪談等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對象獲取信息資料,增強方式方法的適配性。
要統籌分析手段,堅持革新理念、創新方式、更新手段,探索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信息化手段,拓展渠道、豐富手段、提高效率,讓信息“跑腿”、用數據“說話”,為調查研究插上現代信息技術的新翅膀。
聯合統籌力量維度,避免孤軍奮戰、孤掌難鳴的“單兵式”調研
力量源于合作,合作才能共贏。當前,很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往往不是孤立的、單純的,而是復雜的、系統的,因此無論是調查研究還是解決問題,必須善于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做到全局性謀劃、系統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協同性發力。
要加強跨行業聯系,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智庫機構等第三方力量,延長工作手臂,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作用,吸納相關行業領域專家學者,聯合開展前瞻性、專業性、學理性強的調研活動,取長補短、借智借腦,為調查研究提供專業化意見建議。
要加強跨部門聯合,從全局著眼、大局出發,積極聯合有關部門、機構,共同開展調研、共同領辦任務、共同納入清單、共同爭取資源、共同出臺政策,以部門間的“互相補臺”換經濟社會發展的“好戲連臺”。作為人大政協的“看家本領”,在調查研究中,要注重發揮人大政協的聯系廣泛優勢、智力資源優勢、專業平臺優勢、機制成熟優勢、協商文化優勢等,生動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
要加強跨層級聯動,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問題,上級組織要加強系統內上下級協同聯動,圍繞共性課題,從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層面,開展聯合調研、聯動協商、聯辦落實,鎖定目標不動搖、集中攻堅破梗阻。
遠近統籌機制維度,避免虎頭蛇尾、雨過地濕的“運動式”調研
撫今追昔,毛澤東同志經常深入工農群眾開展調查研究,寫出了《反對本本主義》《尋烏調查》《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等光輝著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并把它上升為“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面對各種繞不過、躲不開的矛盾問題,應對各種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始終依靠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和“金鑰匙”,開辟新局、走向未來。
活動開展要常態化,堅持和完善“先調研后決策”的制度機制,把調查研究貫穿決策的全過程,成為決策的必經程序,并通過建章立制化風成俗、形成常態,杜絕“風吹樹梢動,雨過地皮濕”。
目標管理要清單化,按照“時間表+路線圖+責任書”的形式,進一步細化、量化、實化問題清單、任務清單、效果清單,切實把任務分解到崗、責任落實到人、時間具體到天,掛圖作戰、對賬銷號,層層傳導、壓茬推進,確保調研各項工作高效落實。
跟蹤問效要全程化,準確研判調研成果合不合政策、有沒有條件、是不是安全、能不能落地,對于成熟穩健的調研成果,及時上升為決策部署、轉化為政策依據;對于論證不足的調研成果,廣泛征求意見、視情況修改完善;對于已經轉化的調研成果,加強動態監控、鏈條推動、末端問效,完善集信息反饋、情況通報、督查整改、責任追究于一體的跟蹤問效機制,走好調查研究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單位:政協湖北省委辦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