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枍



每年的三月份,是被稱為“菌二代”的周晴晴最忙的時候。日升日暖,細密的淺白色菌絲沖出土壤,爬滿整個營養包,在吸收足夠的營養后,一顆顆茁壯的羊肚菌孕育而出,成為濟寧金鄉農戶們致富的“金鑰匙”。而周晴晴,這個曾經的都市白領,如今的種菌人、村里的好青年,就是為村民們送去“金鑰匙”的人。
人才是振興鄉村的第一資源,也是關鍵要素。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戰略部署,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在山東,越來越多的“周晴晴”走在返鄉入鄉的創業之路上。過去的五年時間里,山東選樹出18萬名素質高、品行好、帶動能力強的鄉村好青年,他們作為“新農人”留在農村、投身農業、服務農民,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成為各自領域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可以說,如今的齊魯鄉村,處處都有好風景,村村都有好青年。
青春“活水”蕩鄉野
在金鄉,周晴晴的珍稀食用菌生產已經做到全國前列,輻射帶動食用菌基地超萬畝,幫助1萬余名農民創業就業,還在河南、安徽、云南等地創建珍稀食用菌創業孵化平臺,2021年服務產值超過5億元。更為可貴的是,她還擁有一支30多名返鄉大學生組成的團隊,為鄉村振興的夢想共同努力著。
在濰城,技術型“領頭雁”馬環成功將鐵皮石斛“南藥北移”,帶動區域內10個村莊邁向產業振興。她為無技術、無經驗的村民提供免費的技術培訓,帶動他們走上致富之路。
在曹縣,29歲的張哲瑜懷揣著農業夢、田園夢、鄉村夢返鄉創業。他聯合村里幾位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創辦了萬畝荷塘水產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種植水稻、蓮藕等,不僅服務帶動200多農戶致富,還帶動了很多年輕人回鄉投資創業。
在諸城市,西院社區黨委書記孫紅發,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領辦合作社,建設現代化養牛場,改造現代化大棚,讓西院社區成為產業振興、集體增收、群眾富裕的鄉村振興示范社區。
如今的山東,回鄉創業青年的故事數不勝數,成為鄉村振興舞臺上的“源頭活水”,讓鄉村震蕩起新時代的美妙漣漪。周晴晴把自己比作“采蘑菇的小姑娘”,“將永遠和熱愛的鄉親們在一起、和廣闊的農村在一起,用奮斗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力量”。而張哲瑜和他的創業聯盟會員有一個共同觀點:“農業是一個永不敗落的行業……農業產業發展得好又反哺一方百姓,百姓富裕了又會投入到農業產業中去,形成一個多方受益的良性循環。”
綠水青山天地闊
鄉村振興靠人才,更要靠青年人才。
2018年開始,共青團山東省委聯合山東省委組織部、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山東省財政廳等部門(單位)聯合實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選培計劃,聚焦組織鏈、人才鏈、產業鏈“三鏈”賦能,著力推動青年與鄉村“雙向奔赴”,有效發揮了青年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
五年的時間過去了,18萬名鄉村好青年扎根山東鄉村沃土,用勇于開拓、擔當重任的精神態度,把鄉村當作青春逐夢的舞臺,一個個生動精彩的鄉村發展故事,成為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鮮活注腳。這些背后,是越來越務實的政策支持,越來越充足的配套支撐,越來越優渥的鄉村創業環境。
圍繞破解好青年在鄉村創業中最急需的資金、技能、平臺等難題,相關部門(單位)聯合多家商業銀行出臺“鄉村好青年貸”“鄉村振興好青年貸”,已經累計為1.8萬名好青年發放貸款56.8億元。
同時,山東遴選1017名創新創業、農業技術、產業發展等領域的青年專家,組建“鄉村好青年導師服務團”,全方位助力農村青年人才成長發展。全省136個縣(市、區)全部建立“鄉村好青年聯盟”,定期組織開展交流活動,為好青年延伸產業鏈條、共享信息資源、實現抱團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截至目前,各級累計開展交流培訓3800余場,培育產業帶頭人3500余人。
為爭取更多青年投身山東鄉村振興,山東還在清華、北大等66所高校建立“青鳥驛站”,組織“山東行”“看家鄉”等活動,搭建起優秀青年學子回鄉就業創業的橋梁。
數字給振興鄉村提供了越來越充足的底氣,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要真正完成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我們依然還有太多工作要做。當下,農業生產的吸引力仍不足,農村就業機會、就業質量、就業收入與城市有較大差距,“上學考出去”“創業闖出去”依然是多數農村青年的選擇。而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在鄉村尤為明顯,這也是鄉村全面振興必須解決的難題。
山東作為農業大省、經濟強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為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貢獻、立榜樣,責無旁貸。黨的二十大報告為鄉村振興繪就新藍圖,齊魯鄉村里的好青年,也將用自己的才智與激情,描繪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新畫卷。
(未署名圖片由共青團山東省委提供? 編輯/李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