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肩負著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高群眾文化藝術修養,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傳承歷史文脈,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和責任。在新時代背景下,在強調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各級文化館應該以建設現代文化館為目標,深入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明確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積極作為,為群眾提供豐富而優質的文化服務,推動文化事業不斷持續、高效發展。
一、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地位
文化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先行者和示范者
文化館肩負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艱巨任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處于先行者和示范者的地位。當前,文化館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堅持打造多元化的文化服務形式,營造“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發展環境;堅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人才資源,推動文化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帶領新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的發展與推廣,為新時代文化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探索示范公共文化發展路徑,打造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示范引領群眾參與文化創造,推動文化事業走向繁榮。
(二)高質量公共文化發展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文化館具備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推動公共文化體系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處于推動者和實踐者的地位。當前,各級文化館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基于群眾的多元化需求以及自身的實際條件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為不同群體提供免費開放服務,創新推進全民藝術普及,組織開展多元化的群眾文化活動,讓流動文化服務和文化志愿服務深入基層。同時,加強數字化服務,打破公共文化服務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界限,在更廣闊的范圍內為群眾提供了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文化服務,讓群眾在獲得文化服務的過程中提升了幸福感。
(三)群眾文化服務的主導者和引領者
進入新時代以來,群眾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品質化、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人們希望自己的精神世界更豐富、更美好。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機構,要對群眾的需求作出回應,并扮演好群眾文化服務主導者和引領者的角色。當前,文化館積極整合自身優質文化資源,主導文藝創作,開展全民藝術普及、推出優質文藝活動,以不斷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文化館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引領群眾參與文藝創作,共同推出更多優秀的群眾文藝作品,以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增強群眾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
基于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其在實踐層面對文化發展主要起到了如下作用。
(一)有利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
文化館通過采取相關措施能夠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例如某區文化館積極構建總、分館制服務體系,以街(鎮)文化站為分館,社區、村(屯)為支館的總分館制現代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區域內三級公共文化設施成為上下聯通、資源共享、服務優質、有效覆蓋的整體。這些措施能夠健全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分版塊完善文化陣地的構建;同時也協調了不同主體的責任,促進文化惠民工作開展,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升了文化軟實力和區域影響力。
(二)有利于提升文化供給水平
文化供給是滿足群眾新期待的需要,也是文化館工作的重要內容。文化館通過采取措施能夠實現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供給。例如某區文化館以文化惠民、文化普及、文化引領、文化交流、文化創新為目標,積極履行各項職責使命,組織開展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其中包括新秧歌大賽、新春惠民直通車、農民文化藝術節、百姓大舞臺系列展演、非遺傳承保護項目作品巡展、公益電影展映、全民健身暨百姓健康舞活動等文化惠民活動,這些活動在項目化的運行中逐漸形成品牌,形成了規范化、優質化的文化供給,提升了當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整體質量。
(三)有利于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是廣大群眾,而文化館創新文化內容、打造多元化的服務形式,能夠充分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某區文化館通過組織區域內百姓藝術團隊開展流動舞臺進村(屯)、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重點項目工地活動,“送歡樂、下基層”等系列群眾文藝演出活動,并通過線上線下等渠道吸引群眾參與其中。這樣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滿足了群眾對業余文化生活多元化、個性化的精神需求,全面提升了群眾的文化素養。
三、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為
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愈發強烈,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呈現特色化、高質量的趨勢。而文化館基于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應積極作為,以飽滿的激情來提供更加均等、更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在更大范圍內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1]從實踐來看,文化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作為。
(一)發掘、發揮、整合資源優勢,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化發展
文化館自身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其涵蓋文化藝術類型的多樣性和內容的包容性,可以說動靜皆宜,其延展性、融合性強,社會覆蓋面廣,對不同的人群可以提供相對精準高效的文化服務。基于此,文化館應積極整合優勢資源,順應文旅融合的趨勢,為群眾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品質化發展。
例如,某市文化館是當地公共文化服務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擔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任務。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文化館致力于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以“非遺+旅游”為代表的一系列實踐模式深度融合,為文旅融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在實踐過程中,文化館深入挖掘本土非遺文化脈絡,按照“挖掘一批、發展一批、推廣一批”的流程扶持、引導非遺進景區,在旅游發展中保護、傳承非遺文化;扶持非遺文創產品、衍生產品的發展,在旅游環境下發展、壯大非遺品牌;以文化和旅游活動為載體,打造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以傳統優秀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城市記憶文化為主要內容,創新小劇場演出、實景演出的模式,讓觀眾身臨其境,通過互動式、沉浸式的表達方式,推出更適應時代的文旅融合服務和產品,增加觀眾的參與感、體驗感。
(二)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提升群眾文化發展質量
公共文化空間和設施的轉型升級是要滿足人們對文化空間的價值訴求,也是公共文化服務實現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考量。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館正在從一個“文化”場所轉變為生產文化、創造文化、傳播文化的場所,這樣高品質文化空間也逐漸成為人與人新型社交空間。因此,在群眾文化服務中,文化館應注重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吸引更多的人能走進來,融進來,為不同群體創造體驗文化的良好環境。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與抓手,要從優化設施布局,激活存量資源,提升服務品質等方面著力,創新建設模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間環境,激發群眾走進文化館的意愿。當然,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僅能夠吸引群眾走進來,更能夠為群眾提供“觸手可及”的文化服務。例如,某市文化館依托自身的傳統文化資源對空間美學進行設計,增加服務內容上的吸引力。在這里,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觸摸到、不同領域的文化碰撞可以觸摸到、新興文化業態可以觸摸到,演出、培訓、展覽、市集、交流、探討……諸如此類,種種傳統活動載體在內容創新、方式創新上緊跟時代步伐,緊跟群眾審美發展,緊跟群眾文化需求發展,從而真正為群眾提供了一個暢享文化的平臺。
(三)推動數字化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全面發展
現代文化館的工作模式是館內館外聯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是公共文化“沉浸式”“互動式”體驗服務的新模式。[2]在現代技術手段的支持下,文化館依托優質數字資源的建設、網絡云平臺的運營、大數據矩陣的分析畫像等為群眾提供了更為精準有效的文化供給;依托網絡社群互動、線上渠道反饋、新媒體有效補給等滿足了群眾文化需求側的個性化訴求。例如某區文化館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積極推動數字化建設,并全新上線“虛擬智慧空間”,真實還原文化館真實場景,讓群眾不再受限于時間和空間的制約,通過智能手機就可隨時隨地進入線上虛擬空間參觀,獲取不同類型的文化供給,沉浸體驗優質文化服務。此外,該文化館還打造公益課堂金字塔型的藝術培訓,實現從藝術普及到文藝鑒賞提升再到文藝社團蛻變的遞進,同時采用直播、錄播,線下課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利用網絡增加服務覆蓋面和提供針對性服務,通過社群搭建和運營來提升平臺黏合度,讓公共文化服務能“活”起來,“合”起來。這樣的發展措施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從內容到形式的提升,滿足了從群體到個體的差異化服務,進而實現了公共文化供需的高度匹配,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全面發展。
(四)依托社會力量支撐,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發展
解決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與廣大群眾文化需求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需要現代文化館有開放、包容、創新的意識,高效、務實、迅捷的行動力。在實踐發展中,文化館應以發展的眼光審視自身的職能定位,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特別是在作品創作、活動策劃、融媒體建設、品牌IP建設上,借助資金撬動社會力量,借助事業平臺助推市場發展,發揮好平臺優勢,吸引優質的社會機構、社會資金在公共文化服務的平臺上形成發展合力,實現多元化的文化供給。例如,為了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某市文化館在2022年以“向美而行”為主題,依托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向基層開展文化產品配送,聯動全市11個區文化館、176個文化站及社會分館共同打造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體系。市民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收獲良多,社會反響熱烈。為了持續建設公共文化優質產品庫,該文化館啟動了“全民藝術普及公開課”項目,著力引入社會力量,堅持開放合作和共建共享,秉承公益、公開、高品質要求,長期面向社會各界征集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依托新館進行展示宣傳,豐富公共文化優質產品庫,同時扶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責任感的社會組織和特色團隊,從而更好地滿足群眾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發展。
(五)加強人才培養,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可持續發展
文化館在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繁榮群眾文化生活、推動文化事業持續、高質發展,歸根到底要靠隊伍、靠人才。因此,文化館應提高對文化服務人才的重視,加強人才吸收和培訓,促進專業化隊伍建設。
結合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文化館在人才隊伍建設中應重視以下幾點:第一,組織工作人員深入基層,提升其責任感和使命感。文化館應定期組織文化骨干下基層,時常傾聽群眾的心聲、了解群眾對文藝的喜好和需求,指導工作者敢于動筆、勤于動筆、善于動筆,創作出受群眾歡迎、喜愛的好作品以及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的文藝作品。第二,加強理論指導,提升文化工作者的專業素養。文化館應利用線上線下渠道,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訓模式,并管好陣地、網站、微信平臺,邀請專業領域的優秀人才展開培訓班,為文化服務人員提供指導,并通過專業交流不斷創作、完善文藝作品。第三,積極組織群眾文化活動,在實踐中推動精品創作、促進人才發展。文化館應定期組織開展征文、征稿和群眾文藝創作活動,為群眾提供優質文化產品的同時,也讓文化服務人員獲得鍛煉的機會,密切與群眾的聯系,提高文化服務能力。
四、結語
總之,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也肩負著新時代公共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責任和使命。基于此,文化館采取多種措施提高文化惠民的覆蓋面和時代性,打造特色化、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服務,以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當然,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文化館還應該進一步鞏固自身地位、履行自身職能,順勢應勢,主動作為,創新文化產品、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益年.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數字文化館建設的思考[J].藝術家,2022(11):125-127.
[2]謝巖珂.論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地位、作用與作為[J].學術評論,2012(Z1):65-67.
(作者簡介:王存義,男,肥城市文化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