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畢業于西南民族大學繪畫專業油畫方向,獲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于西南民族大學美術專業油畫方向,獲碩士學位。現任職于成都文理學院藝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藝術。
在西方文化中很早就有對于戲劇的討論,早在希臘時期對于戲劇的相關研究就已日趨成熟,其它藝術形式也或多或少會受到戲劇藝術的影響,這其中當然包括繪畫。在視覺藝術領域,舞臺藝術與繪畫藝術在創作中關于“戲劇性”的營造方面,有很多相通之處,美術史上很多大師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也將“戲劇性”元素融入其中,用極賦張力的戲劇表現形式和觀念進行創作,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使得作品更加震撼。《舞臺》系列的創作背景,源于自己對樂隊演出的熱愛,livehouse里演出時的燈光效果使我對舞臺美術產生了興趣,由此便開始去了解戲劇藝術中的話劇表演。
舞臺、幕布、光線是我這一系列作品的主要構成元素,在場景設計上選取“舞臺”這一具有特殊意味的場景,借此打破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那些在現實中無法發生或再現的情節,都可以經過組合后重新虛構出來。由于畫面中狗的出現,因此在作品命名時,將與狗叫聲“汪”發音相似的字進行替換,諸如“我”“望”等。在《美好愿汪》中選取三只狗的形象來構成畫面,通過顏色區分身份,同時安排金色的狗乘滑翔翼在天空飛過,另兩只藍狗只能在地上仰頭羨慕,通過這種對比關系產生一種戲劇性效果。在 《汪也愛藝術》里,我安排了一只狗去偷竊梵高的名畫《向日葵》,依托這種極具荒誕性的場景來諷刺那些附庸風雅、“我也愛藝術”的人。
從《The Dog God》開始,我又重新返回了對于畫面中光影效果的研究。繪畫中“光線”的作用與戲劇舞臺演出中追光燈的使用意圖是類似的,都是運用光線營造出的環境和氛圍來為主體人物和情節服務。
總結《舞臺》系列的心路歷程,是我在研究繪畫理論的過程中吸收戲劇藝術的養分,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尋找到相通之處,結合個人藝術創作實踐來探索繪畫與戲劇藝術相結合的可能性,這不僅有利于拓寬繪畫在題材選取上的多樣性,而且有利于幫助畫家更好地傳情達意,為畫家提供更多的藝術表現手法,提升作品的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