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珍
近年來山東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農業擔保業務迅速發展,山東農擔新泰辦事處也積極開展“魯擔惠農貸”業務,并取得一定成效。我們試圖通過探索“魯擔惠農貸”業務開展情況、具體成效、典型做法和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影響農業經營主體取得“魯擔惠農貸”擔保貸款的因素進行詳細分析,并根據存在問題提出可行性對策建議,為進一步拓展“魯擔惠農貸”業務提供借鑒和思考。
截至2021年底,山東農擔新泰辦事處“魯擔惠農貸”已累計為新泰市1966戶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9.9億元,其中2021年新增擔保戶數799戶,新增擔保金額45276萬元,是籌建當年(2018年6月)擔保額(630萬元)的71.86倍。從2021年各鄉鎮在保金額看,龍廷鎮、石萊鎮等2個鄉鎮在保金額超過8000萬元,汶南鎮、樓德鎮等2個鄉鎮在保金額超過6000萬元,谷里鎮、岳家莊鄉、青云辦事處、翟鎮、泉溝鎮等5個鄉鎮在保金額超過4000萬元。
“魯擔惠農貸”業務存在地域差異。通過對2021年在擔保項目分設鄉鎮看,龍廷鎮在擔保金額達8296萬元,石萊鎮在擔保金額達8940萬元,汶南鎮在擔保金額達6990萬元,樓德鎮在擔保金額達6235萬元。四個鄉鎮在擔保金額占全新泰21個鄉鎮的比例為41%,反映出“魯擔惠農貸”業務在各鄉鎮存在地域差異,比如新汶街道、小協鎮、新甫街道在擔保金額占比不足全市3%。
“魯擔惠農貸”業務覆蓋面不足。調研發現,2021年“魯擔惠農貸”業務中水果種植、畜牧和家禽養殖、農林牧漁批發和零售占比分別達16.09%、37.68%、15.08%,三者之和占全部行業的68.85%。而糧食種植、農副產品加工制造、農業新業態占比相對較低,擔保業務結構需進一步優化。
未充分調動銀行積極性。在農業經營主體經營風險難以控制的情況下,銀行更愿意向風險更低的農業龍頭企業提供貸款。城商行農業客戶儲備少,涉農業務開展緩慢,業務量小,導致金融機構對涉農業務積極性不高。調研發現,2021年與山東農擔新泰辦事處合作的8家銀行中,農業銀行、郵儲銀行、新泰農商行的在保業務量分別為31240萬元、23881萬元、15823萬元,共計70944萬元,占山東農擔新泰辦事處全部在保業務量的97.52%;農業銀行、郵儲銀行、新泰農商行的累保業務量分別為41819萬元、34833萬元、20108萬元,共計96760萬元,占山東農擔新泰辦事處全部累保業務量的97.61%。相反,其他5家銀行“魯擔惠農貸”擔保業務量幾乎沒有進展。
加強頂層設計,制定考核辦法。各縣市區應當明確制定各年度“魯擔惠農貸”實施方案,將其業務開展納入日常性工作中。每年年初根據“魯擔惠農貸”業務考核辦法,對各鎮街下達“魯擔惠農貸”業務量工作目標,并通過對各鎮街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激發其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魯擔惠農貸”政策支農惠農力度和效果。
完善業務開展工作機制。各鎮街政府可成立鄉鎮金融協同支農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副鎮長專門負責,并在鎮街設立辦公室,保障工作正常開展。村級是“魯擔惠農貸”政策受益者主要所在地,應建立“工作到村,責任到人”的工作機制,各村委員會主任(書記)是本村居建檔立卡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負責本村居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檔案信息資料。根據各鎮街和銀行的工作目標,考核部門定期對“魯擔惠農貸”工作開展情況進行通報排名,并將其制作成工作簡報。
建立風險補償機制,提高風險應對能力。在發展壯大“魯擔惠農貸”業務的過程中,必須在依靠政府注入資金的同時,尋求其他農業金融資金的投入。應加強與當地政府的溝通合作,建立及時高效的資本金補充機制,保障農業擔保機構在發生集中代償情況時及時作出反應。還可以與社會資本共同設立基金,適當采取參股、入股的形式吸收農業龍頭企業資本,保證農業信貸資金持續穩定供給。
保障人員力量。可在各鎮街設立專門從事“魯擔惠農貸”業務的機構,保障開展工作所需的經費投入。要依托“貼心代辦,一次辦好”改革,搭建起“縣級辦事處+鎮街工作站+村便民服務室”的服務網絡,積極宣傳推介“魯擔惠農貸”政策。在基層地區,可組織銀行等金融機構,充分利用其更熟悉農業經營主體和當地地緣環境的優勢,用更低成本獲取準確的農戶信息。村便民服務室要充分發揮作用,使村民申請“魯擔惠農貸”方便快捷。
完善經費保障制度。積極與省農擔和當地政府協商溝通,保障業務開展所需經費,可明確一名專職村干部為“魯擔惠農貸”村級代辦員,建立一套對村級代辦員的考核獎勵政策機制。將“魯擔惠農貸”考核機制納入村干部的年度崗位目標責任制,并根據考核結果兌現獎勵。建立嚴格的村便民服務管理制度,由村干部輪流在便民服務室值班,實行全天候服務。
與當地產業結合。要深入各鎮街產業集群、供應鏈等,會同鄉鎮政府、行業協會等梳理當地優勢特色產業,摸清農業特色、產業規律、市場趨勢、用款需求,在額度測算、還款方式、風險控制上不斷優化,努力覆蓋全市大部分特色優勢農業產業。
廣泛宣傳“魯擔惠農貸”政策。在村級加大宣傳力度,確保政策惠及到每一個有資金需求的農業經營主體;應進一步下沉宣傳,可與市文化館聯合策劃并在各鄉鎮組織“助力鄉村振興-魯擔惠農貸”文化下鄉系列演出活動。
拓寬宣傳渠道。收集總結各行各業開展“魯擔惠農貸”業務過程中典型先進事例并推廣宣傳,通過各鎮街農擔工作站及合作銀行網點將相關宣傳資料送到田間地頭,做到政策宣傳精準到位。各鎮街可利用各類培訓會議和鄉村集市集中發放“魯擔惠農貸”宣傳彩頁,提高“魯擔惠農貸”業務知曉率。錄制“魯擔惠農貸”政策宣傳錄音,在各鎮街循環播放;錄制專題宣傳片,依托《今日新泰》欄目,宣傳“魯擔惠農貸”最新政策,以此擴大“魯擔惠農貸”政策影響力,讓更多農業經營主體享受到“魯擔惠農貸”政策紅利。
信息共享,提高效率。農業信貸擔保機構與各合作銀行之間應做到農業信貸客戶資源信息共享,形成錯位互補工作機制,提升工作效率。在銀行盡調報告中加入農業擔保機構要求提供的內容,由合作銀行開展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盡可能實現銀行和擔保機構盡調模板共享共用。
積極溝通,落實任務量。農業信貸擔保企業應積極與合作銀行召開業務座談會,查找分析銀行開展“魯擔惠農貸”工作積極性不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調動其積極性,引導合作銀行積極開發農村市場,儲備農業客戶群體,切實落實各銀行“魯擔惠農貸”業務目標。積極與銀行溝通,結合各銀行實際情況,要求信貸客戶經理利用好農業擔保機構條件寬松、擔保手續費優惠政策,積極做好“魯擔惠農貸”的業務營銷。
引入競爭,激發活力。將“魯擔惠農貸”政策要求、產品服務對象、農業經營主體目標客戶向所有意向銀行和全社會公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合作銀行的利率、服務方式,自主選擇想要合作的銀行,降低農業生產經營融資成本。各合作銀行應依托農業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結合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期限、資金用途、資產狀況和發展產業進行重點資金安排。政府機關應積極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拓展農村市場,參與“魯擔惠農貸”業務,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提升金融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