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予君一片葉》最具創新之處就在于它是一種交叉時刻的寫作,它交叉著作者心思、兩地相思、國家情思,交叉著人們對于苦難和幸福的理解。交叉是理解這本小說的鑰匙,從這里出發我們不僅可以讀解出作者的細密心思,更能夠體會到故事的內在肌理,感受到文學所承載的時代意義。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古人陸凱借景抒情,用樸素的語言幻化出了美好的意象。今天,“黃杜無所有,予君一片葉”成為了章泥筆下的素材,書寫出了新時代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精彩故事。
書寫脫貧攻堅題材的文學作品相當之多,就四川作家而言,有林雪兒發力于情感“包孕性瞬間”的長篇小說《從北京到馬邊有多遠》,有馬平追求敘事張力、挖掘符號意義的《高腔》,有羅偉章直觀現實、如實陳述的報告文學《下莊村的道路》,以及他不乏反思力度、思想張力的《涼山敘事》。那么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命題作文中《予君一片葉》如何才能創新?在我看來,《予君一片葉》最具創新之處就在于它是一種交叉時刻的寫作,它交叉著作者心思、兩地相思、國家情思,交叉著人們對于苦難和幸福的理解。交叉是理解這本小說的鑰匙,從這里出發,我們不僅可以解讀出作者的細密心思,更能夠體會到故事的內在肌理,感受到文學所承載的時代意義。
《予君一片葉》首先是時間和空間的交叉。從2008年的地震到2022年的青川“白葉一號”采摘,時間已經過去了14年。表面上看,時間的流逝似乎與小說的構思沒有什么關聯,但深究起來,時間恰恰在中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為時間的變化,空間得以轉移,故事得以拓展。《予君一片葉》的精巧之處正在于以“時間-空間”的交叉并置打破了傳統小說中循規蹈矩的線性原則,有效黏合起了安吉和青川,用這種蒙太奇式的組合縫合了隱藏在敘事中的支教、幫扶、種植、栽培、采摘等事件。正是這樣,我們仿佛行走在博爾赫斯筆下的《交叉小徑的花園》,表面上看“時間-空間”似乎退隱在故事背后并沒有凸顯什么顯著意義,但是仔細思考我們會發現,“時間-空間”的交叉恰恰構成這本小說最引人入勝的注釋,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這是宏大背景中的真實故事,這是新時代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交相輝映。青川的傷痛在“白葉一號”的成功栽植中被撫慰,信心的恢復在“先富幫后富”中重鑄,“白葉一號”的成功不僅表征著浙川兩省深化東西部協作的成功,更象征著一個民族攜手并行、同心前行的奮斗決心,那正是隱藏在小說之中的背景,背景不僅作為了事實的材料,而且作為了小說的一部分,“浙江援建青川創下了很多個全國之最,援建飲用水設施最多,援建學校最多,援建通村公路里程最長,援建橋梁最多,援建衛生院最多,全縣三十七個鄉鎮都建了衛生院,縣人民醫院是浙江援建的二甲綜合醫院,青川整個醫療條件在震后有了大幅前進……”
其次,《予君一片葉》實現了題材與敘事的交叉。《予君一片葉》充分展示了章泥作為女性作者的細膩,延續了《迎風山的告別》的風格,但相比之下又更為節制和樸實。它既有故事性,也有紀實性,它既是一本兒童文學的最佳選題,以一個局部而微小的家庭視角關注了地震兒童的身心成長,又是一部報告文學的準確呈現,以種植、栽培事件反映了“白葉一號”的生命歷程。它真誠而懇切地做到了用文學記錄這個時代,它沒有回避地震之后所帶來的心理問題,沒有回避兒童成長所面臨的身心健康問題、鄉村振興發展中所必須解決的產業問題。它用題材的交叉勾勒出小說創作所需要的起承轉合,以兒童的視角、家庭的視角、幫扶的視角講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的生動故事。因此《予君一片葉》的文字是柔軟的,情感是細膩的,它既不是刻意的煽情,也不是空洞的言說,它溫情地把一個地震兒童的身世之謎融入到國家戰略的宏大背景之中,盡管如此的曲筆,卻是如此的不疾不徐。
更重要的是,它交叉著中國人的審美觀與倫理觀:那便是我們如何認識苦難、理解生死、體味幸福。這種交叉濃縮在《予君一片葉》繁復的筆觸之下,隱藏在故事的皺褶之處。它深刻地論證并說明了只有自強不息才能戰勝內心的膽怯與懦弱,只有心態強大才能真正強大,只有熱愛這片土地才能收獲這種幸福。在“外來—進入”之間、“幫扶—自強”之間、在“捐贈—移栽—采摘”的過程之中,然然獲得了成長的動力,“科特派”感受到了青川人自強不息的奮斗,孟小閑看到了教育和醫療綻放在青山綠色之間,青川的鄉野展現著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審美意象。在青山綠水的蕩漾之間,在隱秘幽暗的拐角之處,在竹筐篾條、麻柳刺繡的農具之旁,在中國式的審美觀、倫理觀的指引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溫柔敦厚在現代中國再一次綻放出恒久的思想魅力。它言說著現代化中國的根在鄉村、情在鄉賢、道在鄉野。落腳到《予君一片葉》最核心之處,就是對然然身世之謎的最終揭曉。如果說所有的鋪墊都是為了這一刻,那么正是在書的結尾處我們再次感受到了引而不發、含蓄而節制的審美力量,它飽含著中國傳統倫理的溫情,濃縮著兩個家庭、兩個城市對地震兒童樸實的愛,它意味著新時代對每一個奮斗者的尊重。
言及此處,不禁再次回到了這個頗具有原點意義的問題,文學的意義是什么?我無法回答如此嚴肅而深刻的問題,但我至少從四川作家前仆后繼的創作中看到了“從四川發現中國”的路徑,從《予君一片葉》中得到某種啟示,那便是文學的意義正在于為歷史提供證言,為人們在絕望中尋找到希望,從虛無中獲得確定,從有限的人生中感受到無限的溫暖、記憶和愛。正是在《予君一片葉》的交叉中,我們確認了文學對時代的證言,聽到了作者熾熱的心跳,感受到了新時代的動人華章。(該文系2022四川省藝術基金“新時代川派文藝評論地方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