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傾城
我坐在銀行里等著叫號,聽見旁邊兩個女學生聊天,說到減肥,一個向另一個推薦:“每天早晨空腹一杯黑咖啡,效果很好。”
“會傷胃。”我情不自禁插了嘴。
—韓國電影《重返20歲》里,重返20歲的老太太換皮不換心,換顏不換嘴:見什么管什么,對年輕人指手畫腳,喋喋不休。我看我也快了。
女學生們大概已經習慣了大媽們的橫加干涉,笑著對我說:“真得胃病就好了,永遠不會胖了。”我于是不再說下去。
怎么和她們講胃痛?她們經歷過最痛的事無非是生理期、膝蓋磕破皮、對那個白衣男生愛而不得,如何讓她們理解痛得死去活來,理解痛不欲生?而曾經年輕的我,又聽過多少老生常談而不以為意?
十幾歲時,我經常干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比如,淋了雨故意不去洗澡、換衣服,就讓濕衣服像繭一樣緊貼在身上,讓身體的熱氣慢慢蒸干它,低頭能看到袖口襟邊,霧白的水氣隱隱升起,于是自覺是仙人,不言不動間都有云煙靄靄,隨時可以振翅飛去。
這人造的詩意實在太蠢,不知多少大人提醒我“老了會得關節炎”。“老?”我聳聳肩,說:“若一劍成名,三十而逝也不可惜;若一事無成,活過三十便是恥辱。”
我現在四十已過,還活著。你要問我的關節情況,有滿柜子的秋褲、暖寶寶、厚羊毛襪為證。
自作自受說的就是我這種人。
我是怎么慢慢知道健康的意義呢?也許是從我媽開始的。
忘了我媽是什么時候開始練太極拳、太極劍的。風和日麗的早晨,看她在樓下空地練得一絲不茍,也是一景;寒風冷雪,她照樣仗劍下樓,我難免攔阻,開她玩笑:“您這已經三四人不能近身了,還準備打成一代宗師?”
我媽白了我一眼,說:“我還不是為了你們。”
沒錯,她活著,我們才有主心骨;她健康,我們才有時間、精力做別的事;她不病不痛,我們才能感覺到陽光的暖、晚餐的香,才能活得有滋有味。
我媽愛我們,所以,她努力讓自己活得健健康康。這是我們的福氣,也是她的成就。
親情如此,愛情亦然。愛一個人,就與他長相廝守,這是非常樸素與簡單的想法。如何實現?首先,要“廝守”,得結婚;然后是“長”,得活到那歲數。
何況,很多時候,活得夠久,才能享受時間贈予的禮物。
你的思想超過同時代之人,與你的讀者相見恨早?沒關系,你活得夠久,到你晚年,他們就追上你的步伐了。晚年成名的作家,中國有張中行、錢鍾書,日本有藤原俊成,80歲到90歲之間,是他們一生創作的最盛時。
這一切,都必須依靠健康、規律、節制的生活。“泛愛眾,則親仁”是圣人訓,凡人能做到的是:照顧好自己。冬天穿秋褲;吃早飯;再忙再累,偶爾跑跑步總是好事兒;盡量不熬夜—為了工作是沒辦法,為了打游戲、刷劇都不值得。
其次,照顧好你愛的人。陪老人散步,帶孩子跑步,給肚子疼的人煮碗菜粥,泡杯紅糖水。紅糖不比白糖有更多藥效,加上愛意則不然。
古人云:“贈人以軒,不若以言。”意思是贈人一輛好車,不如贈人一句好話。而今,贈我以車,不如贈我一世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