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利 黃家偉
校園食品安全是每個家長關注的焦點,關系到學生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作為學校食品安全責任人,要肩負起相應責任,加大食品安全自查力度,讓食品隱患無處藏身,切實保障校園食品安全。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安部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春季學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旨在有序推進2023年春季學期學校和幼兒園(以下統稱校園)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全力保障廣大師生“舌尖上的安全”。
責任落實要到位
相關責任能否落到實處,與校園食品安全密切相關。如若每個相關責任人時刻將校園食品安全記在心間、付諸行動,廣大師生的飲食安全也就有了保障。
《通知》要求,各地有關部門要堅決落實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關于落實主體責任強化校園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導意見》等有關文件要求,依職責強化學校食品安全管理,持續推進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壓緊壓實屬地監管責任,完善末端發力、終端見效的制度機制。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要指導校外供餐單位和學校食堂按照《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有關要求,依法配備食品安全總監和食品安全員。各地教育部門要督促學校和幼兒園落實食品安全校長(園長)負責制和相關負責人陪餐制度。各地市場監管、教育部門要指導校外供餐單位和學校食堂在開學前全面開展食品安全自查,加大對因受新冠疫情影響、較長時間停止餐食供應的校外供餐單位和學校食堂的指導檢查力度,及時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隱患。
加工過程要規范
食品加工制作過程是較容易出現食品安全隱患的環節之一,應對人員、食材、用具等進行嚴格要求,嚴格控制食品安全風險。
《通知》要求,各地市場監管、教育部門要督促校外供餐單位和學校食堂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餐飲服務通用衛生規范》(GB31654-2021)和《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等要求,嚴格執行索證索票、進貨查驗、從業人員健康管理、食品留樣等制度,強化食品采購、貯存、加工、配送和餐飲具清洗消毒等各環節管理,嚴控食品安全風險。各地教育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學校設定招標門檻、實行大宗食品公開招標、集中定點采購,嚴格履行招標程序,及時公布中標的校外供餐單位名單,建立健全校外供餐單位引進和退出機制。
監督力度要加大
監督力度的加大對于校園食品安全水平提升將起到較大推動作用。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威懾不法分子,使之不敢將黑手伸向校園。《通知》要求,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要會同教育部門進一步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加強公正文明執法,綜合運用說服教育、勸導示范、警示告誡、指導約談、行政處罰等方式,依法依規查處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對檢查中發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和隱患督促限期整改到位。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學校周邊不得設置售煙、售酒網點及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煙、售酒的規定,嚴肅查處學校及周邊、網絡平臺等面向未成年人無底線營銷食品等違法違規行為。各地教育部門要督促中小學校、幼兒園原則上不在校內設置小賣部、超市,確需設置的,不宜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各地公安機關要及時受理、依法立案偵查涉嫌犯罪的食品安全案件,依法嚴厲打擊學校及周邊、網絡平臺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
餐飲浪費要制止
近年來,經過多渠道宣傳引導,食品浪費現象有所減少,“光盤”意識逐漸提升。在學校中,應通過宣傳教育、引導等方式使學生樹立珍惜糧食的良好意識,使“反食品浪費”蔚然成風。《通知》提出,各地市場監管、教育部門要督促校外供餐單位和學校食堂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開展自查自糾,建立并實施反食品浪費管理制度,將防止食品浪費理念納入供餐食譜設計,按照用餐人數和營養均衡的原則配置菜品、主食,加強食品在采購、儲存、加工、發放等環節的減損管理。各地教育部門要指導學校深入開展反食品浪費宣傳教育,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文明用餐習慣,踐行“光盤行動”;指導學校建立防止食品浪費的監督檢查機制。
健康素養要提高
廣大師生工作、學習壓力較重,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得健康、營養。《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門要會同市場監管、衛生健康部門為學校提供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指導,加強學校相關工作人員培訓,創新培訓形式,拓寬培訓渠道,為學生普及食源性疾病預防和平衡膳食的知識技能。各地教育部門要鼓勵、指導有條件的學校配備營養指導員,發揮專業人員作用,根據學生年齡和生長發育特點,提供均衡營養膳食,倡導學生餐食減油、減鹽、減糖;鼓勵學校創建營養健康食堂,公布學生餐帶量食譜和營養成分;引導學生養成勤洗手、常喝水、多通風、勤鍛煉、注意咳嗽禮儀等良好生活習慣。
監管效能要提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校園食品安全監管逐漸“智慧化”。《通知》提出,各地市場監管、教育部門要持續推進校外供餐單位和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提質擴面,加快智慧監管賦能,提升學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鼓勵家長委員會等參與校園食品安全管理,營造良好社會共治氛圍。各地有關部門要科學研判、精準施策,不斷完善校園食品安全管理協作機制,增進信息互通,加強工作交流,形成監管合力,多措并舉,織密校園食品安全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