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
日前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如何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更穩,進一步提高糧食產能?記者專訪了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
糧安才能國安
“農業強國首先要‘供給保障強,這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也是首要任務。”潘文博說,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中國式現代化最本質的特征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糧食安全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最基本最基礎的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首先要讓14億人吃飽、吃好、吃得健康,這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更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這是基于新形勢新時代的新要求。如何理解“穩定安全供給”?
潘文博表示,從國際看,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全球農產品供應鏈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從國內看,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多發頻發,農作物病蟲害呈頻發重發態勢,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就是要全方位把糧食安全根基夯得再實一點,把糧食安全系數打得再高一點,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和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
一方面,要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逐步把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逐步把品種迭代、農技革新、裝備升級、服務覆蓋、政策支撐等全部配套到位,努力實現兩熟區畝均“超噸糧”、一熟區畝均“超千斤”,推動糧食產能再上新臺階。另一方面,立足國情農情,樹立大食物觀,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設施農業要食物,向動物、植物、微生物要熱量和蛋白,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保供“五項舉措”
回望2022年,我國糧食生產攻堅克難,在逆境中奪取豐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為穩物價、穩預期、穩住經濟大盤提供了有力支撐。
潘文博表示,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全力奪取糧食和農業豐收,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具有特殊重要意義。農業農村部將堅持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頭等大事,以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為抓手,全力以赴端牢端穩“中國飯碗”。
在目標任務上,重點是“兩穩兩擴兩提”。
“兩穩”就是穩面積穩產量,確保糧食面積穩定在17.7億畝以上、力爭有增加,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力爭多增產;“兩擴”就是擴大豆、擴油料,確保大豆油料面積穩定在3.5億畝以上、力爭再擴大;“兩提”就是提單產、提自給率,力爭主要糧油作物畝產提升1%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給率提高1%以上。
在具體政策舉措方面,一是強化黨政同責穩面積。推動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落地見效,繼續下達各省份糧食、大豆和油料生產目標任務,督促各地提早謀劃、抓好落實。二是強化政策扶持穩預期。繼續協調有關部門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在非主產省產糧大縣實施糧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全覆蓋;擴大輪作規模,支持南方稻油輪作擴油菜,充分調動農民種糧擴油積極性。三是強化建管協同提產能。制定逐步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實施方案,盡快出臺種植用途管控試點指導意見。四是強化科技支撐攻單產。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依托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分作物、分區域組織開展高產競賽,促進糧油作物大范圍均衡增產。五是強化防災減災降損失。全力抓好干旱、洪澇、臺風等自然災害防御和小麥條銹病、水稻“兩遷”害蟲、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防控,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
挖潛“三大要素”
糧食產能在1.3萬億斤的高起點上,再提升千億斤。如何邁上新臺階?
“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前提是面積,基礎在耕地,關鍵靠科技。”潘文博認為,要通過強化政策支撐,加大資金投入,抓好責任落實、耕地保護、科技支撐三個要素。
落實責任穩面積。一是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底線。開展耕地種植用途管控,確保“良田糧用”。二是保護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加大對產糧大省、大市、大縣的利益補償,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穩定各省糧食面積。對種糧農民來說,做好價格引導、加大補貼力度,穩定農民種植收益預期,讓農民種糧有錢賺。
依靠科技提單產。一是突破關鍵品種。加快選育推廣高產耐密玉米和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種。以玉米、大豆為重點,加快實施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二是大力推廣以增密為核心的技術模式。強化良種良法配套,大規模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集成組裝推廣區域性、標準化的密植高產的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三是防災減災減損失。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和病蟲害,落實小麥“一噴三防”、秋糧“一噴多促”等措施,切實減輕災害損失,持續推進節糧減損。
持續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土壤健康、綠色生態、節水高效的高標準口糧田。大力發展北方旱地高效節水灌溉設施,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設施,提高旱地灌溉比例。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潘文博表示,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將抓緊抓實部署安排,落細落小關鍵措施,充分釋放糧食增產潛力,努力保持糧食穩定發展的好勢頭,推動糧食產能盡快邁上1.4萬億斤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