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法作為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自古以來,書法就強調以心為本、用筆抒情。從情感上定義書法,可認為是書家受大腦支配進行的一項勞動,是將感情融進筆墨、以點線結構為形式的活動過程。通過書寫,在字里行間抒發滿懷情緒,使讀者領悟書寫者內心的喜怒哀樂,引發其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開闊讀者的視野和心胸。本文以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例,探究書法與情感的密切關系。
關鍵詞:書法;情感;顏真卿;《祭侄文稿》
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產物,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可能成為藝術的載體,藝術的思想內涵在這些點滴中得到呈現與升華。每件作品的誕生,都是作者思想情感最真實的體現,是作者對當時人、物、環境的記錄與思考、總結和提煉。
藝術創作,最關鍵的是要給觀者呈現一個被作者層層包裹的作品硬核,這個硬核就是作品的靈魂。作品的靈魂,就是作者想要展現的內心情感以及思想寄托。真情實感是每一項藝術創作的最初來源。創作者有感而發,為作品的渲染力和感染力奠定了一定基礎,它是打動觀者并引起觀者與作品共鳴的焦點。在現代社會,人們對一幅作品的衡量標準普遍著眼于筆法、線條、結構、章法、墨法、題款、落款以及名章、閑章的加蓋,甚至對宣紙的色澤、整幅作品的布局排列、裝裱等方面加以評判,很少有人從一幅書法作品反向深入一個書寫者的內心,體會書寫者的情緒波動。一個書者書寫的過程,可能因人、因時、因環境而異,它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影響。在情感參與的過程中,書法在變化,它將書寫者的內心情感通過毛筆在宣紙上表達出來。反之,一幅書法作品同樣可以反映書寫者的喜怒哀樂。在一定程度上,人們可以將作品當作一面鏡子,從中看到書寫者彼時彼刻的心情和心理。
(一)顏真卿的基本介紹
顏真卿,生于708年卒于784年,字清臣,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的書法極為精妙,尤其擅長行書與楷書。他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深得其用筆之妙。顏真卿的楷書莊重魁偉,其行書剛勁有力,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一起被后人稱為“楷書四大家”;與柳公權并稱“顏柳”,二人的楷書被稱為“顏筋柳骨”。對于顏氏書法,后代評論極高,宋代蘇軾在《書唐氏六家書后》中說:“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后之作者,殆難復措手。”而后,朱長文也在《續書斷》中將顏魯公書法列為神品,并評價說:“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①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追祭其侄顏季明的草稿,被元代鮮于樞譽為“天下行書第二”,它與《蘭亭序》《黃州寒食帖》一起被稱為“天下三大行書”。《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唐乾元元年(758年)寫的一幅絕世書法作品,縱為28.3厘米,橫為75.5厘米,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全文23行,共234 個字,文中有大量涂改,但這并非顏真卿刻意為之,而是無意之舉。對于這篇佳作,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評論道:“魯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動人。”
“安史之亂”突然爆發,河北各郡縣紛紛向安祿山投降。顏真卿站出來和其兄長常山太守顏杲卿一起討伐叛賊。他首先發表了討伐安祿山叛變的戰斗檄文,三天之內就募集到一萬多名士兵,由于顏真卿強大的號召力,軍隊很快擴大到了二十萬。顏真卿被推舉為主帥,這年他剛剛46歲。顏真卿和顏杲卿是維護正義的使者,但由于彼此相隔太遠,商量戰爭中的具體事宜過于煩瑣,于是便派自己的侄子顏季明作為聯絡員送信。不久,哥哥在戰斗中被安祿山抓獲,安祿山割下顏杲卿的舌頭,剁了雙手,顏季明也被砍了頭,顏家三十余口人全部遇害。對于顏家的巨大犧牲,朝廷上下高度評價,但由于當時政局不穩,未能顧及紀念這個家族。顏真卿便拿起狼毫飽蘸水墨,用文章祭祀自己的家人,將滿腔悲涼揮灑在白紙黑字間。就在悲痛欲絕之際,顏真卿揮筆寫下了《祭侄文稿》這幅千古佳作。
(二)《祭侄文稿》情感分析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面對安祿山的叛變以及愛侄顏季明被殺的這種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出來的,不管是在用筆還是用墨上,我們都可以從字里行間中看出書家的情緒變化,這顯然是顏真卿情感最真實的自然流露,在唐代乃至整個書法史上都是罕見的,因此《祭侄文稿》是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并存的墨跡作品。從這幅書法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顏真卿按照寫祭文的格式在開始處說明了時間以及所哀悼人的身份,“維乾元元年……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日”此處的書寫,行中兼楷,行筆略有遲緩,可以看出此時顏真卿的心情相對平和,正在極力抑制自己的悲痛心情。接著,他又寫下“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來稱贊自己的侄子,這句話的書寫顯得靈動飄逸,將顏真卿對顏季明的贊美與喜愛之情溢于筆端,當文章寫到“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這八個字時,墨色變得濃重深厚,從這里可以看出顏真卿失去親人后的無助和悲痛,此時他的心情已悲痛到了極致,有些字的筆意,甚至有些微微的顫抖。到“天不悔禍”四個字以后,情緒一發不可收拾,后面的書寫越發率性而為,無所顧忌。寫到最后三行,顏魯公更是完全放飛自我,筆勢如飛流瀑布,急轉直下,至結尾的“嗚呼哀哉”已是枯筆飛白,如過眼云煙,灰飛煙滅。想到侄子季明還未入土為安,內心更是掀起萬丈波瀾,如黃河之水,奔流而出,疏朗開張,這段書寫讓人感到暢快淋漓的同時,他內心壓抑的悲憤情感一并噴瀉而出,大有不發不快的暢意。
縱觀全文,《祭侄文稿》通篇波瀾起伏,恣意靈動,渾然天成,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時而疏散、時而緊密,沒有左右上下布置的痕跡,只有筆隨心動的敘寫。文中出現的大量涂改,也是隨性而為,非刻意為之。在這種激烈的情感支配下,顏真卿的行筆完全受心境驅使,章法布局的統籌安排也完全取決于情感的波動,書者的情緒在這幅書法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時而深沉、時而放縱,恰似鮮活的生命在紙上迎風馳騁。在這篇不到300字的祭文中,書者只蘸了七次墨,從濃墨到最后的枯筆,體現了書者把對侄子之死的哀怨以及對叛軍的憤怒交織在一起后難以控制的傷痛心情。顏真卿從“維乾”到“諸軍事”蘸第一筆墨,這之間墨色由濃變淡,筆畫也是由粗到細;從“蒲州”到“季明”書者蘸了第二筆墨,墨色同樣由重到輕,點畫粗細變化明顯,而且筆畫之間的牽絲逐漸變多,反映了其內心的起伏難平。
《祭侄文稿》并非是一幅傳統意義上的書法作品,應該是一篇尺牘手卷。由于作者內心極其悲傷,情緒難以控制,在書寫中時有錯誤,隨之也常有涂抹修改的部分,但也正是因為這樣,這幅作品于凝重峻澀中又不乏神采飛揚。
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大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客觀現實是人心理活動的源泉和動力②。書法也是如此,它是一個將書寫者的情感通過筆墨表現出來的過程,人們通過作品可以看到書者內心的情感變化。情感的加入為書法作品增加了血與肉,并為其注入靈魂。
(一)書法作品中的表現
從歷代書法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情感與書法之間,各代書家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許多書法名作的產生,其實就是書寫者當時情感宣泄的產物,例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邀請好友一起游玩的隨性記錄。這些文人騷客一邊吟詩作賦,一邊品嘗美酒,隨后王逸少將各位名士的詩作匯集到一起,搦管揮毫寫序,遂成就了流傳后世的《蘭亭序》——這幅“天下第一行書”。這篇序表達了當時雅集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生苦短、世事無常的感傷之情。又如楊凝式的《韭花帖》,那天作者午睡初醒,感覺腹中饑餓,突然得到一盤美味——韭花。那一刻,他既激動又興奮,繼而靈感大發,隨性而起,創作了這篇千古佳作。《韭花帖》在書寫時受到這種愉悅情緒的影響,使得作品點畫生動傳神,布局散落,全帖散發著中規中矩的端莊之氣和含蓄內在的文人之風。楊凝式采用的這種碎石點地的布局手法,把作者蕭散閑適的心境全然抖落在一方紙上,讓每一個欣賞此帖的人,似乎可以和作者一起品味那盤韭花的清香,享受那份饋贈的美好。無論是文字,還是內容,我們都能捕捉到作者那種雅致而喜悅的心境,而這美好的心境,也會很快感染讀者的身心,給人輕松和愉悅的感受。
(二)書論中的表達
我們可以從書法作品中體察書者的情感,書論中對于書法和情感之間的關系也有所記錄。在《翰林要訣》中,陳繹曾說:“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③可見,在不同的書法作品中,書法風格也有所不同,這句話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情緒是如何影響書法創作的,書寫者處在高興、憤怒、悲哀、快樂等不同狀態下時,所寫出的作品各不相同。在《書譜》中,孫過庭以王逸少的作品為例進行分析:“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④由此可見,孫過庭在分析王羲之作品時發現:王羲之不同時期的作品,其用筆以及風格都是不同的,作品的風格也會因創作內容的不同而不同。從情感的角度來看,前人的這些觀點是遵循書者在書寫過程中的內心活動規律的,書寫內容影響著作品的表現,作者的情感同樣也會影響作品的風格。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內在精神博大深厚,其藝術魅力令人著迷,它影響著一代代華夏兒女和熱愛漢字的人們,啟迪人們用筆墨寫每個人心里的人生真諦。放眼今天的中國,書法愛好者遍地開花,越來越多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被書法引入圣潔的殿堂,浸潤在書法的世界里樂而忘返。覺于此,喜于此,本文從書法創作和情感的投射來分析、欣賞中國古代書壇領軍人物顏真卿及其書寫的名帖《祭侄文稿》,以深化對其認知,引起讀者的共鳴,沐浴于心手雙暢的藝術境界。
作者簡介
慕靖雅,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研究方向為書法篆刻藝術實踐與創作。
參考文獻
[1]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2]葉奕乾.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元)陳懌曾.翰林要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
[4]傅如明.中國古代書論選讀[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98-102.
[5]朱天曙,程玉兒.朱長文《續書斷》與顏真卿“神品”地位的確立[J].榮寶齋,2021(2):148-157.
注釋
①朱天曙,程玉兒:《朱長文<續書斷>與顏真卿“神品”地位的確立》,榮寶齋,2021年第2期第150頁。
②葉奕乾:《普通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③(元)陳懌曾:《翰林要訣》,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年。
④ 傅如明:《中國古代書論選讀》,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第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