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荊浩和郭熙分別是我國五代時期和宋朝著名的畫家兼繪畫理論家,其著作《筆法記》與《林泉高致》兩篇畫論是五代至宋朝重要的繪畫理論著作。文章系統總結了之前的繪畫經驗,提出了很多有關繪畫的指導性意見,對于理解中國古代繪畫思想、理論和繪畫創作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學術價值,他們深刻地闡述了有關山水畫技法的許多問題,對后世山水畫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標志著中國山水畫理論的成熟。
關鍵詞:荊浩;郭熙;山水畫;筆墨
荊浩,字浩然,活躍于唐末到五代之間,以山水畫著稱于世,是我國繪畫史上杰出的山水畫家,因其作品多表現北方山水所以被尊稱為北派山水之祖,后因唐末戰亂而隱居于太行山,自稱洪谷子。其隱居期間所作《筆法記》是一部中國山水畫理論著作,文章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闡述了他的藝術思想及山水畫繪畫方法,荊浩在文中提到的“六要”“四品”“二病”等觀點成為影響后世山水畫的不朽名言。
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人(今河南溫縣人),是北宋中期卓越的畫家、繪畫理論家,少從道家之學,初無師承,后宗法李成,并有創新,尤工山水寒林,以善畫知名于時。神宗熙寧年間郭熙奉召入圖畫院,直任翰林待詔直長。其畫論著作有《林泉高致》一書,系統闡述了他的繪畫理念及繪畫方法。此書章節分為六節,除序言外,有山水訓、畫意、畫訣、畫格拾遺、畫題、畫記,由其子郭思為之整理,間加注釋。

我們以郭熙的《早春圖》(圖1)為例來具體分析?!对绱簣D》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是郭熙中年以后創作的一件作品,可以說是郭熙技法爐火純青之作。此畫墨色變化極為豐富,作者運用了卷云皴刻畫了陽光下霧靄升騰、蜿蜒曲折的山勢,鮮明地表達了初春時節萬物復蘇、山巒氣清的場景,充分體現了郭熙本人的審美意趣以及“林泉之心”,是歷代學者研究山水畫的典范之作。此畫描繪了冬天剛過,春天剛剛到來的一幅景象,著重表現了北方大山雄壯的氣質,畫面兼具高遠、平遠、深遠之勢,從三種不同的視角表現山的空間感和勢態。正如《林泉高致》(山水訓篇)中所寫的“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碑嬅娼幧絼萃回?,遠處高峰聳立,山勢盤旋扭轉,變化萬千,給人一種氣勢流動的感覺,正如《聲律啟蒙》中所說的“春暄資日氣”一樣,營造了畫面氣韻生動的境界。
縱觀整幅畫面,一座大山矗立在畫面正中,自下而上依次為近處一闋巨石,巨石兩側為溪谷,右邊溪谷順著瀑布一直往上可見山中藏一宮殿,被大山環繞,好似山中仙境(圖2)。左邊的溪流后面有一處平坦的山間凹地,中間有一條小溪,一直流向畫面的深處,可謂深遠也。大山整體散發著虛無縹緲的云氣,使畫面多了一些神秘。除此之外,畫面還點綴了一些行旅活動場景,在畫面的左下方,湖邊停著一艘小船,有幾個人剛剛上岸;最后邊是一挑著扁擔的農夫,一個抱著孩子的婦女邊走邊回頭顧盼,好似在交流著什么;婦女的旁邊有一個孩童,手上挑著一根扁擔,注視著前方;最前邊還有一條狗,活蹦亂跳地在撒著歡,前方巨石叢中有一處住房露出,預示著這戶人家的目的地。在畫面右側我們可以看到有條小船仿佛剛剛駛進畫面(圖4)。船上有兩位打魚的人,準備從后面穿過去。草房后面的崖壁上有一倒掛的老樹,后面是一面瀑布,瀑布上端,一條小道掛在兩塊山石之間,道上有三個腳夫,從山中走出進入畫面(圖3),棧道左側有一巨大石塊,順著山石往左,可以看到整幅畫面起始于左側小道,兩個趕路人彎著腰費力地向上趕著。由此可見,宋代山水畫一般總是包括道路、橋梁、村居、廟宇、路上行人、水中行舟等物象,滿足畫家追尋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人生理想,從而使得看畫的人能夠體會“人入畫中游”的審美感受,通過畫家營造的意境,感受畫家的心境乃至個人修養,以欣賞山水畫的藝術美代替欣賞真山真水的自然美。郭熙認為山水畫中“可游可居”相比“可行可望”更為重要,“可游、可居”的精神內涵更為豐富,體現了一種在山水中“暢神”的藝術理念,而“可行、可望”只體現了一種單純的游玩,并沒有情感的寄托。所以郭熙認為作畫必取可游可居之品。在欣賞山水畫時,“臥游”這一理論觀點,是由南北朝時期的宗炳提出,據說宗炳“好山水,愛遠游”“每游山水,往輒忘歸”?!稓v代名畫記》中記載了宗炳的一段話:“西陟荊巫,南登衡岳,因而結宇衡山,懷尚平之志。以疾換江陵、嘆曰:噫!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游,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痹谧诒磥?,即使到不了名山大川,只要把游歷過的山川畫出來,也能通過游畫而“澄懷”,修身養性。由此可見,“可游可居”這一理論要求對于山水畫的重要性了。
荊浩在其《筆法記》中提出“六要”:一為氣;二為韻;三為思;四為景;五為筆;六為墨。這是荊浩根據其繪畫經驗總結的山水畫的創作標準,其中“思者,刪拔大要,凝想形物”是對所畫對象進行研究、取舍、布局、概括、夸張、深化,同時充分發揮主觀創造力,使表達的物象更加確切,更強烈,更理想化。映射到《早春圖》中可以理解為對所表現對象的選擇和加工,“去其繁章,采其大要”。在賞析《早春圖》時,我們很難說作者所表現的是哪處具體的景物,但畫中的每處景物都很和諧,仿佛是自然中真實存在的一樣。畫中山巒是對萬千山巒的提取摘要,從無數形象中提煉其本質,正所謂“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意態”,由此可見,這是作者在遍歷自然的真山真水之后,根據自己的需要加工創作,表現作者認為的理想之境。在這一點上,郭熙也持相同的意見。郭熙認為在山水畫的創作中,要取其精華,不能照搬自然:“千里江山,不能盡奇,萬里之水,豈能盡秀……一概畫之,版圖何異”。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即使畫面再精致,也會缺乏神韻。此外,在創作中“思”和“景”的關系極為密切,“景”是“思”的先決條件,對“景”的總結和升華離不開創作者的“思”,景觀在不同節氣呈現的物態、色彩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只有搜其妙、創其真,充分發揮創作者“思”的作用,刪除其次要,求其主要,并將其改造、融合,才可以創作出一幅氣韻生動的作品,謂之“真者氣質俱勝”。

在筆墨上,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深淺,文采自然,似非因筆?!贝笠馐窃谟霉P方面,雖然有一定的要求與法度,但是也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變通,筆意不能被客觀形象所束縛;在用墨方面,要有濃有淡,有干有濕,要使物象變化自然、恰到好處、富有氣質。這些方面需通過筆墨結合方可達到。在其他方面,郭熙也提出了“近取諸書法”的用筆觀,它表明繪畫、書法的意蘊相似,是有密切聯系的。強調書法用筆的重要性,其大意也是荊浩所談的“運轉變通,如飛如動”。此外,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談過用墨的方法。他認為畫山水可“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要了解墨的不同之處以及墨在紙上產生的不同效果。在《早春圖》中郭熙先是用墨色豐富的線條勾勒山體輪廓,再用濃淡不同的墨色皴擦出山體塊面,一方面以焦墨提點輪廓,營造醒目厚實、具有“氣質”的山體,另一方面用淡墨暈染留白,讓部分山體隱入煙云霧氣之中,增添一些虛無縹緲之感,郭熙通過對山石造型、筆墨的深入理解,創造了一個靈動、富有朝氣的山水意境??v觀整幅畫面,筆墨變化十分微妙且豐富,近處的山石被分成了三部分,左側的山石墨色前面較淡,后面較重,再用較重的墨色勾勒樹木,使之區別于樹木后的山石墨色,又表現了生長關系。值得一提的是,郭熙在筆墨的運用上既有李成的影子,又有自己獨特的面貌,在對造化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創作了這幅充滿生機的作品。
對《早春圖》氣韻的看法:“氣韻”一詞在中國畫中歷來占有很高的地位。南朝的謝赫在繪畫方面第一次使用“氣韻”這個詞,在他的六法論中提到“氣韻生動”,把氣韻在繪畫中的作用提到了極高的地位,成為后世評判畫作的一個重要標準。后來五代的荊浩在六法論的基礎上總結創新,在他的畫論著作《筆法記》中提到了“六要”,同樣把“氣”和“韻”放在了六要之首。清代的唐岱在《繪事發微》中說:“畫山水貴乎氣韻。氣韻者,非云煙霧靄者,是天地間真氣也。凡物,無氣不生……然有氣則有韻,無氣則板呆矣”。近代蔡元培也提到過“以氣韻勝”。由此可見“氣韻”在中國畫中所占的地位,甚至達到了“無氣韻則物象死”的程度。關于氣韻問題,學術界曾多有探討,很多研究者都給出了不同的意見,甚至到最后不免弄成玄談,針對這一現象,童書業先生在《所謂“六法”的原義》中指出所謂“六法”,照字面上解釋,本就明了,用不著深究。但無論理論如何平淡,一經后人解釋,便越說越玄妙,幾乎令人不可理解了。童書頁先生認為所謂“氣”就是“氣勢”,“韻”便是“韻致”,沒有什么深文奧義。“氣韻”便是“體韻”“風彩”“情韻”“風趣”;而“生動”則是“遒舉”“飄然”“連綿”“巧撥”?!对绱簣D》之所以有氣韻,是因為作者創作出了一座有生命力的、氣質生動的山—山間流水是它的血液,草木樹枝是它的毛發,云氣霧靄為它的神采。作者創造了一個統一的、整體的氛圍,流動的氣貫穿整座山,預示著大山即將蘇醒,充滿生命的氣息。

以上是筆者依據《早春圖》對《筆法記》與《林泉高致》部分理論的理解和淺析。總之,《筆法記》和《林泉高致》是我國古代兩部重要的繪畫理論文章,對我國山水畫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在生活中,荊浩對大自然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畫自己周邊的事物,并仔細地研究、寫生,研究自然景物的本質特征,通過眼中之筆、手中之筆、胸中之筆,塑造藝術形象。一個“真”字,是荊浩山水畫理論的中心,貫穿于他的理論始終。郭熙的山水畫及其理論繼承隋、唐至五代發展起來的脈絡,并對宋、元及以后的山水畫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縱觀郭熙藝術人生,他在山水畫的價值論、審美觀照、師傳統與師自然、山水畫的意境、空間表現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理解和看法。《林泉高致》對后世的山水畫理論和實踐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具有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時至今日,這些繪畫理論對我們仍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王嘉軒,男,寧夏銀川人,寧夏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畫。
參考文獻
[1]葛路.中國畫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倪志云.中國畫論名篇讀本[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3]郭熙.林泉高致[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4]嚴建海.淺談荊浩《筆法記》的真、要、品[J].美術教育研究,2021(15):42-43.
[5]王嚴.春暄資日氣—讀郭熙《早春圖》[J].大眾文藝,2019(1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