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水紫陶是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tǒng)工藝品。清朝時,碗窯村的張好和潘金懷兩位工匠創(chuàng)制了刻填和無釉磨光兩道大工藝,確定了紫陶風格基礎和根脈的工藝。當時,建水紫陶主要用于制作煙斗、氣鍋、茶壺等生活器具。晚清時期,文人開始參與建水紫陶的創(chuàng)作過程,他們制作紫陶時采用了斷簡殘?zhí)妊b飾方法。紫陶經這種結合雕刻填泥、高溫燒制、無釉磨光的工序后,呈現(xiàn)了典雅秀麗、自然斑駁、渾樸古拙、別具一格的金石韻味,具有很高的文玩藝術性。自此,建水紫陶走上了文人化道路,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關鍵詞:建水紫陶;紫陶裝飾工藝;紫陶裝飾技法
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區(qū)別于其他陶器的關鍵所在,就是以陶泥為載體,采用陰刻陽填的工藝手法,將中國的書法和國畫從紙上搬到陶泥上,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書畫的藝術性,這是它作為一種文化陶存在的本質特征。
書畫裝飾的藝術性,又決定了建水紫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由于書畫者創(chuàng)作的個性差異和水平、題材的隨機性,任何一點細微的變化,都會使建水紫陶作品的裝飾畫面變得不同。加之在陶泥上作畫具有不確定性,紫陶會受不同批次制作的泥料成分、刻、填、燒制、打磨等工藝環(huán)節(jié)的影響,使紫陶成為不可復制的藝術品。
書畫是靈魂,刻填是技巧,這一筆一墨,一刻一填,技與藝在陶坯上的完美結合,使建水紫陶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所以,拋開別的工藝,單從書畫裝飾上說,用看國畫的眼光,來欣賞建水紫陶獨特的美,是令人心動和神往的。
中國詩、書、畫、印,是華夏文明的精髓,是中華兒女人文精神的載體,一筆一畫,一草一木,已經不是簡單地再現(xiàn)自然界物象外形的方式,而是作者人文情愫的寄托和表達。建水紫陶以中國傳統(tǒng)詩詞、書法、印章、繪畫為主要裝飾內容,將字畫移位到紫陶,可謂建水紫陶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這種神來之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將古老的建水陶藝點化為一種經典。以陶為紙,既保留了筆墨的氣度及物象的神形,又兼顧陶坯不同弧面和濕潤狀態(tài)下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需有扎實的懸肘運筆功底。溫正自然的書畫線條,在那深邃的紫色里,傳導出一種優(yōu)美單純的寧靜,給人以情逸神飛的空靈感受,引人進入藝術的殿堂,領略建水紫陶書畫藝術的真諦。
自古以來,碗窯樹的陶藝人都明白沒有書畫裝飾,紫陶就索然無味。早年的建水陶人,雖為制匠,審美卻甚高,不拘泥,亦不媚俗,極富文人情趣,他們以書畫入陶,花鳥蟲魚、山水高士、金文殘?zhí)攒S然陶上,文氣鐘毓。后來之人深諳此道,以書畫飾陶一以貫之,匠人在精進制陶手藝之余,知文達理、兼收并蓄。
每一件作品的制作過程都一定是煩瑣且需要耐心的,成品更是來之不易。 在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藝中,除了一些基本的制陶工藝類似其他陶類的以外,其最為獨特的工藝是——“陰刻陽填”。
建水紫陶裝飾形式為一次刻填的素色裝飾和兩次以上刻填的復色裝飾,兩種填泥的技術要求基本相同。一次刻填的素色裝飾是指裝飾方式可用白描方式表現(xiàn),輪廓能夠明顯區(qū)分,一個對象個體刻填一種單色,或同一坯體可用多種單色色塊的裝飾方式。素色裝飾只是簡單的工藝過程,其特點是簡約、素雅,容易制作,講究用筆變化與構圖寓平穩(wěn)于奇險中,畫面白描或黑白版畫效果突出。同一坯體用多種單色色塊的裝飾也稱“殘?zhí)毖b飾,是建水紫陶獨特的裝飾方式。刻工將字畫用陰陽兩種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不同顏色的彩泥填敷,不同彩泥形成的字帖畫卷正倚疊交,形成相互獨立又彼此呼應的組合圖案。“殘?zhí)眽K面的安排就像是中國漢字的單字結構,講究上下左右協(xié)調搭配和筆畫的長短交叉呼應;又像是書畫作品的謀篇布局,塊面大小、色塊搭配、色塊之間的交叉連接,字畫內容之間的關系等,都要合理安排。“殘?zhí)毖b飾分一次性裝飾和二次性裝飾。“殘?zhí)币淮涡匝b飾:先寫畫出所有的字畫塊面內容,然后分別用陰陽刻填的方式,一次性完成殘?zhí)闹谱鳌2襟E如下:(1)先畫出所有的字畫塊面墨稿,以正中一塊為主,不論周邊塊面大小、形狀如何,都要將中間一塊留出。這樣做的結果是,不畫邊線,不填底色便多出一塊塊面。所有塊面都可以自由組合成不同的殘缺或書卷效果。(2)按墨稿刻出刻模。(3)用不同的色泥分別填敷進不同的刻模中。(4)完成“殘?zhí)币淮涡匝b飾。“殘?zhí)币淮涡匝b飾部分都是將墨線留出,過細的線條會在刻填過程中受損,影響書畫的藝術效果。所以,對周邊塊面的裝飾,都是盡可能地選擇線條較粗、塊面稍大的內容。同時,所有留出的墨線和中間那一塊的底板都是陶坯本身的顏色,色調單一,表現(xiàn)力不夠豐富。“殘?zhí)倍涡匝b飾是先刻填出殘?zhí)膲K面,也就是先定型,再依次對塊面進行書畫創(chuàng)作。步驟如下:(1)畫出所有塊面的墨稿。(2)將所有墨塊刻出刻模。(3)用不同色泥填敷出不同塊面。(4)分別在不同塊面上寫畫上不同的裝飾內容。(5)按墨稿刻出字畫刻模。(6)根據(jù)不同塊面的色調和裝飾內容填敷不同色泥。(7)“殘?zhí)倍涡匝b飾完成。“殘?zhí)倍涡匝b飾不受中間預留塊面的限制,塊面數(shù)量、形狀隨意性大。畫面色彩變化豐富,但填泥面積較大,容易損壞。“殘?zhí)毖b飾強化了建水紫陶的藝術表現(xiàn)力,使得經典和現(xiàn)代的簡潔融合得渾然天成。“殘?zhí)毖b飾效果出眾,立體感、視覺沖擊力強烈,是收藏佳品,因此很多紫陶愛好者偏愛用“殘?zhí)毖b飾。
兩次以上刻填的復色裝飾是指裝飾內容的濃淡和色調變化要分層次表現(xiàn),畫面物象要通過兩次以上套色刻填才能完成的裝飾方式。復色裝飾有如套色版畫的制作手法,可以通過多次刻填套色來滿足裝飾要求。不同的是,建水紫陶的填泥可以用油畫的方式填制出色塊的濃淡變化,同時,填泥在經過后期無意識的填壓工序和不同燒成氣氛高溫焙燒,會呈現(xiàn)一些色調和圖案的奇妙變化,幻化出一種可遇不可求的藝術效果。只要熟悉泥料性能,熟練掌握填泥的工藝技能,建水紫陶的復色裝飾可以分別表現(xiàn)國畫、套色版畫、水彩、水粉、油畫等不同畫類的特殊效果。
復色裝飾內容可以相互重疊,輪廓可以相互交叉,同一表現(xiàn)對象的相互關系和色調變化可以通過多次刻填表現(xiàn)出來。復色裝飾是創(chuàng)作過程的延續(xù),工序復雜,填制的藝術含量高。其刻填程序有如套色版畫的制作方式,但在陶坯上填泥,可以將兩種以上的色泥絞合在一起,用油畫的作畫方式一次填制便可以產生多層色階,表現(xiàn)特殊的濃淡差異和非人為的肌理效果。復色裝飾與在紙上作畫的順序不同。在紙上作畫,一般是先勾描墨線,再渲染淡墨色彩襯托。在陶坯上作復色裝飾,一般采取先淡后濃,先遠景后近景,先渲染后勾線的順序進行。刻填次數(shù)和刻填順序要根據(jù)表現(xiàn)對象的造型要求和裝飾效果來確定。
復色裝飾表現(xiàn)力強,是建水紫陶近年來創(chuàng)新的裝飾手法,豐富了建水紫陶的藝術語言,提升了建水紫陶的藝術品位。復色裝飾既要求刻和填兩道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有較好的美術基礎打底,又要求制匠能夠掌握各種填泥在燒制后可能出現(xiàn)的色彩變化,刻填難度大,工序復雜,容易對坯體造成損傷。
除了書法繪畫和填刻這兩種技法之外,建水紫陶裝飾工藝中的表現(xiàn)技法還包括浮雕、鏤空、根藝等。近年來,還有很多新的裝飾手法被應用到紫陶的裝飾中,其中以浮雕的數(shù)量居多。相對于建水傳統(tǒng)刻填裝飾,浮雕這種只刻不填的裝飾手法是一種新的形式。浮雕工藝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欽州坭興陶傳統(tǒng)的陶刻技藝,二是江西景德鎮(zhèn)的雕刻手法。這兩種方法給建水紫陶帶來了新的裝飾形式。隨后大量只刻不填的作品出現(xiàn)在紫陶市場上,大家約定俗成地把它們稱為“建水紫陶浮雕作品”。
浮雕是雕刻的一種,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法,也是介于圓雕和繪畫之間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建水紫陶的常見雕刻方式分為三種:干坯浮雕、濕坯浮雕、堆雕,此外,也包括鏤空工藝和根藝(仿生)。
(一)干坯浮雕
一般的建水紫陶浮雕裝飾都是先在濕坯上裝飾后再進行雕刻,干坯浮雕是在坯子燒制好之后運用玉雕的方式于素壺上把所需裝飾內容雕刻上去,即使是黑色的坯體,被雕刻后也會呈現(xiàn)本色紅色(白陶除外)。
(二)濕坯浮雕
濕坯浮雕會把坯體拉得相對厚一些,先在濕坯上勾勒所需雕刻的輪廓,再進行雕刻,深淺不一的空間使畫面更突出,整體更有層次感。
(三)堆雕工藝
堆雕以泥料在濕坯上一點一點利用工具堆上,堆雕內容并無限制。堆雕出的圖案與整個坯體融為一體,就像是從坯體長出來的一樣,泥料用足,圖案是凸顯于坯體的,并把堆雕圖案的細節(jié),如紋理、形狀等用工具一點一點刻繪出;完成堆雕工序后,還需要入窯燒制。圖案與坯體經過高溫結合在一起,不會輕易掉落,成品立體感十足。
(四)鏤空工藝
鏤空是一種雕刻技術,可以用于在壺坯上雕刻穿透物體的花紋。鏤刻是創(chuàng)作最關鍵的階段,要求作者施刀的功力、線與面的處理以及各種造型手段的變化,都必須切實服從主題內容的需要,使意、形、刀有機地融為一體,同時靈活運用沖、畫、切、刮等刀法和浮雕、透雕等表現(xiàn)方式。因為建水紫陶壺坯極易變形,所以鏤雕不易,成品率極低。
(五)根藝(仿生)
建水紫陶根藝又稱仿生,其成品大多是模仿梅花、樹樁等形態(tài),與堆雕類似。根藝樹木逼真而立體,讓人感覺似乎整個器物本就是樹根天然形成,或是梅花就是長在這件器物上般生動,因而與堆雕區(qū)分開來。根藝加工也是在濕坯上進行,添加泥料做出樹根或根莖等,再以刀具刻出樹木的紋路,而花朵則是以彩泥點綴,呈現(xiàn)古拙自然之美。
實用與美貌兼具的建水紫陶,既蘊含書卷氣的滄桑,又帶著人間煙火氣。如果說,現(xiàn)代文明帶我們去到了星辰大海,讓我們認識了無限復雜的世界,那么陶藝則代表向內求索,是心靈的回歸。匠人用指尖觸摸泥土的溫度,拉出最有美感的坯,全情傾注于一次次雕刻、打磨,最后歸于萬家燈火中的某一處,融洽地展現(xiàn)別具一格的美。
作者簡介
趙進釗,1987年6月生,紅河州建水縣人,紅河學院繪畫專業(yè)畢業(yè),工藝美術師,建水縣紫陶協(xié)會會員,云南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會員,云南省陶瓷行業(yè)協(xié)會會員。2007年開始學習陶藝制作,先后師從于云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余麗芬,國家級工藝美術師謝恒學習紫陶繪畫,浮雕鏤空雕刻等現(xiàn)代陶藝裝飾技法,并跟隨廣西欽州工藝美術大師伏小樹學習以茶具為主的拉坯技術。制作的《禪月紫荷茶具套裝》申請了國家外觀設計專利證書號:4274089。作品曾刊登在云南省工藝美術第七屆工美杯精品獲獎作品集,第52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會刊。其作品多次榮獲省級國家級獎項。2019年作品《葫蘆》被香港東方藝術博物館分館——仁天藝術館作為一級藏品收藏,2019年11月《荷花壺》被金華市博物館收藏。2010年作品《鏤空浮雕雙層壺》入選建水縣孔子文化節(jié)“向逢春杯”精品展。2011年作品《殘壁牡丹瓶》獲云南省第二屆現(xiàn)代陶藝作品展優(yōu)秀獎。2012年8月作品《荷花殘?zhí)鍓亍帆@云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銅獎。
參考文獻
[1]王品.書畫藝術在建水紫陶裝飾工藝中的應用探析[J].神州,2021(11):43-44.
[2]毛自斐.云南建水紫陶“殘?zhí)毖b飾藝術發(fā)微[C].北京:2019年南國博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2019:53-54,122.
[3]聶磊明,梁爽.建水紫陶裝飾工藝的藝術特點[J].紅河學院學報,2015(1):19-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