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俊田
摘要:五銖錢是西漢時期鑄造發行的主要貨幣,其使用時間之久、范圍之廣在中國貨幣史上獨樹一幟,是中國古代歷史進程中社會經濟改革的一大亮點。五銖錢在貨幣史上的地位確立過程一波三折。漢武帝時期,即有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等流通于世。漢武帝時期,經過官府的不斷改進,我國相繼推行了三輪貨幣改革,最終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混亂發行的貨幣經濟秩序逐漸得到恢復,不僅促進了當時的經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漢武大帝”的大一統功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總之,五銖錢在西漢時期的不同時間段內不斷得到完善,最終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貨幣制度,該錢幣及背后的制度設計方法和思想對今人依然有深厚的學習研究價值。有鑒于此,筆者將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五銖錢出土文物為切入點,對西漢各時期所鑄行的五銖錢及其特點逐一進行分析闡述,并針對西漢五銖錢制度的背景和意義等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關鍵詞:五銖錢;西漢;貨幣制度;古代經濟

(一)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五銖錢
滿城一號漢墓是西漢時期中山靖王劉勝之墓,該墓出土了大量五銖錢,對西漢時期貨幣研究有豐富的參考價值①。專家研究考證后發現出土的五銖錢包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等西漢多個時期官方或民間鑄行的貨幣。他們將此次出土的五銖錢分為三個類型②。其中,I類錢幣鑄造年代較早,是漢武帝初期鑄行的郡國五銖錢(圖1)。當時,漢武帝把鑄幣權下放到各個分封的郡國,并由各個郡國的王侯自行開設錢監鑄錢,但必須按規定的呈樣鑄造。所以最初的五銖錢被稱作“郡國五銖”,依據年號也稱“元狩五銖”。各郡國鑄造的五銖錢因工藝水準、材料、工匠水平不同等差異存在巨大差別,加上擁有獨立的鑄幣權,很多郡國的錢監為了自身利益而偷工減料,因此,郡國五銖品質差異較大,品質好的錢幣外形精美規整,品質差的錢幣形同民間自行仿制的私鑄錢。在漢武帝下令進行第二次鑄幣改革后,中央收回了部分郡國的鑄幣權,并由分量十足,堪稱五銖錢之典范。這便是該墓出土的II類錢幣——“赤仄五銖”。它的鑄行還有一個深遠的目的——兌換當時粗制濫造的郡國五銖以統一鑄幣,并規定兌換的比例是一比五。該錢幣的一大顯著特點是其含銅量在所有出土錢幣中是最多的,固有“赤”之稱。然而目前已有的研究對此品種的具體樣式或標準器判定尚存爭議,仍無確定的標準樣式。此外,III類錢幣是三官五銖錢③(圖2)。該類錢幣是漢武帝統治時期鑄行的最后一輪貨幣,鑄造工藝更加精整,仍繼承了“赤仄五銖”穿上、下可見“星”“杠”等標記。
(二)陜西省出土的五銖錢
1986年10月,陜西省出土了三枚鐵質五銖錢幣④。在出土時,該三枚古錢與其他三十余枚銅質五銖錢是混穿在一起的。穿錢用的麻繩已經腐爛,鐵質五銖錢和銅質五銖錢是黏合在一起的。根據專家的考證,除了三枚鐵質五銖錢外,銅質五銖錢的版式是相同的,鑄造工藝精良。其中,錢幣上印刻的“五”字呈交叉彎曲狀,“銖”字左邊的金字旁呈大三角形,四點則呈細小狀,“株”字的兩頭采用圓折筆畫,中間則用直筆,背部有輪廓,外廓較寬,但是內外廓則較為平整(圖3)。根據上述信息,專家判斷此次出土的銅質五銖錢應為漢宣帝時期鑄造發行的。三枚鐵質五銖錢與銅質五銖錢在版式上有著明顯的不同,“五”字的筆畫交叉處采用直筆筆法,整體外觀呈對角三角形,“株”字左邊的金字旁呈較大的三角形,右邊“朱”字的排列顯得緊密擁擠,字體較粗。錢幣內無外廓,背面平整,但是側面為弧形,這與西漢初期發行的半兩錢有著較大的相似性。鐵錢的最大厚度為2.5 mm左右,厚度比銅錢大,即便在嚴重的氧化后,重量依然可達3.5 g左右。銅錢的腐蝕程度較輕,厚度更加均勻,約為1.8 mm,重量為2.8 g。由此可以推斷,在當時,鐵質五銖錢要比銅質五銖錢重得多。經專家推斷,鐵質五銖錢的鑄造發行年代應當在西漢初期。
(三)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五銖錢
2011年3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附近發現了一個規模較大的墓地,經過考古工作人員的考證,該墓地是西漢時期海昏侯劉賀的墓地,此墓出土的文物可用“富可敵國”來形容。出土的貨幣主要包括五銖錢10余噸,約200萬枚;黃金器478枚,總重量115 kg,再加之其他器物,可見劉賀的財產是非常豐厚的⑤。其中,出土的五銖錢在年代上基本涵蓋了西漢初期各個統治時期,“元狩五銖”“元鼎五銖”“元鳳五銖”“本始五銖”等不同統治時期發行的五銖錢,應有盡有。根據專家的分析考證,海昏侯劉賀墓出土五銖錢的來源,并非宣帝所贈,而是劉賀被封為海昏侯后,從昌邑搬運到海昏來的“家錢”。墓中出土的封泥匣上,有“昌邑令印”的印文和“海昏侯家錢五千”的銘文。這些家錢,其來源有劉賀父親昌邑王劉髆遺留的家產,劉賀在王、侯、帝任時積累的饋贈、封賞所得及收入等(圖4)。
(一)漢武帝時期的“五銖錢”
元狩五年至后元二年,漢武帝在這期間共鑄造發行了31年的五銖錢。自此五銖錢作為中央政府官方發行的貨幣,正式走上了中國貨幣史的舞臺,其相關幣制也被各封建王朝所沿用。漢昭帝時,在鑄錢的模范上就已經留有鑄錢相關的銘文,且母版樣式相對單調。因而從漢昭帝開始,五銖錢的年代辨識就相對簡單容易,以“五銖”二字的結構,并參考已有科學依據的錢范紀年銘文就能大致判斷錢幣的鑄造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