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婺源三雕是優秀的傳統藝術,是民間文化的精華,它擁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婺源三雕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嚴峻的問題,極度需要社會的關注與保護,了解婺源三雕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制定妥善的傳承與保護的策略已經刻不容緩。
關鍵詞:婺源三雕;現狀;問題;保護策略
婺源三雕是江西婺源的一種傳統民間雕刻藝術,一般作為徽派建筑的裝飾構件,由木雕、磚雕、石雕所組成。婺源三雕作為民間經典工藝,它具有裝飾豐富、雕工精巧、層次分明的藝術特征。
婺源三雕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據《婺源縣志》,婺源在唐開元置縣時,在縣衙門口兩側就雕刻有造型與紋飾相對簡單、畫面粗糙的石雕作品,這可能是有記載以來最早的婺源雕刻作品,可惜沒有保存下來。這一時期的石雕整體簡潔、粗糙,沒有形成統一的風格,也沒有形成規模,還不能代表婺源三雕的整體面貌,只能算是婺源三雕的雛形。經過宋元的發展,婺源三雕在明清時期發展到了鼎盛期。明清以來,受商業文化的發展,徽州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涌現了一批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徽州商人,這一群體的商業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不僅對當時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還對徽州地區的文化藝術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婺源作為古徽州下轄區域,在明清時期也涌現了大批商人。婺源商人的成功為婺源三雕的繁榮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這些商人群體在家鄉大興土木,建造了大量的宅第、宗祠、院落等建筑,受封建等級制度和商人群體自身地位低下的局限,他們的住宅在規模、形制等方面自然不能與封建官員相比,但是在住宅裝飾的華麗、精巧、細膩程度等方面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為了體現自己的富有,也為了光宗耀祖,選擇對建筑細部反復雕飾,通過三雕裝飾對住宅的大門、廳堂、窗戶、房間以及雀替、斗拱、柱子、柱底等進行極其華麗、精巧的雕刻裝飾。因此可以歸納為,明清時期受婺源商人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婺源三雕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使婺源三雕技藝的發展達到了鼎盛。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社會的巨變,傳統鄉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環境雖然受戰亂的影響較小,但社會的巨變、文化的改變,以及外來文化、思想、觀念的影響,傳統的手工藝發展必然受到沖擊。婺源三雕這一依附于傳統建筑和家具的工藝受到巨大的沖擊而逐漸衰亡,但至少明清時期的三雕作品很多得以保留下來。但在20世紀60年代,受政治影響,婺源大量明清建筑和雕刻被破壞殆盡。在這一時期,眾多傳統建筑、牌坊被焚燒、推倒,大量精美的木雕、磚雕作品被搗毀,只有極少數古建筑得以幸免,這是婺源三雕的災難時期。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開始重新重視傳統的文化藝術,在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全國各地的傳統文化藝術得以復興,婺源傳統建筑和三雕在婺源縣政府的組織和支持下,歷經四個多月,包括婺源全縣境內的上千個文物點以及婺源古建筑及建筑上的三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繕和保護,尤其是一些重點文物得到了全方位的修復。1987年,被稱為“婺源三雕藝術大全”的俞氏宗祠被江西省政府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婺源三雕藝術重新得到社會的重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國家和社會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情高漲,尤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為新時代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熱的高漲使得大量傳統建筑得到修繕。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婺源地方政府開始大力發展旅游,修復了一批徽派古建筑。大量以前被毀壞的古建筑得到修繕和保護,逐漸消亡的三雕在社會需求增加和政府支持的環境下得以復蘇,經過二十來年的發展,婺源三雕在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工藝傳承逐漸恢復,逐漸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三雕人才。2004年,婺源縣成立了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協會吸引了一批專門從事雕刻工藝的民間藝人加入成為會員,這為婺源三雕的系統化發展提供了保障。這一時期,婺源縣成立了婺源木雕工藝廠,并被納入事業單位,保障了婺源三雕的良性發展。目前,經過快速發展,婺源縣大大小小從事各種雕刻的企業有近百家,從業人員達到了近4 000人,這些從業人員大多從事旅游工藝品相關的制作,如裝飾性的根雕、木雕、竹雕等,這些作品具有裝飾性強、藝術性弱、商品性特征強等特征。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婺源政府對當地旅游資源進行了統一規劃建設,大量明清古建筑需要修繕,在修復這些古建筑的過程中需要專業的三雕人員對建筑中的雕刻構建進行修復,甚至還需要重新創作,使這些建筑中的明珠能夠重新綻放耀眼的光芒。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以來,隨著國家“文化自信”戰略的提出,國家和整個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投入了大量關注,國家不僅出臺了相關保護和開發政策,更重要的是文化界、政府、高校、企業等相互協作,通過文化遺產進入高校以促進傳播與保護,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省級、市級等傳承人政策以促進傳承與保護,通過政策與資金的投入以擴大規模、擴大產量、創新產業等,使得婺源三雕的工藝傳承效率更高,也使“子承父業”“師傅傳徒弟”這種一脈相承的傳承方式得以改變,工藝的發展與傳承具有更強的活力。

目前,雖然婺源三雕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呈現一種積極的發展態勢,但仍然存在很多明顯的問題,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傳承與保護的問題,二是產業與創新的問題。筆者通過對婺源三雕界的藝人和一些三雕企業的調研了解到,自城鎮化以來,婺源三雕的傳承與保護遇到了非常大的危機,曾經嚴重缺乏繼承人,雖然之后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社會各界也作了許多努力,傳承人的培養變得較多元化,但仍然存在較明顯的傳承與保護問題。婺源三雕目前最主要的傳承方式仍然是傳統的師徒傳承方式。婺源三雕現在有國家級、省級、市級不同級別的傳承人,這些傳承人在政府相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吸納了一些學徒,這些學徒要通過傳統的拜師儀式才能成為正式的學徒,學徒基本上都是吃住在師傅家里或工作作坊。這些學徒一般要在師傅那學習三年左右的時間,在學習基本的雕刻技藝之余,還會幫助師傅完成一些訂單。如果技藝成熟,甚至還能獨立完成訂單。這些學習三雕技藝的學徒來源單一,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三雕各級傳承人的親戚朋友或同村人,這類學徒絕大多數與傳承人關系密切,有很強的家族式傳承性質;二是周邊鄉鎮的青年人??傮w來說,婺源三雕在傳承與保護上最大的問題還是后繼傳承人的培養問題。導致傳承人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由于石雕與磚雕本身的工藝特點,其工作環境往往塵土飛揚,不利于自身健康。第二,工作內容比較枯燥,學徒要常年耐得住單調乏味,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這導致招收學徒較難,即使招收到了學徒,能夠堅持下來的也極少。正是這些原因導致婺源三雕的傳承發展受到了很大影響。此外,婺源三雕的產業化與創新也是其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婺源三雕之所以發展受限,除了后繼乏人外,還與規模小、沒有形成一定規模有關。在婺源本地,有一些三雕傳承人自發建立的小型、微型三雕企業。雖說是企業,本質還是工作作坊,還有極個別在政府和社會組織支持下形成的三雕研究所等機構。無論是作坊式的企業,還是研究所類的機構組織,都沒有形成產業與規模。這些作坊雖然大多都由省、市級三雕傳承人或者工藝美術大師主持,他們的作品整體水平也較高,但他們的個人作品主要用于參加官方組織與主辦的展覽,旨在提高自身的社會知名度,沒有形成成熟的產業鏈,這必然影響婺源三雕的后續發展。除此之外,師徒式的傳承還存在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培養的傳承人普遍存在知識結構狹窄、文化層次不高、難把握時代審美要求、創新性低等問題。這必然影響婺源三雕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創新性問題,對于婺源三雕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傳統的作坊式師徒傳承方式其本質是一種以技術傳承為主要內容的傳承方式,主要以教授三雕技術為主,而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卻少有涉及,或根本沒有能力教授,這從根本上限制了三雕工藝的創新與發展。
婺源三雕作為婺源優秀民間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代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體現,同時也凸顯了古代人的精湛技藝和聰明才智,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所以必須得到全社會的重視與保護。對婺源三雕的保護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婺源傳統建筑與建筑上的三雕作品進行保護、修繕;二是對婺源三雕工藝進行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保護與修繕傳統建筑及建筑上的三雕作品就是對古代文物的保護,對傳統文化精華的保護,對三雕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則是對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與保護。

對婺源傳統建筑與建筑上的三雕作品進行保護、修繕,一方面需要政府將其納入文物保護范疇,由國家和法律對其進行保護,另一方面則需要社會宣傳、關注,使其得到整個社會的熱愛,讓人們了解它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才能讓全社會都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來。對婺源三雕工藝進行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需要國家與政府、社會與組織等各方面進行合作、努力,只有培養一批三雕藝術的傳承者與保護者,形成系統、持續的傳承機制,以喚起社會對婺源三雕藝術的關注與熱愛,這樣才能使其得到持續的保護。傳統的師徒傳承方式對婺源三雕的保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社會應該探索新的傳承方式,可以與現代教育方式相結合,通過學校教育的方式,把傳統工藝引入課堂中,指定系統的教學方式,再通過產教融合,把傳承人請到高校中,培育優秀人才,由企業與學校合作,形成一套系統、完善的教育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持續地、創新性地傳承、保護、發展婺源三雕工藝,形成活態的傳承方式。

基金項目
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課題“婺源‘三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生產性保護研究”(項目編號:YS21227);2.江西省教育廳科技課題青年項目“基于虛擬現實技術在婺源三雕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項目編號:GJJ216109)。
作者簡介
范雄峰,女,漢族,江西豐城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美術學。
參考文獻
[1]王振忠.活著的記憶—婺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錄2[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2]陳志華,李秋香.中華遺產鄉土建筑·婺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陳道龍,王飛凱.淺析婺源古建筑“三雕”興盛的原因[J].美術大觀,2007(5):59.
[4]周永民,張翎.婆源傳統木雕圖案藝術的美學特征[J].民族藝術,2010(2):91-93.
[5]國家文物局法制處.國際保護文化遺產法律文件選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6]張金敏.徽州古建筑雕刻構建亟待保護[J].民間文化論壇,2004(5):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