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君
類比和遷移是人們解釋世界的方法,同樣,也是解釋歷史的重要方法。人們認識歷史和世界都是從已知出發,然后遷移到未知的世界,并形成了對新世界的看法。本文試將文藝復興與中國戰國時代進行類比,遷移解釋出屬于文藝復興的歷史真相及其價值。
一、課程意義:課程改革實踐中的類比遷移性解釋的依據
類比是同質性事物之間的比較,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類比遷移,即在同質性概念或事物之間發生的正遷移性行為。人類的思維、情緒、認知都可發生遷移。孔子的《論語·述而》中講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明確的提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舉一反三。朱熹在補充四書之一《大學》中提出融會貫通的學習方法,他講到“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1]
歷史學是解釋的科學,類比性解釋是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初中歷史教材采用的是按照時間順序將中國史與世界史分冊編寫,突出歷史時序性的同時也淡化了同一主題內容之間的聯系,不利于學習者構建完整、清晰、全面的歷史知識結構。而歷史遷移和類比可以將同一主題的內容相聯系,將類似事件、概念、現象等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構建更完整的歷史知識網絡,有利于學生理解同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滲透。
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對比不同的史料進行歷史解釋,使用類比遷移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能夠對理解歷史抽象概念有著很好的幫助效果,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發展的前因后果、內在邏輯進而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一是有利于唯物史觀素養的培養。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與方法論。通過對歷史的比較分析、綜合概括有助于探索歷史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使學生形成關于歷史事物的更科學、全面的認識。二是有利于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與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與思維方式。通過歷史的橫縱向比較將歷史的發展置于特定的時空框架之下進行解釋。三是有利于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四是有利于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歷史解釋是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
遷移和類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水平,有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個人素養,完善個性品質。有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確掌握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以新舊知識連接產生正面類比遷移,是落實歷史解釋的高效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歷史知識結構。用已經學到的歷史解釋類比遷移新的歷史解釋,幫助歷史老師從思想動手能力上面解放學生,幫助學生深入研究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科內部聯系,完善歷史結構,讓學生培養良好的知識遷移類比能力,從而培養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在歷史實踐中,類比遷移也被改革家廣泛運用。康有為將日、俄、德的改革歷史類比中國的晚清改良,將中國歷史的觀點和尺度應用于研究歐洲、德國等的歷史并發展成為中國的鏡子,借此呼喚國人效仿西方,進行改良,建立近代君主立憲的制度。康有為認為,中國完全可以從他們的歷史中學習到如何過渡到君主立憲制的經驗。列寧的革命預見也是運用類比法的結果。他在研究了歷史類比的一般性之后,列寧預言,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進程在俄國開啟之后將逐漸擴展到全世界。十月革命的勝利證明了列寧預見的科學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的誕生,也應驗了列寧的遠見卓識。
二、實踐舉隅:以“文藝復興”理解類比遷移性歷史解釋
我們把歐洲的文藝復興類比于中國的戰國時代,可以發現一些歷史的真相及其價值。受地理決定論的史觀影響,一般認為,位于東西方之間的意大利擁有一條優越的海岸線,因為長期從事地中海經營貿易,在溝通東西方中處于有利地位,因此很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又因比鄰東羅馬,可以吸收拜占庭帝國留下的古希臘民主和羅馬法治精神的寶貴遺產。在學生的已知經驗中,普遍認為文藝復興時代是歌舞升平的,而事實上,直到十九世紀后半期,統一的意大利共和國還沒有形成,金戈鐵馬、諸侯混戰才是真相。千百年來,意大利半島如同華夏春秋戰國,城邦林立,城邦之間與內部充滿黨爭、掠奪、陰謀,像蘇秦、張儀這樣的縱橫家在各諸侯國之間游走,看得見的硝煙與看不見的鏖戰并駕齊驅。15世紀前后,每個意大利城市國家都有一位暫時雄起的專制君主[2]也就不足為奇了。
文藝復興以璀璨的藝術成就掩蓋了三百年間的種種罪惡。比如諸子百家思想讓人們忽略了戰國時期的殺伐征戰,魏晉留下了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畫作,成功掩飾了魏晉時期的門閥惡斗。藝術發展再繁榮,也是因為背后的先進的物質文明在支撐。諸子百家的思想源于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蓬勃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同樣的是,16世紀前,意大利的城邦的經濟之繁榮與社會生活的奢華時尚,遠遠領先于同時期歐洲國家。城邦君主幾乎都熱衷于教育、詩歌、藝術,爭先恐后地聘請各地藝術家。眾多十四行詩和大壁畫其實都以城邦間爭戰的刀光劍影作為背景。彼得拉克、但丁、薄伽丘、喬特、馬薩喬、安吉利科、弗朗切斯卡、曼塔納……他們生活在13世紀到15世紀,皆為城邦君主的貴賓——也就像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背景下的食客。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動蕩,各國君主急需謀士,士階層從此興起,諸子百家思想解放——文藝復興亦然。因為城邦間爭戰的需要,君主們不斷追求兵強馬壯,更追求國富民強。在崇尚智慧知識技能的氛圍中,許多學者不再使用古老的知識來支持基督教會的神學。而是向往希臘羅馬在創造這些知識時的世界樣貌,并在教會系統之外進行創新。諸子百家的思想沒有明確反對分封制甚至恢復周禮,可事實上卻在配合著諸侯國爭霸并推動著分封制的瓦解。儒家主張“仁”和民本思想,文藝復興主張人文主義,開創人文學術研究傳統,在教育方面“以培養人才為本”,樹立文明規范。文藝復興學者沒有直接攻擊基督教,他們的作品都以宗教生活為主,繼續保有對宗教的虔誠。但他們的底層邏輯已經改變——“宗教是一個基本的存在,大體上說是好事或者說是必要的存在,但世界上值得關注的東西更多。宗教不應該把生活和思想的一切都鉗制起來,這是教會的一貫宗旨。一旦這樣的鉗制被打破,歐洲的思維反而比過去更加大膽和開放,更加天馬行空。”[3]
百家爭鳴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文藝復興為新興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文藝復興的結果是,人們帶著對宗教的信仰和對城邦君主的效忠產生了屬于自己的思想,反傳統的思想,而這些思想表面披著古希臘羅馬文化與天主教信仰的外衣,其人文精神實質卻是確切地受到城邦君主們的接受并越走越遠。歐洲思想家們本身也對文藝復興帶來的沖擊感到震驚,而這種沖擊并不是終局。它只是歐洲從神性走向理性,從古代走向近代的一個開始。
【注釋】
[1][南宋]朱熹撰,張戎澤整理:《四書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第140頁。
[2]如米蘭的維斯孔蒂家族、維羅納的斯卡利杰爾家族、曼托瓦的貢扎加家族、費拉拉的埃斯特家族,當然還有著名的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
[3][澳大利亞]約翰·赫斯特著,席玉蘋譯:《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