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小地方引進院士絕不是偶然,背后反映的是對人才的高度重視。
1月16日,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南充市嘉陵區雙桂鎮三龍場村,放眼望去,一排排的桑樹漫山遍野。繼續走,一座看似普通的建筑出現在眼前。走進大門,“向仲懷院士工作站科研基地”“南充創新桑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十余塊招牌凸顯不凡。
“這里可是我們嘉陵區的‘寶地。”三龍場村黨支部書記羅林彬介紹,正是靠著這個“寶地”,三龍場村實現了脫貧致富。
2021年以來,嘉陵區在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過程中,創新推進“嘉菁”英才集聚計劃,立足本地主導產業,以政策先行、產研先行、平臺先行、協同先行、服務先行為抓手做好引才聚才、服務保障等工作,實現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勁的人才動能。
產業沒落怎么辦
嘉山嘉水出嘉桑。
千百年來,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嘉陵人家家栽桑、戶戶養蠶,蠶繭收入曾是當地農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在嘉陵區發展蠶桑的黃金時期,村民們在田邊、地邊、溪河邊、道路邊都自發建起小桑園,靠著種桑養蠶增收致富。
但隨著國際市場蠶繭回收價格的連年走低,曾經輝煌的蠶桑產業開始走下坡路。“種桑樹、養蠶、收蠶繭,辛辛苦苦一整年,回收蠶繭的價格竟然都不夠這一年付出的成本!”眼看著村民挖桑毀樹,陸陸續續外出打工,羅林彬焦急又無奈。
栽一棵桑、養一條蠶、織一根絲的傳統蠶桑產業不適宜現代發展了!
“蠶桑產業要怎么發展?”“蠶桑資源能不能衍生新的產業?”帶著這些問題,嘉陵區委遍尋方案,最終決定發展茶桑產業。
“茶桑其實就是我們傳統觀念里的桑樹,但是茶桑的葉子不是用來喂蠶,而是用來泡水喝。”嘉陵區人才辦主任蒲鵬介紹。2016年左右,四川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聯合四川尚好茶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尚好茶業”)開始探索最適宜作為桑茶的品種,但由于經驗不足,開局并不順利。
關鍵時刻,嘉陵區人才辦多方對接并聯系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學教授向仲懷。向院士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要把桑茶基地建起來,否則很難保證桑茶品質穩定。”
打造產才融合新引擎
“僅僅10天就確定了基地的地址。”蒲鵬介紹,圍繞桑茶基地的建設要求,人才工作處第一時間就組織召開多部門聯合會議,由嘉陵區鄉村振興局牽頭負責項目選址,最終確定基地落址雙桂鎮。
為了讓向仲懷院士進一步為桑茶產業出謀劃策,嘉陵區誠意滿滿:配套2100平方米科研用房、350萬元建站包干資金、遴選6名農業領域高級職稱專家人才擔任科研助理……2018年5月,嘉陵區與向仲懷院士簽訂協議,建立院士工作站。
“小地方引進院士絕不是偶然,背后反映的是嘉陵區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蒲鵬介紹,從“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向各領域高層次人才拋出“橄欖枝”,到創造機會、建立工作站,再到選聘人才服務專員開展全面服務,嘉陵區的人才政策不斷迭代升級。
引進一個,帶動一片。在向仲懷院士工作站的影響帶動下,大批桑茶產業的科研機構落地嘉陵區,專家們協作發力,從1000多種桑茶苗中選育出了最適合的桑茶苗。2020年,嘉陵區建成全國最大的桑茶基地,為桑茶產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僅依靠‘替抗飼料就接到了大量訂單。”據尚好茶業副總經理趙慶華介紹,為適應“高密度養殖使用的飼料不能添加抗生素”的最新規定,專家團隊歷經三年研發出了“替抗”飼料,產品一上市就大受歡迎。
人才的集聚,帶來技術的突破,引發產業的“蝶變”升級。將桑樹應用盡用制成飼料粉后實現機械化養蠶;利用廢棄桑枝發展菌菇產業……將桑茶資源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嘉陵區不斷拓展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科技含量,收獲源源不斷的經濟效益。在人才的助力下,嘉陵區成功創建中國桑茶之鄉、國家桑茶生產標準化示范區。
院士“才富”變發展“財富”
“桑豆套種要注意距離喲!”三龍場村村民盧宗宏一邊介紹,一邊示范。
從原來的省級貧困戶,到現在每年實現30多萬元的收入,盧宗宏說:“這都要感謝劉剛等專家的幫助。”
盧宗宏口中的劉剛是院士工作站的專家之一。院士工作站建立后,會定期安排專家來桑茶基地指導。一方細致教,一方認真學,盧宗宏很快成長為桑茶產業園的管理人員。
每月開展一次講座、分批選派75名本土人才跟班學習、3名院士團隊成員蹲點指導、推薦35名本土人才參與院士團隊領銜的12個科研項目……依托院士工作站專家團隊的人才資源優勢,嘉陵區桑茶產業的人才梯次隊伍不斷集聚起來。
“產業的發展,最大受益者是村民!”羅林彬介紹道,自從建起了桑茶產業園,三龍場村通過入股分紅、入園務工、土地流轉等方式帶動村民增收,“目前我們村已有7家專業合作社、5個家庭農場等14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21年,依靠桑茶,三龍場村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院士“才富”變成了地方發展的“財富”,三龍場村只是一個縮影。在人才的帶動下,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嘉陵區西河流域桑茶基地擴建8.5萬畝,培育桑茶大戶56戶,惠及群眾3萬余人,實現人均年增收1.7萬元。(責編/黃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