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英



馬克·布洛赫認為歷史學有兩個核心現象:時段與歷程。前者指具體的時間;后者指人類生活的個體和集體的形態。[1]在實際教學中,經常遇見面對眾多歷史時間、歷史事件而深感無力的學生。教學實踐表明,借助變式年代尺能有效突破這一困境。
一、整合優化“資源”,豐富年代尺的內容
1.依托課程標準,突破年代尺跨度
依標施教是歷史課程的原則,通過對課標的整合,讓年代尺突破一課一尺,爭取一標一尺或多標一尺拓展跨度。
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先秦史部分內容要求,制成年代尺1:
●通過了解甲骨文、青銅銘文、其他文獻記載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2]
(1)先尺后符,循序漸進
教師可前期做好年代尺刻度標注,如年代尺1“灰色字體”等距表明時間刻度。然后由學生閱讀教材,在相應的地方標注具體時間和相應朝代。通過年代尺的繪制,學生能基本梳理好朝代更迭,同時還能目測每個朝代的大概跨度。
(2)尺符合體,趣味形象
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夏朝的時間點上以“”圖示,讓學生明白夏朝開啟了中國的文明時代。一方面加強學生對公元前2070年這一時間的記憶;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對文明時代有生動形象的理解。學生對西周和東周的歷史分區容易混淆,在年代尺的基礎上,用簡單的“”將東周與西周區分開來,學生觀察年代尺便一目了然。
2.整合史地資源,鐫刻年代尺深度
古往今來,史地資源如影隨形,學史必知地。整合史地資源,鐫刻年代尺深度。
對于同一歷史時期的時空變換,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在學習羅馬帝國的興衰時,學生就出現了時空錯亂的現象。筆者采用尺圖結合的“變式年代尺”(年代尺2)。
(1)左圖右史,架構時空
從整體上看,年代尺中沒有箭頭和刻度,卻已將箭頭和刻度融入其中,不僅將時間、事件串聯起來,而且將空間也有機結合,從而架構了歷史的三維空間,讓歷史更加立體和鮮活。
(2)巧用顏色,體現“漸進”
為了讓學生更加一目了然的發現這種“漸進式”發展,筆者采用不同的顏色標注歷史時間和歷史事件,而且從顏色的選擇上基本采用同一色系,讓時序更加有層次、有梯度,可以避免學生記憶的混淆,使辨認有章可循。
3.融合歷史要素,實現年代尺厚度
歷史要素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有前因有后果,各種要素整合成一段完整的歷史。而變式年代尺可以融合各個歷史要素,讓內容更有厚度。如夏商周部分,筆者在學生繪制的基本年代尺基礎上做了變式(年代尺3)。
(1)上尺下表,尺表呼應
在尺符結合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步變式——尺表結合,將表格相對工整的排列在朝代下面,將該朝代的相關歷史元素列在表中,上尺下表,尺表呼應。
(2)尺表結合,視角多元
夏商周時間跨度大,涉及的人、事較多,且年代久遠,學生知之甚少,因此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把年代尺和表格結合起來,更方便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元視角理清人物關系。
二、指向核心素養,拓展年代尺的立意
課標指出:“歷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注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3]在歷史教學中,以指向核心素養的變式年代尺為抓手,可以拓展年代尺的立意,對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重要意義。
1.宏觀構建歷史,樹立唯物史觀
繪制變式年代尺就是把歷史時序和歷史事件相結合,按時序編排、整合、歸納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把零散的、相關的歷史知識串聯起來,以宏觀的視角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樹立唯物史觀。如為了讓學生對夏商周的歷史分期有整體認識,變式年代尺3宏觀建構了夏商周時期的歷史發展進程,年代尺下方的表格體現了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發展,便于學生以宏觀的視角來把握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規律,從而能夠正確認識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
2.整合圖尺資源,養成時空觀念
四川省歷史特級教師郭子其指出:歷史時間常常是與歷史空間交織在一起,形成時空因素,利用特別的時間和特定的空間可以認識特定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歷史意義。時間和空間是認識歷史的兩只眼睛。[4]將年代尺與歷史地圖整合,以空間為依托,可以聚焦某一現象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的發展軌跡,方便整理相對復雜的歷史現象,幫助學生養成時空觀念。如變式年代尺2以古代羅馬版圖的變化為基礎,用不同顏色將年代尺的信息標注,再現古代羅馬的輝煌與衰落,圖文并茂、時空分明、立體感強。
3.解析尺中漸變,學會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將歷史各個有效要素整合成變式年代尺,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能從年代尺中獲取信息,有所感受,有所啟發,有所收獲,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如變式年代尺2包含了古羅馬歷史發展進程中很多重大的歷史時間、人物和事件,通過顏色的漸變,清晰可見羅馬版圖的變化,學生通過對年代尺的解讀,學會史料實證的方法,從而形成對古羅馬歷史的一個清晰認識。
4.尋找尺中律動,內化歷史解釋
歷史有很多的偶然和必然。繪制變式年代尺,可以使繁雜、無章的知識變得條理清晰明了,從而幫助學生總結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初步學會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如每個朝代的更迭都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而夏商周三代的興亡,有不同,也有相同,從統治者角度而言,既有明君興國,又有庸君亡國。通過變式年代尺3可以引導學生落實和鞏固夏商周三代的主要歷史要點,總結三代文明的區別,發現朝代更迭的共同因素,從而內化歷史解釋素養。
5.呈現多元比較,感悟家國情懷
學習歷史要有綜合觀和全局觀,變式年代尺可以成為兩個不同主體的共性比較器,也可以作為同一主體不同時間的比較器,可以讓學生在古今中外的多元比較中,感悟家國情懷。如學習九年級第二單元《古代歐洲文明》時,免不了要結合本國歷史進行理性對比。通過變式年代尺4,學生會發現:在西方古希臘羅馬文明誕生發展的同一時期,中國經歷了分裂到統一的過程,開創了諸多先進的制度和文化。在中西歷史的對比中,學生會收獲滿滿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三、理論結合實踐,開發年代尺的功能
1.保證時序功能,讓時序“易記化”
歷史年代尺是為了方便歷史學習者掌握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以歷史年代為線索記錄歷史事件的一種工具,時序性是其基本特征。因此,無論繪制何種年代尺,必須保證其清晰的時序功能,但是從形式上可以通過創新,讓時序的呈現更生動而易記。
2.開發時空功能,讓變式“多維化”
初中歷史課堂向來倡導在依標施教的前提下,鼓勵多途徑、多角度開發課程資源,這就為課堂的組織和年代尺的繪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年代尺5將年代尺和經緯網交融,呈現了早期文明區域誕生的時空異同。
3.擁有整理功能,讓要素“體系化”
歷史的要素非常多,往往我們會指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而通過變式年代尺的研究,讓其具備整理歷史要素的功能,使其成為以年代尺為載體的思維導圖。
如年代尺4將數軸、曲線與年代尺結合。數軸的縱軸線表示“古羅馬興衰史”和“古希臘興衰史”,雙箭頭表示南北都為正向發展,橫軸線表示時間的更迭和重要歷史事件,曲線代表羅馬歷史的興衰。從曲線的變化中,學生對于“興”和“衰”有了非常直觀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樹立唯物史觀。而通過年代尺的分析和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縱坐標下增加的橫坐標清晰地呈現出同一歷史時期中外文明的歷史沿襲,幫助學生架構一張更加廣闊的歷史時空,培養學生的全球觀和大局觀。這不僅極大減輕學生史實記憶的困難,也充分體現了學科的綜合性特點。
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變式年代尺,用一把尺子串起歷史,連接時空,使學生增強了歷史的時序觀,減少了原來因為學習困頓帶來的困擾,漸漸對歷史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增加了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提高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教師化繁為簡,把握課堂節奏,明確課堂思路,使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更加生動和高效。而如何進一步系統地開發運用,還有待深入研究。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讓學生更加自如地馳騁在學習歷史的康莊大道上。
【注釋】
[1][法]馬克·布洛赫著,黃艷紅譯,《歷史學家的技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5頁。
[2][3]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12、4頁。
[4] 郭子其:《培養學生歷史時間意識的教育價值》,《歷史教學》2016年第7期,第28—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