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嗣方
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抓手,是推動新時代西部高水平開放的關鍵舉措,是重慶打造內陸開放高地躍上新臺階的核心驅動。
2023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新征程上,要放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宏大場景,緊扣建設現代化新重慶目標任務,以更富想象力創新性的“四梁八柱”戰略舉措,打造彰顯中國新理念、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國際合作旗艦項目,為更好地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更加注重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是系統性工程,必須提升戰略謀劃統籌能力,以全局性謀劃戰略,以前瞻性思考統領架構,以更新式體系機制激發活力,以具體性方案計劃強化抓手,以“項目化實施+專班化推進”跟進落實。縱向爭取國家賦予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更多職能;橫向強化市內相關部門協調,搭建與中歐班列(成渝)、長江黃金水道等班次對接、貨源共享、效率共提平臺,健全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市場一體化、要素高效流動機制;外向深化與RCEP、東盟、中新等通道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建聯動機制,提升貨源組織、運輸通關、檢驗檢疫等跨境保障能力,持續拓展合作范圍和領域。
更加注重搶抓機遇、放大效應。隨著RCEP全面實施、中老鐵路開通運營,拓展通道功能迎來了難得時機,要抓牢發展“機遇窗口期”。用好重慶現有政策紅利包,依托通道構建多元化外貿市場格局,促進服務貿易、數字貿易創新發展,大力培育跨境電商、海外消費體驗中心等外貿新業態。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落實好外資國民待遇。拓展國際產能合作范圍,做大國際消費市場份額。建立通道沿線國家外資重點項目庫和企業庫,引進標志性外資項目和高質量市場主體。推動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重慶自貿試驗區等各類開放平臺協同提檔。在通道沿線布局一批國際經貿合作示范區、國際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分撥中心和海外倉。深化鐵路運單金融服務試點,聚焦重點產業領域支持跨區域綜合運營平臺與企業深度合作,放大“通道+經貿+產業”聯動效應。
更加注重改革突破、創新制勝。改革創新是通道建設的關鍵一招,要以改革突破推動通道創新發展。統籌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和制度型開放,努力形成引領性標志性制度創新成果。著力破解通關便利化、內外貿一體化等重點領域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建立通道規則標準體系,探索跨境數據交換、人民幣結算等新法律法規標準與國際規則有效銜接,在市場準入、產權保護、社會信用等方面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系。深研細究CPTPP、DEPA等協定,拓展壓力測試范圍。要以改革促進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深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
更加注重功能拓展、提升能級。以承載能力的拓展賦能通道服務全國開放大局。“增暢”通道,統籌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和功能,強化與“水、陸、空、公”接駁聯系,推進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賦智”通道,緊緊抓住數字化變革帶來的重大契機,提升數字通道整體智治水平,有序內構全國統一數據要素大市場、外促沿線國家和地區大聯通。“添綠”通道,創建低碳綠色技術研發聯盟,推動清潔能源標準制定和應用,延伸綠色產業國際合作鏈條。“加金”通道,拓寬跨境融資渠道,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育文”通道,高標準舉辦陸海新通道國際合作論壇和各種洽談會,加強科教文體衛旅以及政府、智庫、青年、社會組織等領域和主體間的人文交流合作,助益通道沿線人民認知重慶、了解中國。
更加注重強化保障、防范風險。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正經歷重大調整,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潮流不斷涌現,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消極影響,因此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周全的預警防范保障體系應對世界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和難以預料因素。要推動通道沿線國家建立發展共享、風險共防的安全風險聯防體系,尤其要重視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提升全流程監管能力,創建科學化、協同化、精準化的風險防范運作機制。在增強開放型經濟活力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快速有效處置風險的綜合能力,努力把西部陸海新通道打造為安全穩定、互利共贏的開放合作新范例。
(作者系重慶市政協委員,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