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復制品為人接受,背后有一定的形成因素。一方面,與藝術復制品所依附的藝術原作的復雜性有聯系,尤其是它的唯一性、獨創性和影響性,另一方面則是受到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影響。藝術復制品自身的價值作用以及主體的審美差異性,都作用于藝術復制品時,會影響人們對它的價值界定。總之,藝術復制品的價值界定主要受到雙重因素影響。
關鍵詞:藝術復制品;藝術原作;審美主體;價值
復制品帶有某原作的副本性質,但這只是其屬性之一。藝術原作已經失傳的藝術復制品的功能屬性不只是副本這么簡單,而是一個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文此次的視角主要集中于藝術復制品的價值為何出現巨大差異。同樣都是復制品,它們被人接受的程度卻會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這是源于藝術復制品自身的缺陷,還是由于外力的干擾使得人們對于藝術復制品的價值認識出現了偏差?經過對比探討發現,促使該現象產生的原因也不是單一的。去除藝術復制品自身的復雜性外,整體生存環境的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審美主體是主導因素。受眾在面對藝術復制品時會受到自身知識積累的影響,對于藝術復制品的看法不同,但缺少清楚的認知。對于藝術復制品的評價,容易陷入兩個極端:要么好,要么壞。
當下,社會離不開“高速”這樣的字眼,事物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人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升。在這樣復雜的社會結構下,藝術復制品又憑借什么在物以稀為貴的環境下獨占一角?答案是藝術復制品的獨特性質占據優勢,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它不具備藝術原作的唯一性,甚至需要依附于原作才能得以衍生,但它有被需求的點,例如它讓自己具有了不可替代性。都說原創才是獨一無二的,其實藝術復制品也同樣具備這樣的特點。除開使用機器采用精準數值進行機械復制,追求極高的相似度產生的大批量復制品外,部分復制品也會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一些不能用數值計算的類型。另一個無法忽視的原因是創作者賦予藝術品的情感,無論是原作還是復制品。原作主要展現的是創作主體自發想要去表達某種情感的欲望,復制品具有一種與原作要無限接近的創作沖動。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出發點,反而快進式地過度聚焦于最后產生的效果。在時代的大背景下,藝術復制品被籠在盤根錯節的交互關系下,其創作容易被帶入誤區。在辨別復制品時需要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在認清楚藝術復制品特點的前提下,也要學會挖掘藝術復制品給鑒賞對象造成的幻象。
(一)藝術原作的唯一性造就了其他衍生品的生存溫床
首先,最容易造成認知誤區的就是對于復制成因了解不夠透徹,對某一類型的局限認知限制了評判的高度。由于認識上的混淆,人們接受藝術復制品的閾值會產生波動。雖然由于主體的差異性,接受程度參差不齊是無法規避的客觀因素,但排除掉一些過于負累的關系,使得藝術復制品的價值在大眾面前更加清晰、立體,而不僅是原作的復制粘貼也相當重要。為此,對復制品進行剖析有助于加深對自身存在的認識。
藝術原作的特性刺激了市場需求。藝術原作的許多自身特性是藝術復制品無法與之媲美的,比如藝術真品的即時即地性、飽滿的創作情感等。尤其典型的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羲之在《蘭亭序》受到歡迎后想再摹寫幾幅送給他的家人及親戚朋友,卻再也寫不出與原作相媲美的作品了。可見,即使是作者本人都可能沒辦法做到完全復制再現。
隨著國家的發展、教育的普及,我國人民無論是物質需求還是精神需求,都大幅度提升,而藝術真品的這種保守性則無法滿足這種需求。除此之外,不容忽視的還有藝術創作者心態的轉變。一直以來,藝術創作者的生存問題一直沒有辦法得到明確解決,創作者逐漸隨著市場在不斷調整生存狀態。復制技術發展起來后,創作方式從原始的手工描摹、各種材質結合的印刷技術,發展為機械復制,再到數碼復制。藝術復制品不但沒有消亡,反呈不斷進化之勢,擁有了自己的市場,將創作者與大眾的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藝術真品的神秘面紗使得人們與它產生了距離,更甚者連看一眼真品都困難。藝術復制品則恰巧解決了人們的這種煩惱。大家都想一睹震驚世人的藝術品魅力。藝術品創造出來的部分價值,需要普及才有意義,復制技術補充了藝術原作的不足。同時,由一批愛好者組成的收藏圈子,在藝術真品日益稀缺的情況下,讓藝術復制品得以孕育出來。原作只能是獨一份,而喜好的人千千萬,在供需比例失調的現狀下,復制品就是一個平衡的支點。近期一幅有著400多年歷史的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復制品將在拍賣行進行拍賣。如圖1所示,雖然是復制品,但是依然能以高價格拍賣出去,讓大家紛紛感慨“仿”的也值錢。可見目前好的藝術復制品也擁有很熱的市場,反向推動著藝術復制品的技術不斷革新,以更好地滿足藝術愛好者、收藏家、大眾欣賞者的精神需求,在生活中如家具裝飾、博物館展覽等都存在藝術復制品需求的潛力。
(二)藝術作品自身的條件對藝術復制品接受值的影響
人類生存體系中有一種參照系,常被用來進行對比,從中尋找差異,同時主體的主動性與客體的被動性使得主觀的第一印象也產生作用。不知在心理學上是否會有合理的解釋,就如在戀愛中常會聽到的拒絕對方心意的一句話:你很好,但是只能怪我們相遇的時間不對。出場的先后順序會在我們的大腦皮層產生一種奇異的情感思維。這往往會成為我們后續做決定的參考。
所以,在面對藝術復制品的時候,人們首先在腦海中會不自覺地浮現藝術原作的樣貌,大腦會將其作為一個參照物與復制品進行比對。因此,藝術原作的存在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藝術復制品的態度。同時,由于出世的時間不同,物件上歷史的痕跡和時間的積淀更是無法彌補的差距。之前秦兵馬俑的復制品就被運送到國外進行展覽,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別,人們對待這批藝術復制品的看法出現了分歧。他們覺得不是原作,認為展出仿制品是一種對觀眾的欺騙行為。這種心理是出于對原作的極致敬畏與追求,進而一味地將復制品排除在外。這是否是因為秦兵馬俑真品還留存于世的原因呢?同樣都是復制品,現今傳世的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卻能被世人接受并傳頌;同為復制品的《蒙娜麗莎》在圈內也很受歡迎。2021年三星堆出土了半張黃金面具,如圖2所示。人們紛紛好奇,完整的面具會是什么樣。一位手工小哥在看了網友們的各種想象后,決定用手工技藝做出一副完整的黃金面具,這樣的作品也受到了一致好評。這種復制品受到歡迎有藝術原作自身的影響力和現實受眾的心理原因。原身的存在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對藝術復制品有巨大的壓迫性,當然在壓制藝術復制品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相應的熱度。所以,藝術原作的存在與失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人們對于藝術復制品的接受度。此外,藝術復制品自身條件的好壞、質量的高低也影響了它被接受的程度。
藝術復制品存在需求與被需求的關系,藝術復制品的存在和審美主體構成了平衡的橋梁。以往我們只關注藝術復制品的意義,不經意地忽視了復制品產生的影響因素,可以從主體的主觀性和客體的客觀性兩方面來揭開藝術復制品價值界定背后的神秘面紗。人們通常容易陷入個人的唯心論或片面的唯物論,在哲學思想上,看事物要一分為二,既要看到主要,又要看到次要。所以,主體的審美占據主要引導的地位,而藝術復制品的存在則因自身價值也同時產生作用。
(一)藝術復制品的內在價值
藝術復制品本身是有價值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如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最主要且日常的是它的使用和實用價值。如名家的繪畫名作真品是不可能掛在平常百姓家的客廳做裝飾的。除此之外,很多藝術作品是被收藏家收藏起來的,除去展覽或輾轉拍賣的,珍貴的藝術品原作就如同天上雁,是不會無故落在尋常百姓家的,更別說讓普通大眾接受真藝術品的熏陶了。這些大眾的裝飾需求對藝術復制品來說正是體現其價值的時刻,所以我們日常生活需要藝術復制品。
文化傳承是藝術復制品經久不衰的生命源泉。它是人民信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精神上注入了靈魂。原本藝術就是用來形象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復制品的產生,使得一些珍貴的文物和藝術作品得以流傳于世,讓藝術的作用和力量一直傳遞下去,更是留給后世的寶貴財富,成為藝術發展道路上一道與歲月抗衡的保護屏障。雖然藝術復制品依附于原作,但這些價值都使得它打破了僅作為副本的局限性。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藝術復制品何嘗不是對藝術的拯救?
(二)主體的審美差異性
審美主體的標準如何,眾說紛紜。若說以美的事物為標準,但藝術上的美卻也出現了丑的形態。所以,藝術復制品是不是也在標準上?當它遭受質疑和排擠的時候,是否是因為主觀的審美標準?這很難說,并且存在很大的隨機性。畢竟個人喜惡并不是通過定理就能得出普遍規律的。所以,在思考藝術復制品接受度的時候,除客觀原因外,主觀的能動性才是一個最復雜的成因。客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主觀的不確定性則太強,這也造成在對藝術復制品的價值進行界定的時候,人們對于接受與否產生了分歧。
總的來說,藝術復制品是服務于社會群體的,大部分時候審美主體會根據自身的審美需求來進行劃分和取舍。人類的生存方式是群居型的,社會在有秩序地運轉,所以作為服務主體,我們可根據其作用于社會的價值來進行界定。總之,藝術復制品有利于人們增強對原作的認識。
作者簡介
鄧明鳳,女,苗族,貴州盤縣人,研究方向為油畫。
參考文獻
[1](英)理查德·沃爾海姆.藝術及其對象[M].劉悅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英)E·H·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楊成凱,李本正,范景中,等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
[3](德)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何國瑞.藝術生產原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5](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50周年紀念版[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