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特邀嘉賓:
周??鴻 德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程??秋 南江縣委書記
彭 云 鄰水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目前,全省各人才工作先行區先行先試取得創新突破,在思維觀念上“破冰”、體制機制上“破題”、堵點難點上“破局”,一些制約人才發展的障礙得到有效破解。本期關注特邀請相關嘉賓,圍繞各地探索出的經驗、面臨的瓶頸、未來該如何破題等問題進行深入探析。
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要注重把握“五個轉變”
主持人:德陽市有2個縣(市、區)入選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區,請您結合德陽的探索經驗,談談對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的認識。
周?鴻:縣(市、區)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是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立足基層人才發展實際而作出的一項重要工作部署。推進先行區建設,必須深刻把握新時代人才工作規律,找準工作堵點痛點,打造先行先試的領航方陣。其中,特別要注重認識和把握人才工作的“五個轉變”。
一是必須認識到人才引進要由大招大攬向精準聚才轉變。過去,一些地方在人才引進中不顧地方發展定位和發展階段,大招大攬,這種脫離發展實際和事業需求的“人才高消費”,實際上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意義不大。推進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必須立足區域發展定位,充分考慮地方功能定位、資源稟賦、發展所需,因地制宜制定城市人才引進目錄,實施精準引才、錯位引才。二是必須認識到人才培育由自由生長向系統規劃轉變。一些地方重引不重育,人才成長主要依靠自身努力,缺乏系統性培養。推進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必須更加注重人才系統培養,立足發展需要,分領域分行業制定人才梯次培養計劃,不斷擴大人才“蓄水池”。三是必須認識到人才使用由為我所有向開放共享轉變。一些地方把擁有的人才數量作為評價人才工作的唯一追求,導致人才引進來卻用不上,出現人才資源束之高閣、人崗錯位情況。推進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必須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開放理念,在精準對接需求上下功夫,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借智借力。四是必須認識到人才治理由政府主導向多元協同轉變。一些地方包辦一切、統管所有,往往政府“一廂情愿”,用人主體卻“無動于衷”。推進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必須堅持黨管人才與市場配置人才資源有機結合,政府著重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企事業單位、科研平臺等用人單位則側重發揮主體作用。五是必須認識到人才服務由要素保障向生態塑造轉變。隨著區域人才政策的同質化,聚集人才的核心動力已經從政策導向轉向生態導向。推進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必須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創新創業生態,進一步完善科研支持、創業扶持、人才安居、就醫就學等綜合保障,打造全新留才生態環境。
構建“拴心留人”新生態
主持人:作為省級人才工作先行區,南江縣在推進這一工作中有沒有遇到什么難題,又是如何突破的?
程??秋:2021年以來,我們堅持黨管人才,構建人才工作新格局,組建了縣委書記、縣長“雙組長”先行區建設領導小組,并納入縣委“一號工程”優先謀劃,通過加強開放合作,打造人才集聚地,優化服務保障,構建“拴心留人”新生態。2022年底,全縣人才總量突破6萬人,比創建前增長了8.5%,領軍人才數量位居全市前列。
但在探索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仍面臨一些瓶頸問題,如人才資源總體匱乏、高層次人才吸附力不強、效能發揮不夠充分等。對此,經過深入調研,我們決定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攻堅破題:一是海納百川“引人才”。用好剛性引才政策,設立專項編制池,拿出人才引進計劃的20%、公務員招錄計劃的10%,定向招引“雙一流”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專業選調生;暢通柔性引才渠道,以合同聘用、特聘專家、技術合作等形式,把更多專家人才聚集南江。二是千錘百煉“育人才”。實施“南江英才”培育計劃,以開設專家講座、赴外學習交流、項目一線鍛煉等多種方式對全縣各類人才進行系統培訓。同時,制定青年人才培養規劃,真正把青年人才淬煉成事業發展的“骨干力量”。三是齊抓共管“留人才”。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抓、部門配合、社會協同的人才工作格局,加大對人才工作的要素資金投入,完善人才服務體制機制。四是多措并舉“用人才”。圍繞重點項目建設,立足實踐鍛煉,科學合理使用人才,真正讓各類優秀人才在重要崗位上挑大梁、唱主角,加快建設“兩地三縣一城”,為新時代、新征程南江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跑出人才發展“加速度”
主持人:推進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三年時間已過半,請您介紹一下,鄰水縣取得哪些成效?在工作推進中是否遇到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
彭云:總體來說,先行區的建設讓鄰水縣人才工作得到穩步提升。人才隊伍持續壯大。通過深入實施“小平故里英才計劃”,人才總量超過4.5萬余人。支持政策更加完備。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機遇,動態更新升級人才政策,分領域出臺醫學人才、教育人才、鄉村振興人才等支持辦法。集成改革走深走實。探索推行“縣引企用,雙向進入”引才機制,為農業、經濟金融、工程管理等領域引進人才20名。干事平臺更加寬廣。建成“創新聯合體”2個,培育國家級“星創天地”、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10個。區域合作更加深入。攜手重慶長壽等實施“人才共興圈”項目,組建跨省域裝備制造產業人才聯盟。人才生態持續優化。建成投用“拎包入住式”縣級人才公寓,推出“鄰州英才卡”,解決人才醫療服務、子女入學等問題。
人才工作目前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存在對產業頂尖人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夠,人才引得進、留不住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決定從以下幾方面破局:實施“智匯鄰州”行動。采取“全職引進”與“柔性引進”相結合,集聚一批領軍人才、高端專家人才和碩博人才。實施“智在鄰州”行動。支持重點企業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新建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力爭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實現零突破。實施“智行鄰州”行動。常態化開展“人才服務月”“人才五進”等活動,讓專家人才在基層一線推動產業升級、轉化科技成果。實施“智享鄰州”行動。管好用好人才公寓和人才之家,常態舉辦交流聯誼、休閑沙龍等人才活動,不斷提升人才歸屬感。(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