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博物館是我國最早發展起來的一種博物館。社會和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對歷史博物館的建筑設計也有很大的影響。有效的內容設計,充分體現了博物館的文化特征,體現了地方的歷史和文化,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使歷史博物館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陳列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在展示設計上的創新變革,既體現了博物館的定位,也體現了社會的精神與文化需求。在社會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博物館作為重要的精神文化基地,正日益適應社會和文化的需要。為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需要,博物館在文化、內涵、展示等方面都進行了新的探索。
隨著時代的發展,博物館的展示設計也在不斷地改變。很多博物館的陳列都從傳統的設計觀念轉變為以高技術為載體的陳列方式,在陳列方式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與探索,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同時,博物館陳列形式的變化,也使得博物館呈現了一種獨特的風格,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社會視覺藝術的發展與進步,加之各種藝術形式,如燈光的作用,使人們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又產生了一種新的體驗。人類視覺藝術的發展,也對博物館的陳列形態、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其呈現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隨著受眾的文化素質提升,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使人們的文化程度和認同度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藝術形式。在博物館的文物陳列方式呈現多種形態,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社會各界大眾的心理和文化需要[1]。
在博物館中,由于其所承載的敘述需求較大,對其設計的要求也較高。如果在設計創新過程中過分依賴聲光技術,不但會影響展品的嚴肅程度,也會使觀眾失去對展品和藝術品的欣賞之心。所以,在進行文物設計創新時,要根據不同的文物形態,選取適當的陳列方法,使展覽的主題得以最好的表現。對聲光技術的過度重視,會使文物的審美趣味有所下降。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博物館陳列的形式也在不斷地改變。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更好地為廣大市民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博物館在新形勢下得到了發展。不少歷史博物館以新穎的設計手法,舉辦高品質的展覽,吸引了眾多游客。但由于目前國內很多博物館陳列設計手法陳舊,呈現方式單調乏味,缺少個性化和藝術化的表現形式,難以引起大眾的關注。人們對博物館展示的最初印象是以感覺為主,所以要加強對其創意設計的研究。
歷史博物館既是一座歷史建筑,又是一座藝術建筑,它的陳列與設計直接影響游客的心理與行為。歷史博物館的陳列,既是設計者的工作,也是館員的工作。對博物館工作人員而言,要把對文物的認識運用到展覽設計中,才能使其真正體現價值。在建筑的設計中,應注重文物的歷史與科學價值,強調其美學與環境的協調。所以,文物陳列的設計和室內裝修是不同的,文物陳列設計能夠體現文物收藏、展示和研究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革,博物館的職責與使命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如果博物館采用傳統的設計方式,不僅會導致展覽內容僵化、缺乏個性,而且不利于提升游客的觀賞積極性,所以,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展示內容的設計與研究是十分必要的[2]。
在博物館陳列設計中,要注意主題與內容的一致性,注重主次之分。對有關資料的陳列與提煉,可以使文物與藝術品以處理與創造的形式得到呈現或運用。在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中,要突出陳列的內容,突出當地的歷史和文化特征,把相關藝術和文化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博物館的展品展示設計并非單純展示,而是以精巧的形式,生動地再現了歷史文化的長卷,展示了歷史的變化,使觀者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感受歷史、文化、生活的氛圍。在有限的空間中,通過對文物的陳列設計,使其熠熠生輝。這既是當代博物館的設計理念,也是當代歷史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發展方向。
展覽的內容與形式要緊密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設計時,往往要對圖像、文本進行內容的更改。在修訂時,要做到內容和形式上的和諧一致,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呈現。
此外,在歷史博物館的展示設計中,應盡量避免嚴格、嚴肅的表達方式,以受眾的視角進行設計,使設計內容更易于理解。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要重視受眾的體驗與情感。受眾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次展覽成功與否。
展覽的內容和形式的設計是密不可分的。若其外形設計通俗、高雅,而內容單調,則難以獲得受眾的青睞。所以,在陳列內容的設計上,要主動地與社會熱點聯系。這樣的設計方式能很好地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主動性。內容的展示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沒有對傳統文化遺產的內容進行改造的情況下,新的形式難以與其內容相適應。也許一開始會讓人覺得很新奇,但是不會讓人產生共鳴,也不會讓人動容。在歷史博物館中,展品陳列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展覽的質量。
在博物館陳列設計中,應先確定主題,其次是對相關的文物進行安排。作為博物館的核心,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文物來進行展覽的設計。在展示設計中,突出文物的藝術特征、材質等方面的表現形式,是展示設計的一種重要手段。以一組文物為題材,按照年代先后順序陳列,使觀者能全面領略這些文物的藝術美感。這樣的展覽設計,不僅能讓觀眾對一件文物產生好奇,還能從欣賞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從而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同時,在博物館的文物陳列設計中,也要重視與歷史文化的結合。在文物陳列方面,可以考慮將文物與地方的歷史文化內涵相結合,使特定的文物主題得到充分體現。在內容的設計中,要注意發掘文物特點,使主題升華,使觀者進入觀賞的過程。這一內容設計方式可以起到一種“先發制人”的作用,尤其是在序廳的整體設計中,充分展現它的內涵,給觀者產生很強的視覺沖擊。同時,在文物內容的設計上,也要加入與觀眾互動的內容,使他們能夠親身參與文物的制作,從而使他們得到更好的體驗。在文物設計中,可以采用并置、對比等設計手法,或采用多種構架形式,使設計方法更加靈活[3]。
博物館是為大眾服務的,因此,我們在進行展覽的時候,要充分認識人們的心理和文化需要。當代大眾的興趣各異,有自己的思想。對他們而言,博物館已不僅是一個文化的載體,更是一個歷史文化啟蒙、提供知識乃至娛樂的地方。歷史博物館是我們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它對于培養人民正確的人生觀念、價值觀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歷史博物館有自己的特殊任務,所以在展覽設計中,應該把最珍貴的文物呈現給參觀者。博物館的展覽必須顧及大部分人的需求。觀眾如果不能完全了解展覽的內容,他們會感到難以接受。運用新穎的設計手法,使展品更具美感,可以更充分地展示博物館的藝術創意。
越王勾踐劍出土于湖北省荊州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刻了八個字:“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此劍歷時千載而不銹,且具備金屬記憶功能。
博物館的陳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計觀念的革新。它不僅可以體現博物館的特色和主題,還可以吸引參觀者,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這樣不僅可以起到陳列的作用,還可以增加博物館的人流量。在博物館陳列設計中,不管是文物陳列,還是科技美術,博物館都要通過設計革新來拉近二者與觀眾之間的關系,讓觀眾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體會文化和藝術的魅力,從而豐富心靈。
在博物館的設計創新中,應注意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博物館內陳列的展品主要針對不同文化層次的社會大眾,而非專業人員。在進行創意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受眾的需求,以實現服務受眾的社會化文化功能。如果博物館在展示設計上僅受到專家的稱贊,卻無法將其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傳遞給觀眾,那么就喪失了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在展示設計的創新過程中,要正確地把握其內涵與主題,以達到其服務社會文化的目的。歷史博物館的設計者們接受過相當高的歷史教育,但是他們的歷史知識比較薄弱。因此,在進行圖像語言教學時,應加強對圖形語言的研究。圖像語言是情感的表現形式,接收的信息也是視覺上的。就歷史文物而言,其蘊含豐富的人文知識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借助影像語言,可以凸顯作品,體現歷史形態,體現展覽的主題。但是,在表現的過程中,歷史遺跡常常是孤立的、零散的,這些都是對歷史片段的記載。所以,在陳列設計中,要充分利用文物的形態、色彩、文化等方面的信息進行細致的組織,才能更好地體現文物的歷史價值[4]。
唐獸首瑪瑙杯1970年10月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6.5 cm,長15.6 cm,口徑5.9 cm。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等細微處皆刻畫精確。唐獸首瑪瑙杯是至今所見唯一一件唐代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中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為了更好地吸引大眾來參觀,我們可以在設計創新的同時,加入一些新的服務功能,使之成為一種新的媒介。在文物陳列方面,可以在一定時期內以“主題”的名義陳列精品,吸引游客參觀。在展示方式和思想上,可以選擇靈活多樣的展示方式,定期調整展示主題,縮短展示時間,讓展品呈現嶄新的面貌。在文物陳列設計中,設計一個現場陳列區域,使觀眾和文物之間的距離變得更近。比如設置雕塑版畫展示區,讓觀眾更好地認識這些文物;同時,還可以進行文物的復制品制作展示,讓觀眾親身體驗,增加展品的趣味性。該博物館的藏品以歷史手工業品為主。在陶藝博物館里可以設立一個專用的陶藝場所,讓人們能夠領略中國悠久的陶藝文化,并通過接觸、感受來豐富觀眾的觀賞方式。這種新型展示方式,可以有效地激發人們對文物的興趣,增加其觀賞價值,使其更好地發揮其社會作用[5]。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的造型仿照騎馬的游牧民族儲水用的皮囊,上口斂而底部呈扁弧形,周身看不到焊縫。壺腹兩側用模具沖壓舞馬圖,特別精美。
博物館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和文化存在形式,它是一種人類文化展示。為使博物館在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社會各界的不同文化需求,特別是以大眾為中心的展品,會得到廣大市民的青睞。加強對博物館文物設計的創新研究,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博物館的展品,更好地參與博物館的展示,能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簡介
丁一斐,女,漢族,山東棲霞人,館員,本科,研究方向為博物館及文物管理。
參考文獻
[1]張志輝.博物館文物陳列與文物保護意識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2(18):197-200.
[2]王蓓.博物館文物陳列的重要性探析[J].收藏與投資,2021(11):46-48.
[3]王蓓.博物館文物陳列展覽設計的思路分析[J].收藏與投資,2021(10):44-46.
[4]孫穎,王月.山東博物館文物陳列與保護工作淺談[J].東方收藏,2021(11):76-77.
[5]袁曉梅.以文物保護意識為導向的博物館文物陳列與保管策略研究[J].藝術品鑒,2021(1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