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靜
在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公司西銘礦有一座平安橋,是西銘礦井下職工上下班的必經之路。幾十年來,一代代礦工每天踏著平安橋,走向地層深處采掘光和熱。90后礦工劉洋在2012年接過有著30多年礦工工齡的父親手中的接力棒,走上了平安橋,滿腔熱忱地把青春奉獻在這片土地上。
多年來,劉洋一直從事井下機電設備維修工作,2017年被礦調度指揮中心機電實操培訓組抽調,專門搶修井下機電設備疑難故障,已累計處理上千起。工作期間,進行五小創新項目5項,并擁有1項發明專利和4項實用新型專利。
今年1月,西十二盤區煤庫集中皮帶機頭兩臺變頻器中一臺的IGBT模塊損壞,直接影響西十二盤區生產整體進度安排。劉洋接到任務,立刻與機電部相關人員進行對接,機電部通過和廠家溝通后了解到,這臺變頻器已經是八九年前的產品了,原始資料和相關型號配件都沒有了,又恰巧趕上春節期間,公司相關技術人員已放假回家,無法在第一時間給予幫助。如果更換一個新的變頻器,費用大概在40萬元左右,此次故障需要同時更換兩臺,費用更是高達80萬元左右。企業一時間不知所措。
看到這種情況,劉洋決定自行想辦法維修。于是他將距離這個地點1300米的42209工作面皮帶頭的變頻器機芯作為配件,將機芯更換到煤庫這臺變頻器上,螺絲眼距不能完全吻合,劉洋就左調右調,直至完美契合。這個機芯由于壽命過長,電路板上的部分元器件損壞,無法點亮,IGBT模塊又處在整個機芯的最底層,更換難度較大,對專業水平要求極高,特別需要注意靜電的處理,換不好的話容易炸機。
劉洋埋頭苦想,決定將兩個故障變頻器的電路板互換,75組英文參數,對照翻譯,一百多個選項,調整了幾十次,130多條螺絲,不知擰了多少遍,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夜一白天的連續戰斗,設備終于正常運轉了。
有那么一句話說得好,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在劉洋的工作日志記者也看到一句類似的陳述,“有了堅持不一定成功,但是沒有堅持,就絕對不會成功。”每次的維修,劉洋從來不會被突如其來的問題嚇倒,他把每一次難題都當作是一次挑戰,他也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大家對他的信任。
“劉洋常說,這個問題我也不懂,咱們一起研究研究。然后,他就和我們一起查資料、請教廠家,把姿態擺得很低,直到把問題搞得清清楚楚。”保運一隊采掘電鉗工姚鴻業告訴記者,“除了學習他過硬的機電搶修技術,他這種較真務實的勁兒也值得我們學習。”他帶領同事將近幾年來礦上常用的15種電氣設備經常出現的故障整理在一起,一起討論、總結,編寫出一套《煤礦井下機電設備故障案例分析手冊》(共15冊)口袋書及《煤礦井下電氣設備應急搶修方法》,并對礦一二線井下電鉗工和機電隊長進行精益化精準培訓,分批分期按照綜采、掘進、安裝、準備、保運分專業培訓,根據課程安排,無私傳授,并對學員進行績效考核,促進了一線機電員工技能水平整體提升。每年約200余人參與培訓,如今,超過一半以上的一二線職工獲得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
“我的父親是礦工也是電工,臉被高壓電弧燒傷過,好在恢復得不錯。當初我要下井當電工的時候,家人是有些反對的,現在他們看到了我的成長,也尊重我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劉洋說,“師傅當初手把手教我,使我受益終生。如今,我也要把學到的知識傳遞給更多的職工,將技術分享出去,大家共同進步,更好地建設我們的智慧礦山。”劉洋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斗志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