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為三峽庫區腹心、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中心城市,萬州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大力實施“科教興區”和“人才強區”行動計劃,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
發揮比較優勢引好人,以錯位競爭構筑人才高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須找準比較優勢,充分考慮資源稟賦、經濟體量、產業布局等實際,以具有差異化和辨識度的政策舉措,集聚相互成就、適配度高的人才。厚植政策沃土,栽好共促發展“梧桐樹”。深入實施“平湖英才”計劃,繼續推進帶編引才方式,著力解決高層次人才職稱評聘問題,修訂完善一批有含金量和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對萬州區“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實行項目化推進、清單化落實,確保人才政策落實到位,承諾事項兌現到底。廣招高端人才,引進創新發展“領頭雁”。構建“人才雁陣”,盯住戰略領軍人才這個關鍵,立足破解產業發展技術瓶頸的“卡脖子”難題,大力引進一批新材料、食品醫藥、綠色照明等急需緊缺高層次科研人才。實行“借腦借智”,通過項目合作、技術咨詢、掛職兼職等方式,柔性引進一批高層次“候鳥型”人才。做好“雙招雙引”,深度融合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形成引進一個人才、培育一個團隊、做大一個企業、興起一個產業的良好局面。盤活本土存量,鍛造長遠發展“后備軍”。推進人才庫建設,分類開展人才普查,抓好黨政干部、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實用人才等各方面人才開發培養。做好在外優秀人才信息采集,實施人才回流計劃,提升在外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比例。重視本土人才培養,定期選派優秀人才到“雙一流”高校、發達地區研學進修。大力推進鄉村人才振興,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把有一技之長的“土專家”“田秀才”培養成符合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要求的鄉土人才。
聚焦產才融合育好人,以發展實力打造人才樂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準確把握科技、人才、創新的內在聯系,發揮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創新優勢,讓事業為人才提供舞臺,人才為事業注入動力。做大產業承載平臺。發揮國家級的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主戰場作用,積極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環大學創新生態圈、三峽醫學中心,繪制重點產業人才圖譜,推動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共融。進一步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市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臺建設,提高人才承載能力。做強科技創新平臺。深度對接國家和省市級重大科技項目、重點科研攻關計劃,推動建設技術創新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基地。推動校企、院企合作,引進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團隊,聯合龍頭企業建設科研基地、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持續培育一批“雙創”團隊,引導產業園區、科技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自建或共建企業孵化平臺,加速打造“產業園+加速器+孵化器”的眾創空間。做優交流合作平臺。打造“三峽人才節”區域人才品牌,統籌推進論壇引才、會展引才、賽事引才。積極支持行業部門申辦承辦各領域科技論壇、產業峰會和學術研討會,不斷提升區域人才吸引力。組織“平湖英才”、學術技術帶頭人與青年人才開展“師帶徒”活動,定期舉辦“平湖英才大講堂”,讓思想碰撞擦出智慧火花,助力高質量發展。
強化服務保障留好人,以尊才誠意做優人才服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導廣大人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必須立足城市發展定位,不斷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對外美譽度,營造出全社會愛才、惜才、尊才、護才、用才的濃厚氛圍。提高人才辨識度。堅持“破四唯”與“立新標”并舉,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科學設置人才認定和評價考核辦法,加強“萬達開”“萬開云”人才評價結果共享。按期開展“平湖英才”“平湖工匠”及“雙創”團隊評選工作,廣泛宣傳優秀人才先進事跡和優秀團隊工作業績。增強人才保障力。深化黨政領導干部一對一聯系服務專家制度,讓人才在政治上受重視、社會上被尊重、經濟上得實惠。推行“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差異化服務,妥善解決安居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關鍵小事”,讓人才心無旁騖“做好大事”。強化人才歸屬感。完善城市功能配套,高標準建設人才公寓,集中配置停車場、沙龍書吧、藝術空間、體育場館等服務設施,讓城市對人才更有黏合力。持續開展青年人才交友聯誼活動,不斷拓展青年人才生活圈,形成“以才引才、以情留才”良好氛圍。
建強制度體系用好人,以靈活機制鋪就人才賽道。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必須堅持向改革要動力、用改革增活力,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機制,積極為人才放權松綁。建立按需擇人的授權機制。根據需要和實際,充分發揮用人主體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的積極作用,賦予用人單位編制使用、崗位聘用、職稱評定、科研經費管理等方面更大自主權,真正讓用人的評人、評人的用人。建立尊重創造的激勵機制。實施待遇“年薪制、績效制、項目制”,多元化激勵高層次人才,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給予高層次人才股權、期權和分紅等中長期激勵,讓人才靜心做學問、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實施試點項目經費“包干制”,充分遵循科研規律,給予最大的自主權、決策權和資金支配權,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才華和能量。完善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掛帥”制,推動實現“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建立路徑通暢的流動機制。暢通區域間、部門間、政企間、企事間人才流動,探索建立雙向選擇、能進能出的柔性人才流動機制。堅持面向基層的鮮明導向,引導支持各類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通過項目合作、短期工作、專家服務、兼職等方式,持續選派青年人才到重要崗位、基層一線歷練,讓人才待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萬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