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杰

春意盎然,萬物復蘇。雁門關外群峰挺拔,依山傍險,迎著春日暖陽,行走在雁門關內,沿途古長城上滿是斑駁印記。走進素有“中華第一關”的雁門關,感受長城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厚度,見證時代的變遷。
雁門關地處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因此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雁門雄關是古代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匯之地,歷代鎮守邊關的咽喉要塞,千古兵家征戰之地,雁門關不僅僅是古代規模宏偉的軍事防御工程,也是古代詩人歌詠傳頌的對象。作為軍事防御體系歷史遺存、遺址為主的邊塞文化、長城文化、關隘文化地區,雁門關展現了這座歷史名關的興衰歷程,也講述著3000多年來見證的滄桑歷史和風云際會。
“咱們一定不能錯過這里的甕城、地利門、天險門、碑林、天險門……要不然就追悔莫及了。”一名游客興致勃勃地對著同伴說道,顯然來之前已經備足了功課。
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雁門關”故事廣為流傳。景區入口處依山而建的“歷史名人壁畫”浮雕,展現了59位與雁門關有關的風云人物,有李牧、李廣、衛青、霍去病、薛仁貴……看著這些人物雕塑不免聯想到當時金戈鐵馬、硝煙彌漫的戰場,他們那可歌可泣、戍邊報國的精彩瞬間頓時縈繞腦海。
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雁門關“要塞”也一改往日“身份”,成了被熱追的軍事文旅景區。而唐代盧照鄰、北宋范仲淹、金代元好問……那些文人墨客登頂雁門關留下的千古名篇,和當代著名書法家勁道的筆鋒,更加印證了雁門雄關的威武霸氣。
而今的雁門關是平靜的,暖暖春風穿過門洞,遠處隨風鼓動的戰旗獵獵作響,俯身撫摸著那已經磨出光亮的條磚,仿佛置身于那遙遠的古戰場……站在長城之上,回身眺望遠處,看著那歷經無數戰爭洗禮、飽受滄桑的烽火臺,感受著當年角鼓聲聲、狼煙四起、馬革裹尸之悲壯……
這就是雁門關,一個讓人們蕩氣回腸、魂牽夢繞的邊關戍所,它不僅是中國長城文化、關隘文化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生生不息的民族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