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珺
群文閱讀是一種極具開拓性的閱讀教學實踐。在群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中,教師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它改變了傳統的單篇精讀中分析過度、微言大義、字斟句酌的耗時的弊端,讓學生通過群文閱讀,自己去理解、質疑和發現,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教會學生更高品質的思考,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學習任務群”的出現,說明“群”的思想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了認可,“群文”這種閱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課標新理念。群文閱讀觀照下的高考古詩詞閱讀教學有很多優勢:1.群文閱讀對學生古詩詞鑒賞知識總結是一個梳理和系統化的過程。2.通過群文閱讀訓練學生系統化思維和理性思辨力,能夠帶領學生洞察社會與人生,更加深入地領會人文精神。3.群文閱讀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開拓了他們古詩詞的閱讀視野,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高三詩歌閱讀復習教學有其特殊性,鑒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及作者的觀點態度等考查角度都可以成為群文閱讀的議題,而作品的思想內容又分為多個主題,十分適合群文閱讀的教學法。本文以一節公開課《評價詩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之閨怨詩》為案例,對如何通過群文閱讀進行高三詩歌閱讀復習教學做以探討。
一首古典、哀怨的歌曲《月滿西樓》(李清照詞《一剪梅》)把學生引入到閨中少婦悲凄、幽怨的氛圍之中,導入閨怨詩的課題。
通過閱讀六首詩歌《閨怨》(王昌齡)、《宮詞》(武衍)、《子夜吳歌》(李白)、《妾薄命》(杜審言)、《傷春詞》(白居易),探究深閨里的女子身份及他們的感情。并完成下面表格。

學生再讀這六首詩歌,探究閨怨詩為什么能夠表達如此幽怨的情感,它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師生共同歸納閨怨詩常見意象(景物類、行為類、閨中用具器物類、庭院建筑類),常用的描寫手法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烘托、虛實結合、側面襯托、對比等表現手法。
學生三讀六首詩歌,質疑探究:閨怨抒情主人公是女性,而古代寫閨怨詩的好多卻是男子,為什么?并借此拓展閱讀辛棄疾《摸魚兒》,了解“托志帷房”的創作意圖。教師推薦閱讀《閨怨詩與中國文人》一文片段,引發學生對“托志帷房”這一方式的深度思考。
推薦學生課后閱讀現代的“閨怨詩歌”:現代詩《錯誤》(鄭愁予)、古風歌詞《卷珠簾》,思考現代詩、歌詞對古典的閨怨詩有何借鑒,又有何創新。
高三古代詩歌思想內容的復習課基于備考的特殊性,我們不可能再安排單篇精讀的教學模式,而是組合若干首同題材的詩歌為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如閨怨詩有怎樣的基本特點,常見的表達技巧及抒發的基本情感有哪些。通過群文閱讀,學生會在頭腦中將以前模糊地支離破碎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建立一個清晰的閨怨詩的知識體系。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答題,也提高了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設計一個群文閱讀,教師難在依據群文議題選擇文本。如果文本選擇不合理,就會大大降低課堂的教學效果,甚至會有拼湊感。在閨怨詩群文閱讀專題中,我緊扣一個“怨”字選擇了六首抒發閨中女子幽怨情感的詩歌——《閨怨》(王昌齡)、《宮詞》(武衍)、《子夜吳歌》(李白)、《妾薄命》(杜審言)、《傷春詞》(白居易)。這些詩歌的主人公身份、怨的對象、怨的原因都不同,在具體表達上也手法各異。同時,文本從易到難,難度逐漸遞增,六首短詩歌都較易理解,只有辛棄疾的《摸魚兒》是一首需要仔細品味思考的難詩。通過比較異同點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高三的課堂不再是機械地做題,而是有了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的容量也豐富了,更充分利用了一堂課的有限時間。
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完成后,如何將諸多文本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又成了一個新的問題。群文閱讀不能一篇篇分裂地講課文,毫無整體框架,只追求一節課的文本數量;也不能為了整體框架而對每篇課文都“蜻蜓點水”,而忽略“這一篇”獨具的“質量”。因此,教師需要設置巧妙的問題,將“這一群”的整體框架與“這一篇”的個體特色有機結合。
在設置問題時,教師需要突出問題的討論性、發散性、包容性和層次性,給學生提供一個將問題思考深入的著眼點,所以,閨怨詩閱讀我設置了兩組問題:(1)深閨里的女子是什么身份?她們有著怎樣的感情?(2)閨怨詩為什么能夠表達如此幽怨的情感?如何塑造形象?這兩組問題看似簡單,實則是在整體感知閨中女子情感的基礎上,發現“閨怨”詩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歸納獨具“閨中”特色的詩歌意象。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完成了對一般“閨怨詩”主人公身份、感情的整體認知,同時也完成的知識框架的搭建。當閱讀《摸魚兒》思考“抒情主人公是女性,而寫閨怨詩的作者為什么大多是男性?”這一問題時,教師開始引領學生進入深層思考,探討中國文人與閨怨詩的淵源。最后課堂由古代詩歌延伸到現當代“閨怨”主題詩和歌時,學生討論的思維面更加廣闊,對問題的探討也就更加深刻了。
相對于高三純粹教答題技巧的課堂,以“閨怨詩”為議題的群文教學能夠更好地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教學伊始,學生通過與文本中的深閨女子形象對話,激活他們的生活、學習經驗,建構以學生生活為本的知識結構;在“再讀”“三讀”中,學生合作歸納閨怨詩常見意象,探究閨怨詩作者為何大多是男性,不僅學生之間的合作更加的密切,在討論中不斷地進行思想的碰撞和融合,而且師生間的互動也實現了雙方主體性的建構與發展。對話式教學深度觸及學生情感,更容易讓學生的學習走向深入。
總之,高三詩歌閱讀復習的群文閱讀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不僅限于“這一篇”的學習,在課堂上,學生接觸到了更多的或同主題或同作者或同風格詩歌,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種在應試壓力下開闊他們閱讀視野、擺脫思想束縛、提高學習興趣、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方式??梢哉f,在時間緊任務重的高三階段,群文閱讀為高中詩歌復習教學找到了一條更為實用、更為有效的途徑。學生跳出來“題?!保辉贆C械地“刷題”,而是帶著思考去閱讀教師精選的課內課外詩歌,邊朗讀,邊交流,邊探究,邊歸納,這種高效的閱讀方法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提升了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婷婷.“群文閱讀五步法”在高考詩歌鑒賞復習中的實踐與研究——以“豪放派詩詞”為例,語文新讀寫,2021-05-03.
[2]韓劉學.登臨詩群文閱讀教學路徑探微——以《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為例,語文天地,2022-12.
(作者單位: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