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7時,村醫劉志強都會帶著做護士的妻子萬會驅車40余公里,來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江村衛生室。
漢江村位于武漢西南端。因為地處偏遠,移民的方言不易聽懂,幾乎沒有人愿意來這當村醫。時任街道衛生院院長覺得找劉志強來“頂班”讓人放心,一個電話打過去:“就頂兩三個月,等我把人找到就換你回來。”沒想到,這一干就是6年。
“劉醫生,我頭暈得很……”5月的一天早上,獨居的王爺爺跟劉志強訴說病痛和委屈,一位奶奶焦急地帶著5歲男孩來看病,腿部被燙傷的漁民大爺喊著疼……兩間診室20多個座位幾乎坐滿。雖然在同一間衛生室工作,但夫妻倆從沒有一起吃過午飯。劉志強說:“診室必須有人守著,要讓鄉親們隨時望得見人。”
“這里離大醫院遠,村民第一個能依靠的就是衛生室。”漢江村在冊村民422戶、1750人,加上周邊社區居民、務農村民,人就更多。據統計,2022年村衛生室門診量1.2萬人次,高峰時期日接診八九十人。
中專畢業的劉志強學醫起點并不高,卻是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個擁有執業醫師證書的村醫。拿到執業醫師證后,有親友邀請劉志強到自家開的醫院,組織上也想調他去街道衛生院,他一一婉拒。他說:“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知道農村人的疾苦,他們就盼著身邊有個值得信賴的好醫生。”“只要組織和群眾需要,我們就一直干下去!”
(摘自《長江日報》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