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針對在網上引發熱議的“手機泡水”視頻,貴陽市修文縣明雅學校發布情況通報稱,經核查,因學校九年級某班20余名學生違反學校規定,私自攜帶手機進入宿舍并在深夜玩耍。班主任發現后自行與家長協商,采取將手機泡水的方式進行處置。
班主任對手機高度警惕,甚至不惜以毀壞的方式震懾學生,背后當然有著十分現實的考量。然而,銷毀手機的這種過激的做法,看似從源頭上解決了問題,實際上卻是一種假性解決。面對這種暴力舉措,學生很可能產生抵觸心理,將對老師的負面情緒轉移到學習上。比起“一毀了之”的處置方式,探索出更加以人為本、對學生更為負責的舉措才是更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