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龍
1949年8月,解放軍三野第十兵團在司令員葉飛、政委韋國清率領下揮師南下,肅清閩南漳、泉、沿海諸島的國民黨軍殘部,迅速向廈門推進。要奪取廈門,必先攻克嶝島群島。其中,大嶝島是嶝島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也是廈門最大的衛星島,位于東南海面,面積約13平方公里。十兵團首長決定由二十八軍二五一團、二五九團于10月9日發起攻擊,爭取在10日占領大嶝全島。
據情報顯示,國民黨軍在大嶝島的守軍是第二十五軍第四十師(欠一團)及國民黨“水上突擊隊”2個中隊,美械裝備,火力較強,并可以得到駐金門、臺灣的海空軍和炮兵的火力支援。解放軍參戰部隊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經過實地勘察,找到了一條在退潮時可以徒步涉水前往大嶝島的“通道”。隨后,參戰部隊多次派人利用夜間落潮時涉海前往大嶝島,偵察守敵的兵力部署、工事設置等情況,還從島上抓回了俘虜。經過精心備戰,10月9日19時30分,參戰部隊在海水退潮后發起涉水奇襲,一舉登島成功,僅15分鐘就奪取了灘頭陣地,并乘勝擴大戰果,向縱深發展。
激戰至第二天天明,登島部隊一面鞏固現有陣地,一面逐步向敵師指揮部推進。由于部分爆破筒和炸藥包在涉渡海灣時被海水浸濕受損,致使攻堅速度放緩。就在此時,國民黨第十八軍十一師三十一團陸續抵達大嶝島,島上敵我兵力對比驟變。守敵見援兵到來,開始瘋狂反撲。多架國民黨軍戰機飛臨大嶝島上空,不時俯沖轟炸掃射。解放軍登島部隊指戰員堅守陣地,浴血抗擊,英勇頑強地打退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
戰至10月10日下午,解放軍登島部隊彈藥告急,但敵人也被斃傷1200余人,雙方出現對峙。這時,解放軍登島部隊認識到:我們困難,敵人更困難,最后的勝利就在于誰能再堅持“最后五分鐘”。在指揮員的部署下,登島部隊集中最后幾發迫擊炮炮彈,向敵人指揮部猛轟,各戰斗小組也紛紛出現在敵人前沿。早已精疲力竭的敵人本就無力再戰,見到解放軍準備發起“全線反擊”,頓時全線崩潰,紛紛放棄陣地。解放軍乘勝追擊,經半小時激戰,占領大嶝全島。
(摘自《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