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超音速武器以導彈形式走向實用化以來,高超音速導彈防御問題也隨之而來。2018年,在俄羅斯首次公開兩款高超音速導彈后,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在回答媒體采訪時表示,美軍現役防空導彈無法追上高超音速導彈的飛行速度,更不用說對其進行攔截了。6個月后,美國導彈防御局發布高超音速武器防御方案合同,正式啟動高超音速武器防御計劃。
目前,實用型高超音速導彈大致分為兩類:一是以“匕首”為代表的助推-滑翔式導彈;二是以“鋯石”為代表的超燃-沖壓式巡航導彈。考慮到現有防空反導系統主要針對空氣動力學目標和彈道導彈設計,而高超音速導彈采用完全不同的作戰原理,如何對其實施防御,成為一道難題。 探測預警方面,由于高超音速武器紅外特征較弱,天基紅外預警系統難以對其進行及早發現和預警。同時,高超音速武器的突防高度位于臨近空間,受地球曲率影響,遠程預警雷達也無法對其提早發現,進而實現早期預警。
針對高超音速導彈防御難的問題,當前各國主要從3方面著手破解。一是打造多層監測體系,力求實現陸海空天一體化、多方位、多手段探測,完成對高超音速武器的全過程監控。二是聚焦末端攔截技術。目前普遍認為,針對高超音速導彈的最佳攔截窗口處于其飛行末段。在這一階段,導彈沒有太多的機動空間,難以實現大范圍變軌。美日提出的攔截方案,均是基于這一判斷展開。三是開發新型攔截彈。高超音速武器由于飛行速度快,稍有干擾就會失去控制。因此,采用配備破片戰斗部的攔截彈有助于提高攔截成功率。除此之外,高能激光武器和電子干擾技術也將成為備選攔截技術。(摘自《中國國防報》 5.16)